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梦亦同趣极,至
B.外与天,四望如一际,边际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颓然,跌倒的样子
D.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醉更相枕以卧,故木受绳直,
B.施施行冰,水为之寒于水。
C.望西山,始指异。句读不知,
D.高下之势,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3】请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
例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A.幽壑之潜蛟B.食埃土,下饮黄泉
C.其圣人也亦远矣D.下江陵,顺流而
【小题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以“上”“入”“穷”加上“无远不到”,具体而又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行踪;“坐”“醉”“卧”“梦”“觉”“起”“归”等一系列动词的连用,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
B.第二段中,作者以“过”“缘”“斫”“焚”四字领起四个短句,以排比句式,构成了一种急促之势;“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八字,写出了身登目游的过程;并从西山之高、西山所见之广、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势等方面来描写西山。
C.文中“始得”二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作者之所以认为“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之中领悟到了它与作者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契合点,即山的高大——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把自己融入到西山美景之中,与之构成一种物我合一的意象,把他那种忘情于山水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3 08:36: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9-12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B.假舆马者假:利用
C.锲而不舍锲:雕刻D.而绝江河绝:断绝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小题3】(小题3)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小题5】(小题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  危
韩非子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去饥寒,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以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法,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身于为非爱:喜欢
B.是殷人之尽如比干幸:希望
C.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相称
D.故周之夺殷也,拾于庭遗:丢失的东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使谗谀诈伪为贵使伛天性剖背
B.废自然,虽顺道不立故小痛在体长利在身
C.强勇之所不能行,上不能安尽如比干,上不失,下不亡
D.闻古扁鹊治其病也是幸殷人尽如比干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论证“国不得安”的一组是(  )
①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   ② 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
③ 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   ④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
⑤ 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 ⑥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
A.①②⑤B.③⑤⑥C.③④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狂奔的车子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倒扣的船只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
B.国君要是不停地去搜刮民众,民众就会说再也没有了,民众要是一无所有了,也就自然会轻视国家的法令。
C.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否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强弱,因此,有时弱国也可以战胜强国,小国也可以战胜大国。
D.尧和当时的国民并没有订立牢靠的盟约,但治国原则能够行得通,所以,成为明君不需要制订什么法令。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5分)
(2) 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五代史》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②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罗仲素曰: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③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②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顾炎武《日知录》节选)

 注①《五代史》,欧阳修编著。②羌,与后文的“先零”、“土蕃”都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名称。
【小题1】孟子,名 ,字子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四者之中,耻尤为要”?(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从第①段可以看出,管仲、欧阳修和本文作者顾炎武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对各自的侧重点做简要概括。
【小题4】第②段中作者用“松柏”“鸡鸣”喻指
【小题5】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请从文中摘录两句能证明这个观点的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举世而非之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规劝。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穷发:不毛之地。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数数然:急迫的样子。
D.若夫天地之正乘:顺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彭祖乃今久特闻谨拜表
B.举世而非之不加沮何不淈其泥扬其波
C.汤问棘也是已不知老将至
D.而征一国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B.去今之而葬焉
C.太上不先,其次不辱身D.三江而带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