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半幅对联,完成下列小题。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此为昆明大观楼下联,上联叙写滇池美景)

注:

汉习楼船:汉武帝修昆明湖、治楼船以习水军。打通通往印度的路。

唐标铁柱:唐中宗时平吐蕃之乱"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为阻止宋徽宗在大渡河畔和大理购买战马,当时的边官编造宋太祖曾在版图上用玉斧"画大渡河为境界"的谣传: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元跨革囊:指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小题1】下列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此联者由滇池的无限美景,很自然地就想起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和制造这些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
B.“滚滚英雄谁在”之句让人联想起《(前)赤壁赋》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句子,顿感英雄立于目前,精神振奋。
C.“珠帘画栋”,“断碣残碑”指的是人类行为留下的痕迹,“暮雨朝云”“苍烟落照”指的是自然事物。
D.“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其中数量短语极言其少,“疏钟”、“渔火”、“秋雁”、“清霜”列举的是滇池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生活。
【小题2】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此下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14 11:08: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聂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人。同治初,改隶淮军,从刘铭传分援江、浙、闽、皖,累迁至副将。光绪十年,法人据基隆,率师渡台湾,屡战却敌。还北洋,统庆军驻旅顺。十七年,海军大阅礼成,晋头品秩。明年,授山西太原镇总兵,仍留芦台治军。请单骑巡边,历东三省俄罗斯东境、朝鲜八道,图其山川厄塞,著《东游纪程》。
逾岁,日韩乱起,随提督叶志超军牙山。闻高升兵舰毁,语志超曰:“海道梗,牙山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势便利。”从之。士成乃先诸军发,次成欢。遇伏,迷失道,吏士无人色。士成见二鹤立冈阜,语众曰:“彼处无隐兵也!”遂出险,往就志超。志超已弃公州行追及之士成议趋平壤合大军而鸿来檄令内渡以故平壤隐得免议。志超逮问,宋庆接统诸军,遗士成守虎山。未几,铭军溃,诸军皆走,士成犹悉力以御。日军大集,力不支,退扼大高岭。是时辽西危棘,士成请奇兵出敌后截其运道,诸帅不从,乃自率师逼雪里站而阵。除夕,置酒饮将士,预设伏以待,日军果来袭,大败之分水岭,斩日将富刚三造。优诏褒勉,授直隶提督。
二十六年,拳匪乱,戕总兵杨福同,命士成相机剿办。匪焚黄村、廊坊铁轨,士成阻止之,弗应,击杀数十人。其党大恨,诉诸朝,朝旨诃责士成。时匪麋集天津可二万,遇武卫军辄诟辱,士成检勒部下毋妄动。荣禄虑激变,驰书慰解之,士成覆书曰:“匪害民,必至害国!身为提督,境有匪不能剿,如职何?”乃郁郁驻杨村观变。会英、法诸国联军至,士成三分其军,一护铁路,一留芦台,而自率兵守天津。连夺陈家沟、跑马厂、八里台,径攻紫竹林,喋血八昼夜,敌来益众,燃毒烟跑,我军稍却。士成立桥上手刃退卒,顾诸将曰:“此吾致命之所也。”遂殒于阵,肠胃洞流。诏赐恤。阅二载,以世凯言,赠太子少保,谥忠节, 建专祠。
(选自《清史稿》)
【注】①雪里站: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志超已弃公州/行追及之/士成议趋平壤/合大军而/鸿章檄令内渡以故平壤陷/得免议
B.志超已弃公州/行追及之士成/议趋平壤合大军/而鸿章檄令内渡/以故平壤/陷得免议
C.志超已弃公州行/追及之士成/议趋平壤合大军而/鸿章檄令内渡以故/平壤陷/得免议
D.志超已弃公州行/追及之/士成议趋平壤合大军/而鸿章檄令内渡/以故平壤陷/得免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品秩”指官位的等级和俸秩,在古代,常以俸禄多少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
B.“总兵”为古代武官,明朝始设,清代总兵为地方驻军的高级武官,也叫“总镇”。
C.“提督”为武职官名,有陆路与水师之分,清朝的提督通常为各省最高级的武官。
D.“拳匪”是清朝人们对义和拳(义和团)成员的俗称,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土成居安思危。在芦台统领军务时,曾亲自考查中俄边境、朝鲜全境,标出山川险要之地,写下《东游纪程》一书。
B.聂士成冷静而善于观察。在遇敌伏击而迷失道路时,凭借山岗上站立的两只仙鹤做出准确判断,率军脱离了险境。
C.聂士成以大局为重。义和团杀害总兵杨福同,焚毁铁路,但在八国联军的入侵之际,聂士成以民族大义为重,没有动武。
D.聂士成勇于抵抗外国侵略。面对英法等国侵略军,聂士成亲自率队在天津抗敌,连夺失地激战八昼夜,最后壮烈殉国。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辽西危棘,士成请奇兵出敌后截其运道,诸帅不从,乃自率师逼雪里站而阵。
(2)时匪麇集天津可二万,遇武卫军辄诟辱,士成检勒部下毋妄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游凌云图记

(清·刘大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南方故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小题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出自___________(人名)的言论。
【小题2】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到卢君而终于能将凌云之游化为实际行动
B.到卢君而终于能实现凌云之游
C.到卢君而终于能完成子瞻的志愿
D.到卢君而终于能将子瞻的愿望付诸实施
【小题4】简述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孙君小传
[清]秦湘业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
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注:①方驾:比肩,媲美。②僦屋:租赁房屋。③颉颃:原指鸟上下翻飞,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慕效之几方驾 窃:私下
B.予浙江运使   权:谋划
C.余齿少君十余岁 齿:年龄
D.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
【小题2】下列对选文所涉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排行的序位之一,表示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文中“君其季”指孙君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而太学、国子监则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C.秋闱:即乡试。明清科举三级考试中最低级别的考试,因其于每年秋天考试而得名,考取的称“举人”。
D.弱冠: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以示成人,但因其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
【小题4】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竹吟与朱青雷游长椿寺,于鬻书画处,见一卷擘窠①书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款题“山谷道人”。方拟议真伪,一丐者在旁睨视,微笑曰:“黄鲁直乃书杨诚斋②诗,大是异闻。”掉臂竟去。青雷讶曰:“能作此语,安得乞食?”竹吟太息曰:“能作此语,又安得不乞食!”余谓此竹吟愤激之谈,所谓名士习气也。聪明颖隽之士,或恃才兀傲,久而悖谬乖张,使人不敢向迩者,其势可以乞食。 或有文无行,久而秽迹恶声,使人不屑齿录者,其势亦可以乞食。是岂可赋感士不遇哉!

(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擘窠(bò kē):打好格子再写的书法。②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

【小题1】乞丐认为这卷书法作品是真的还是假的?他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2】纪昀对竹吟观点的评价是 (用原文词句回答)
【小题3】对于乞丐辨书法真伪一事,朱青雷、竹吟二人反应不同,请说说他们各自的话所表达的意思。
(1)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对朱、竹二人的意思均持□□态度,理由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对“名士”沦为“乞丐”一事你的看法和以上三人(或其中一人)相同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