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王生墓志铭

(清)方苞

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余病不能。闻王生兆符蹶而苏,舆疾往视,与之语,神气若未动,越三日而死。呜呼!是吾友崑绳之子也。

兆符从余游,在丙子之春。余在京师,馆于汪氏,崑绳馆于王氏,使兆符来学,汪氏马队旁。危坐默诵,阒若无人。方盛暑,日三至三返,不纳汪氏勺饮。

其后崑绳弃家漫游,兆符自天津迁金坛,复从余于白下。崑绳尝语余曰:“兆符视子犹父也。吾执友惟子及刚主,吾使事刚主,曰:‘符于方子之学,未之能竟也。’”弱冠为诸生,南迁遂弃去。逾四十,以糊口至京师。或劝以应举,庚子举京兆,明年成进士。或馈之金,使速仕以养母。余曰:“用此买田而耕,则母可养,学可殖,而先人之绪论可终竟矣。”兆符蹙然,余为书抵馈金者。及报诏,而死已弥月矣。

方兆符之南迁也,以稚齿独身,将母及女兄弟陆行水涉三千里。及崑绳既殁,奔走四方,未尝旬月宁居。而其母老病,暴怒不时。常恐妻女仆婢,久不能堪,而在视不尽其诚,故身在外,忧常在家。又虑年日长,学不殖,而矻矻于人事丛杂中。是以心力耗竭,形神瘀伤,一发而不可救药也。

余与崑绳交最先,既而得刚主,三人者所学不同,而志相得,其游如家人。刚主之长子习仁,亦从余游。辛丑秋,刚主使卜居于江南而道死。自习仁之死,三人子姓中,质行无可望者矣。今又重以兆符,而文学义理,可与深言者亦鲜矣。

兆符性孤特,虽其父故交既宦达,察其意色,少异于前,即不肯再见。而行身端直,又以文学知名。故其疾也,闻者皆忧之;其死也,皆惜之。兆符渴葬先世兆域,而母及妻子在江南。葬事毕,士友南还者,为其家;留京师者,分年而主墓祭。虽兆符意气所感召,抑其祖父节概风声宿留于人心者不可泯也。兆符年四十有五,所排纂《周官》及诗文若干卷,蒋君湘帆为编录而藏之,以俟其孤之长而授焉。

(节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李刚主,为清代学者李塨之字。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友,指志同道合之友。方苞与王、李所学不同而志趣相得,堪称执友。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各级学校的生员,文中指通过乡试成为举人。
C.京兆,是汉朝都城长安的古称,后泛指都城,文中此处指清朝都城北京。
D.兆域,指墓地。古人讲究叶落归根,虽客死他乡但仍希望归葬家族祖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7:4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有洪洞令杜君者……杜君曰:“迩年狱讼……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利系者之多  利:获利。
B.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剂:契券,字据。
C.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羁:捆绑。
D.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情:案情。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项是( )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⑥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③B.③⑤⑥C.②④⑥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为这样的事情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实事,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2)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3)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征君①传(节选)
(清)方苞
①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入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
②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奄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③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④入国朝②,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⑤奇逢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ჿ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鼎革③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 ”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注】①征君: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往君”,又称“征士”。②国朝:古人称当朝为国朝, 此指清朝。③鼎革:改旧换新,旧时多指改朝换代,此处指明亡清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___) (2)缪昌期次第死厂狱(___)
【小题2】对“而内行笃修”中“笃”释义正确的—项是
A.深厚B.丰厚C.忠厚D.宽厚
【小题3】对“逆率子弟躬耕”中“逆”释义正确的—项是
A.预先B.背叛C.抗拒D.接受
【小题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可强以仕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B.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C.而人无忌嫉者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
D.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小题5】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
【小题6】为什么“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与推断。
【小题7】方苞对人物传记强调舍其“末迹”,著其大节。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孙奇逢的“大节”。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孙奇逢,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

②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名士多附焉。天启初,逆阉魏忠贤得政,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等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与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③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其后畿内盗贼数骇,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④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奇逢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节选自方苞《孙征君传》)

(注释)①国朝:指清朝。②无町畦:无隔阂,这里指不摆架子。

【小题1】本文作者方苞是清代“□□派”的代表。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经世之略    ②由是杨涟、左光斗等次第死厂狱
是时 ④以严旨承宗于中途 
⑤而世以此益奇逢之义   ⑥而弦歌不  
⑦有司敦趣     此名在天下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可强仕   少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B.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指南录>后序》)
C.门生亲故从相保者数百家 孔子登泰山小鲁(《诸子喻山水》)
D.而目东林诸君子党     吾又何能哉(《种树郭橐驼传》)
【小题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不可强以仕
B.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
C.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D.贤哉回也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2)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
【小题6】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事例
性格特点
而奇逢独与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
(1)
(2)
不慕名利、有民族气节
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
(3)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叩:询问
B.汝复轻身而大义 昧:轻率、鲁莽
C.无奸人构陷     俟:等候、等待
D.漏鼓移则代     番:更替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B.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C.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D.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注意了解民情。他曾在风雪严寒中“微行”入古寺,深入民间考查,并意外发现了史可法。
B.左光斗爱才惜才。他在古寺为史可法“覆衣、掩户”,“叩之寺僧”,又“面署”史可法为第一名。
C.左光斗刚毅不屈。他被诬下狱,在狱中遭受种种酷刑,却从不屈服,人们评价他是“铁石肺肝”。
D.左光斗一心为国。他收史可法为门生,狱中怒斥史可法,都是为国着想,史可法也深受其精神感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2)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记长洲韩宗伯逸事
方 苞
癸未春正月,余入都,会慕庐韩公将扈从南巡,往省焉。坐始定,即谓余曰:“吾与子之相知不浅矣!然子终谓我何如人邪?”余曰:“公为人,天下之士尽知之,况某邪?”公曰:“吾为亚卿,未尝一至官正之门也。吾为学士,未尝一至执政之门也。”余曰:“上于公意倦矣,而公不告休何也?”是岁公果再告,再被诘责,而卒死于官。
始上遇公最,自为宗伯,屡与孝感熊公同召对,忌者谓公旦暮且入相。会江南布政司张万禄亏库金三十余万。制府阿山上言非侵牟,费由南巡。或谓张于制府为姻家,上震怒,下九卿议。御史大夫某曰:“山之罪在大辟,无疑也。”公正色曰:“果有连,其情私,而语则公也。”忌者增语上闻,公由是日替。公天性与物无町畦,而睢州汤司空数语人曰:“表里洞然,不可夺以非义,惟韩公耳。”上尝亲试翰林,欲黜者二人,时公与法公良同掌院事,命劾奏。公谓法公曰:“姑缓之,此民誉也。”越日,法入见,上怒,命削职,随本旗供劳辱事。众皆公,公曰:“法以吾言至此,而吾乃苟免乎?”又数日,召公诘责,公徐曰:“此二人于院中不在应斥之列,文虽不工,惟上宽之!”上霁颜,为公曲止焉。
公乡试出昆山徐司寇门,而傅腊塔节制两江,承意兴大狱徐,凡素居门下者争避匿。公适在籍,独盛舆从,朝夕至门,且为别白于在事者。公尝乘小舟徜徉郊野间,会县令出,隶卒争道,覆公舟,比登岸,衣裘尽濡,战栗移时,戒从者无声,竟不知为公也。
余见当世名贵人能自忘其势者有矣,而能使人忘其势者,则未之见也。然世皆目公为旷达,而不知其植节守义深固而不可移也。余与公相知深而聚处日稀。公自癸未春,遂不复与余相见。吁,异哉!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上遇公最 渥:优厚
B.众皆公    趣:通“促”,催促
C.惟上宽之  假:假释
D.承意兴大狱徐 构:陷害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慕庐自觉仕途不顺,征求友人方苞的意见后,向朝廷提出辞职请求,但是朝廷没有同意。
B.在张万禄亏空库银一案中,韩慕庐认为即便阿山与张万禄有姻亲关系,阿山说的话也是公道话。
C.法良因违背皇上旨意获罪,韩慕庐不怕受牵连,挺身而出,替法良辩解,皇上的态度最终有了改变。
D.韩慕庐乘船郊游时被县令的随从弄翻了船只,但他并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方苞赞扬他“能使人忘其势”。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表里洞然,不可夺以非义,惟韩公耳。
(2)公适在籍,独盛舆从,朝夕至门,且为别白于在事者。
【小题4】从文中所写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出韩慕庐为人方面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