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姑苏台记
宋 荦
予再莅吴将四载,欲访姑苏台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泛小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迤逦过横塘,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台下。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仅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猱腾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淼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人无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待行者,幼子筠、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方应试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写了途中之景、登台之景、台上之景和台的四周之景,完整地描述了作者游姑苏台的过程。
B.文章开篇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看到的景色,描写了农忙的景象,一方面表现了农夫的“忙”“乐”,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的“苦”。
C.姑苏台上已没了古迹,前人游记中记载的穿孔方石等也没有了,“颇讶不逮所闻”流露出作者的失落感,为下文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凉奠定了基础。
D.文章描写了登台之景的生机盎然、台上之景的荒芜冷落、四周之景的气势雄浑,细致地描摹出作者由欣喜兴奋到失望伤感,再到感慨叹息的情感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7 11:17: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清薛敬轩先生瑄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母梦常衣人入谒生,肤理如水晶,五脏皆见,家人怪之。祖闻其啼声,曰:“非常儿也。”自幼书史过目成诵。父贞为荥阳教谕,闻魏、范二先生深于理学,俾先生与之游处。讲习濂、洛诸书,叹曰:“此问学正路也。”国尽弃其旧学。父移教鄢陵,先生补鄢陵诸生,中河南永乐庚子乡试第一。明年登进士第。

宣德初授监察御史。三杨欲识其面,令人要之,先生辞曰:“职司弹事,岂敢私谒公卿?”三杨嗟叹焉。差监湖广银场,手录《性理大全》,通宵不寐,遇有所得,即便剳割记。正统改元,出为山东提学佥事,先力行而后文艺,人称为“薛夫子”。时中官王振用事,问三杨:“吾乡谁可大用者?”皆先生对。召为大理寺少卿。三杨欲先生诣振,谢不可。又令李文达传语,先生曰:“德远亦为是言乎?拜爵公朝,谢恩私室,某所不能为也。”已遇振于东阁,百官皆跪,先生长揖不拜,振深之。会有狱夫病死,妾欲出嫁,妻弗听,妾遂谓夫之死,妻有力焉。先生发其诬。都御史王文承振意,劾瑄得贿,故庇死狱。诏逮至午门会问,瑄呼文字曰:“若安能对我。若为御史长,自当回避。”文怒,奏强囚不服问理,诏榜西市杀之,门人皆奔送,喧神色自若。会振有老仆者,山西人也,泣于灶下,振怪问之,曰:“闻薛夫子将刑,故泣耳。”振问:“何以知有薛夫子?”曰:“乡人也。”具言其平生状。振惘然,立传旨成边,寻放还家。

景奉初,起南京大理寺卿。王文以谋叛,先生抗疏辩之。文谓人曰:“此老崛强犹昔。”中官金英奉使,道出南京,公卿饯于江上,先生独不往。英至京言于众曰:“南京好官惟薛卿耳。”上以先生学行老成,甚重之。一日,奏对误称学生,注遂衰。先生亦知石亨用事,非行道之时,遂乞致仕。临行,岳季方请教,先生曰:“英气太露,最害事。”后季方败,忆先生之言,曰:“正先生之罪人也。”居家八年,从学者甚众。天顺八年甲申六月十五日卒,年七十有六。留诗有“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始觉性天通。”

崔后渠言:“先生之佐大理,王振之也,当时若辞而不往,岂不愈于抗而得祸与?于忠肃有社稷之功,其受害也,先生固争之矣,争不得,即以此事而去,尤为光明俊伟。”正统四年,南安知府林竿言:“比者提学薛瑄于生员有疾罢斥者,追所给廪米。臣以为不幸有疾,罢之可也。至于禀给糜费于累岁而追肃于一朝固已难矣。父兄不能保子弟之无疾,今惩偿纳之苦,孰肯令其就学!”上是之。先生出处大节,岂后学所敢轻议,而尽美不能尽善,所云“连得间矣”。成化初,谥文清。隆庆五年,诏从祀孔庙,称先儒薛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长揖不拜,振深之 衔:接受
B.王文以谋叛  坐:犯罪
C.奏对误称学生,眷注遂衰 眷注:垂爱,关注
D.王振之也    引:推荐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母梦紫衣人入谒生  怀帝不见
B.皆先生对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
C.何以知有薛夫子    验之以事,合契
D.正先生之罪人也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试,明清两代一般三年一次,考试通过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于次年二月入京城参加会试,通过者为“贡士”。
B.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C.本文“正统四年”“天顺八年”都是年号纪年法,同“赵惠文王十六年”“永和九年”“始元六年”的纪年方式相同。
D.薛瑄“谥文清”,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号与“庙号”不同,如“英宗”即为“庙号”。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至于廪给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B.至于廪给/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C.至于廪给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D.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介绍了薛瑄的生平经历,后加议论,表现了薛氏正直的品性,其最终成了儒家的典范人物。
B.薛瑄品性高洁,不愿私下里见王公大臣,所以拒绝了三杨及王振的邀请,后经李文达的请求,才在东阁与王振相见,但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气节。
C.薛瑄因王文的诬告险些丧命,但当王文有难时,薛瑄仍然仗义执言,表现了高尚的品格,连王文都深感敬佩。
D.薛瑄因不满官场时势,于是辞官回乡,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明智。辞官后广收门徒,于理学颇有心得。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杨欲先生诣振,谢不可。
(2)振惘然,立传旨戍边,寻放还家。
(3)比者提学薛瑄于生员有疾罢斥者,追所给禀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廷敬,初名敬,字子端,顺治十五年进士。是科馆选,又有顺天通州陈敬,上为加“廷”字以别之。康熙元年,假归。四年,补原官。累迁翰林院侍讲学士。十四年,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改翰林院掌院学士,教习庶吉士。与学士张英日直弘德殿,圣祖器之,与英及掌院学士喇沙里同赐貂皮五十、表里缎各二。十七年,命直南书房。丁母忧,遣官慰问,赐茶酒。服除,起故官。二十一年,典会试。迁礼部侍郎。

二十三年,调吏部右侍郎,兼管户部钱法。疏言:“自古铸钱时轻时重,未有数十年而不改者。向日银一两易钱千,今仅得九百,其故在毁钱鬻铜。顺治十年,改旧重一钱者为一钱二分五厘,十七年又增为一钱四分,所以杜私铸也。今私铸自如,应改重为轻,则毁钱不禁自绝。产铜之地,宜停收税,听民开采,则铜日多,钱价益平。”疏下部议行。

擢左都御史,疏言:“方今要务,首在督抚得人。为督抚者,不以利欲动其心,然后能正身以董吏。吏不以曲事上官为心,然后能加意於民;民可徐得其养,养立而后教行。皇上考察督抚,则以洁己教吏,吏得一心养民教民为称职,庶几大法而小廉。”疏并议行。

上尝召问朝臣谁能诗者,廷敬以王士祯对,又举汪琬应博学鸿儒,并以文学有名于时。上御门召九卿举廉吏廷敬奏知县陆陇其邵嗣尧皆清官虽治状不同其廉则一也”乃皆擢御史。始廷敬尝亟称两人,或谓曰:“两人廉而刚,刚易折,且多怨,恐及公。”廷敬曰:“果贤欤,虽折且怨,庸何伤?

(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有删改)

(注)①圣祖:康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御门/召九卿举廉吏/廷敬奏/知县陆陇其/邵嗣尧皆清官/虽治状不同/其廉则一也/乃皆擢御史。
B.上御门/召九卿举廉吏/廷敬奏/知县陆陇其邵嗣尧皆清官/虽治状不同/其廉则一也/乃皆擢御史。
C.上御门召九卿举廉吏/廷敬奏/知县陆陇其邵嗣尧皆清官/虽治状不同/其廉则一也/乃皆擢御史。
D.上御门召九卿/举廉吏/廷敬奏/知县陆陇其/邵嗣尧皆清官/虽治状不同/其廉则一也/乃皆擢御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由皇帝主持测试,被测试者称为贡士。
B.“康熙”是爱新觉罗·玄烨的庙号。庙号指的是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
C.丁母忧,即丁内忧,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子女为父母守丧期间不做为官、婚娶、应考等事。
D.“户部”是官署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俸饷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廷敬重视人才,多次向康熙推荐才华横溢和廉洁清正之人,比如有名的王士祯、汪琬、陆陇其、邵嗣尧等人,都是他推荐的。
B.陈廷敬对考核官吏很有见识,认为朝廷考察督抚应当从廉洁自律,以身作则,教导管束属官,一心为百姓做事进行。
C.陈廷敬很有才华,受到康熙皇帝的器重。康熙曾在他名字中加一“廷”字,并且多次升迁他的职位,还奖赏他貂皮和表里绸缎。
D.陈廷敬理财有方,在掌管户部期间,他主张钱币改革。他提出制钱改重就轻,停收铜税,增加铜源等,以此来改变毁钱卖铜的现象。
【小题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1)为督抚者,不以利欲动其心,然后能正身以董吏。
(2)廷敬曰:“果贤欤,虽折且怨,庸何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父铁君先生事略

(清)贺涛

先生讳锡珊,姓贺氏。

先生有异稟,举作不轻同于人,喜读书,通其大指,曰:“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于世儒所谓义理、考据、词章之学,一不意,至论古今世运兴坏之由、贤不肖之别,抉幽觑微,剽剥剖攻,杂以恢偏宕之词,云幻波激,莫测所来,虽善辨者莫能穷也。所为文闳奇肆,不中有司度程(格式,标准)。以诸生应乡试,连不得志,乃益厌薄举业,并力于所谓经世之学,性刚直,不谐于俗,既不得志,愈抑郁不能平,并世人少当意者。尝显过于稠人广坐之中,其人羞赧汗喘,犹痛绳之(针砭)不已,于公卿贵人诋之尤甚,以为若辈豢养富贵而令时势败坏至此,咎将安归?众骇怪,莫敢置对,则又发怒骂之日:“君辈庸下,非解此者。”吾父尝戒之,以为非处世之道。先生语人曰:“吾兄之言是也,然吾性实然,吾制之不能克也。”

先生既抱异材伟略,无所籍以泽斯世,苟可为于乡里者无不为,以谓吾期于济人而已,远近大小一也。同治初,土匪滋事,先生略仿戚氏练兵之法,编乡落以守,境赖以安,光绪三年,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先生自贩籴于数百里外,自冬徂夏,往返者数矣。舟车饮食取诸私,不縻官一钱。广立章约,纤曲悉当,邻境咸取以为法。经营奔走,无间寒暑昼夜,惫心疲力,至辍餐寝。长老叹嗟曰:“自吾所闻见,百年来未尝有也”未几,大疫,人多死。先生慨然复思有以拯之,而先生亦竟染疫以卒,时光绪四年六月十二日也,春秋四十有二.以是年十二月某日葬,会葬者千余人争挽柩车,道路阗塞至不得行。

(选自《桐域派名家文集》第15卷,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不 :安放
B.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  岁:每年
C.尝显过于稠人广坐之中    刺:指责
D.不官一钱 縻:消耗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锡珊稟赋与众不同,行事方式也与其他人全不一样,比如读书,他只求了解大意,不求甚解。
B.贺锡珊批评人不留情面,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人,弄得人家十分狼狈,他还不肯罢休。
C.闹土匪时,贺锡珊效法威继光,把乡民组织起来进行训练,结果真的保境安民,这是他学以济世的一次成功实践。
D.贺锡珊造福乡梓,闹灾荒时购粮济民,还用自家的钱贴补,一年四季为乡里奔走,最后在想办法解除流疫的时候不幸染疾身死。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向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辈豢养富贵而令时势败坏至此,咎将安归?
(2)广立章约,纤曲悉当,邻境咸取以为法。
【小题4】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贺锡珊为人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问  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B.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C.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D.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指圣明的君主或道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的人,先秦时并非儒家专有。
B.《周礼》所涉及的内容很丰富,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C.庶人,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后世逐渐被“民”“百姓”“庶民”等称谓所取代。
D.“文”在此处是谥号。谥号是古代给予帝王将相等有地位的人的褒奖性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首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接着分析“问”与“学”的关系,论述了“问”的重要性。
B.第二段,古人“不择事”“不择人”而问的态度,与后人“有学而无问”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C.第三段阐述今人不问的原因,指出不问的严重后果是师心自用,批评了那些错误的发问者。
D.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人深思,在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上与韩愈的《师说》有相似之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2)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云梦山人传

严首升

云梦山人孙斯亿,字兆孺,华容人也。七岁能赋诗,年十四补弟子员,声称籍甚。久之,上书督学,弃巾褴,日与世外人交,不一刺还。遍览名胜,长啸高歌。时人莫之测也。于时若王元美、汪伯玉诸公,靡不倒屣延致山人。山人傲然无所屈,意有所适,往往不去。浪游数十年,未尝以私人。归里,入元石山中,颓然自放以终。远近问字之士,日无虚席。天下无知不知,咸称云梦山人。

山人殆古诗人之狂者也。当分宜秉国时,杨忠愍、沈经历遇害,著《直言论》以泄其不平。江陵居首辅时,贻书艾和甫诸公,有田昼责邹浩之意。比江陵卒,诸公征起,则不出,务全晚节,识者韪之。见人善,多方奖;见不善,则啮袂愤起,似不能容者。久之,亦无所恨。其始稍戾俗,人亦卒鲜怨之。万历初,料民田,邑中竟为隐弊。山人责令里正毋以私相爱,所得税额独重。里中长老训子若弟者,辄口实山人不置。山人又古独行者流欤?

余尝至澧水,见逆旅壁间,有云梦山人墨迹,时主人年八十余,颇能忆山人遗事。为予言,山人君子人也。流寓数旬,手口不辍。时或当食,投箸绕屋,行吟数匝,乃复食。每上官见访,稍不合,则拂衣起。人有挟赀鸣不平于山人者,叱不受,已,乃秘为伸之。不令其人知。呜呼,山人,君子人哉!

(注)①当分宜秉国时,指严嵩保持朝政时。②江陵,张居正,时称张江陵。③田昼责邹浩,是指田昼与邹浩以气节相激励。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不一刺还(____________)
(2)往往不去(_____________)
(3)未尝以私人(____________)
(4)多方奖(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人莫测也 石铿然有声者
B.颓然自放终 余与四人拥火
C.山人责令里正毋以私爱 日与哨后先
D.予言,山人君子人也 人方刀俎
【小题3】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挟赀鸣不平于山人者,叱不受,已,乃秘为伸之。不令其人知。
【小题4】云梦山人的君子风范集中表现在他傲视权贵、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思想品性方面。
【小题5】试比较本文结尾转述逆旅主人的话和《左忠毅公逸事》结尾转述“余宗老涂山”的话用意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