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千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书者,上为天子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月无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注:①素标缃帙:白色的标签,浅黄的书套。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③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④裒(póu)聚:聚集。⑤呻占:诵读。⑥月无仕:高官厚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又未必能世也     宝:珍宝。
B.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式 矜式:敬重效法。
C.对扬命有余矣 休:美善。
D.翕然有名于当世 翕然:一致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
B.部居类汇,各其次   斧斤时入山林
C.甚矣,书多厄也     欲勿予,即患秦兵
D.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书者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点明“传是楼”的来历;再由受命写记而合理地过渡到对藏书意义的议论和对徐健庵传书给后代行为的褒扬,最后以自谦之词来收束全文。
B.楼主人本来想把土田货财、金玉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类传给子孙,但又认为将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作者的观点逐层深入展开,其中提出了藏与守、守与读、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最关键的还是知与行的关系,躬体而心得之才是善读书的上策。
D.文中骈散夹杂,错落有致,问答起伏,波澜横生,尤其是几组长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同时,文中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更显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2)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3 11:4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表医者郭常

沈亚之

郭常者,饶人,业医。居饶中,以直得信。饶江其南导自闽,颇通商外夷。波斯、安息之货,国人有转估于饶者,病且亟,历请他医,莫能治。请常为诊,曰:“病可去也。”贾曰:“诚能生我,我酬钱五十万。”常因舍之,先以针火杂治,导其血关;然后辅以奇药,诫曰:“第无橐虑。”块居月余,贾称愈。欲归常所许财,常不听。贾曰:“先生以为寡欤?”常曰:“不也,吾直吾之药,计吾之功,不能损千钱,而所受非任,反祸耳。”卒不内。

人以常为诈而责常。常曰:“夫贩贾之人,细度而狭见,终日希售榷买,计量于毫铢之间,所入不能补其望。今暴夺之息财五十万,则必追吝,郁惋宁能离其心?且药加于人,病新去而六腑方惫,复有悒然之气,自内而伐,即不可救。奈何?彼方有疾时,知我能治而告我,我幸免之,因利其财,又使其死,是独不畏不仁而神可欺者?吾何敢欺?”

沈亚之曰:仲尼盖言“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而从学之徒未闻明好恶也。其言之愤,不足畏耶?今世或有为邦有土之臣,专心聚敛,残割饥民之食,以资所欲,忍其死而不愧,受刑辱而无耻,是亦不仁甚矣。若郭常之贱而行之,又焉得不称于当时哉?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因之 舍:让……住
B.然后辅以奇药,曰 诫:警告
C.卒不 内:接受
D.自内而 伐:夸耀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病 亟 臣死 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B.人以常 诈而责常 然此可 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C.利其财 又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史记•屈原列传》)
D.资所欲 谨拜表 闻(《陈情表》)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能生我,我酬钱五十万。
②若郭常之贱而行之,又焉得不称于当时哉?
【小题4】请简要概括郭常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今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戆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   过:拜访
B.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   师:老师
C.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     隳:毁坏
D.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谅:诚信
【小题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旧时汉族的交际用语,下称上或者同辈相称的敬词。文中的“仆”,旧时是谦辞,译为“我”。
B.“如何四纪为天子”中“纪”是记年代的方式,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C.“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后泛指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庠”
D.文中“曰乡、会试之师”一句,提到古代科举考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进土及第,二等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B.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C.在文中的第三段,作者阐述了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原因如下: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D.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
(2)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