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今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戆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   过:拜访
B.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   师:老师
C.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     隳:毁坏
D.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谅:诚信
【小题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旧时汉族的交际用语,下称上或者同辈相称的敬词。文中的“仆”,旧时是谦辞,译为“我”。
B.“如何四纪为天子”中“纪”是记年代的方式,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C.“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后泛指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庠”
D.文中“曰乡、会试之师”一句,提到古代科举考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进土及第,二等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B.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C.在文中的第三段,作者阐述了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原因如下: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D.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
(2)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8 04: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画树法

①凡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峰峦者,山之骨骼;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见骨骼先见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譬诸人形骨骼匀停,而眉目俗恶,乌得成佳士?譬诸军旅前锋不扬,何以张后队?故古人未练石先练树。

②况山林非园林可比:园林木植栽培修理,梃干端直,枝叶葱茂,故绘之者易;山林木植,深岩无主,听其荒滋,小者桮棬,大者巑岏,不凿其真,无伤其直,阴森鼪径,响挂空潭,云栖之,露袭之,纵横而出,无不顺适其性,克全其天,故绘之者难。夫惟胸涤尘埃,气消烟火,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否则虽绘其形,如园林之木植,不能得其天然之野态。

③且树法非石法可比:石有皴擦点染,犹可藏拙;树则筋骨毕露,少有背逆,人即见之。故绘之者必用笔法,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务要遒劲,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一笔要当一笔用,如一笔气力不到则败矣。一笔败则通身减色,而烟火市气由是而出。子其慎之!

(节选自清朝布颜图《学画心法问答》)

(注释)①桮棬:杯子。②巑岏:山耸立的样子。

【小题1】第①段中画线句对阐明事理有何作用?
【小题2】根据第②段,用自己的话说明画山林树木之难的原因。
【小题3】郑板桥画竹主张“意在笔先”,本文哪句话与其有相通之处?
【小题4】下列句子不是写“画树法”的一项是
A.不凿其真,无伤其直B.胸涤尘埃,气消烟火
C.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D.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
【小题5】本文谈“画树法”,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思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露水不易打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黄诗第一句诗以乐景衬哀情,通过描写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反衬诗人内心漂泊之感、命途之悲。
B.黄诗第二句诗中“忧患”与“千家笑语”的气氛看似很不协调,但却有机地联系起来,这里充分表现出了诗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愤多思的性格。
C.黄诗后两句诗中的“悄立”二字,用外形的静谧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人不识”三字,则主要写出了诗人由于远离家乡所表现出的孤独。
D.陈诗第一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诗人出行之早;通过诗人感到“晓寒”写出其出行之久。
E. 陈诗中诗人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早行中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