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的是( )
例:纵一苇之所如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哀吾生之须臾
C.及其所之既倦D.凌万顷之茫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5-11 03:05: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得西山游记    宴:喝酒、宴饮B.漫漫而游 漫漫:漫无目的
C.箕踞而  遨:这里指观赏D.心凝形 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到披草而坐    于其身也,耻师焉
B.穷山高而止    师道不传也久矣
C.施施行 终日
D.心凝形释,万化冥合    客亦知夫水月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明了被贬后的忧俱,苦闷心情,这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恰成鲜明对比,给“山水之乐”定下了一个悲凉情调。
B.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写“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正是为了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示出西山的“特立”。
C.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即先写未得西山之游,然后笔锋一转,折入始得西山之宴游。
D.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元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三)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韩非子•说林上》
【小题1】下列加横线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夫知一官效:效力B.而御六气之辩:分辩
C.列坐其其次: 水边D.夫人之相,俯仰一世与:交往
【小题2】下列加横线的虚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世而非而不加沮 ②不知老将至 ③自视也亦若此矣 ④鲁患不救乎
A.①②同 ③④同
B.①②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荣子虽然能看透个人与外界的区别,能看淡个人荣辱,但他离真正的逍遥还有很大的距离。:
B.在庄子看来,想要做到真正的逍遥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也并非做不到。一个人如果能够摒弃功名利禄,与自然合而为一,那么他就可以算是一个逍遥之人。
C.在选文(二)中,作者在感慨时光流逝之快时,也融入了个人对生命难以把握的惆怅之情,但作者并没有像时人一样消沉,而是积极面对人生。
D.犁锄认为,鲁穆公不应该派众公子去晋国和荆地当官,应该派他们去齐国当官,因为齐国会与鲁国交好。
【小题4】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小题5】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实词的落实。
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秋水(节选)  庄子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于时也(2)此其江河之流
(3)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4)人九州,谷食之所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井蛙不可语于海者②余与四人拥火
B.①万川归,不知何时止而不盈②哀吾生须臾
C.①吾未尝以此自多者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D.①不似尔向之自多水乎②是余有叹焉
【小题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此予之所得也
C.戍卒叫,函谷举。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小题4】将下列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面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单,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之,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人之材,有所长则必有所短;惟君子则不然,钟毓与参佐射,魏舒常为画筹;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发无不中,举坐愕然。俞大猷与人言,恂恂若儒生;及提桴鼓立军门,勇气百倍,战无不克者。若此者固不可多得也。其次,醇谨而不足有为者。其次,跅驰而可以集事者。若但能害人而不足济事,则狗而已矣!
【小题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数十武 半步,泛指脚步
B.惊而诘其故   追问
C.或窜名县胥   串通
D.恂恂若儒生   谦恭谨慎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以其猛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B.主人疑狗之不吠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
C.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   因人之力而敝之
D.俞大猷与人言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氏因狗猛而惜之,但是这只狗在冉氏父子与贼激烈搏斗中一反常态,蜷曲于床下,露出了怯的本质。冉氏恼而杀之。作者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B.作者将冉氏之狗与张狂跋扈,俨然壮士的市井无赖作类比,对市井无赖投之以深恶痛绝的喜剧性讽刺,将之与表征平凡、中藏醇美的君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C.作者认为人的才能都有长处和短处。在人才问题的“用其长”“容其短”方面有个“质”与“度”的区别。只有以具各长处为前提,有所短方不足怪,如那种德性淳朴恭谨而无大作为者,那种禀性放荡不羁但可成大事者。
D.石氏基业毁于石虎的例子说明“妇人之仁”的内涵是重其用不计其害,从而把冉氏最初对狗爱其猛、忍其害,以及刘氏觉得狗可防贼。不计搏已之怨,妇为“妇人之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
(2)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①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②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③每览子桓(2)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3)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④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4)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⑤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1)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2)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3)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4)烛就跋:蜡烛将尽。
【小题1】这封信开头的“___________”二字,即紧扣主题。
【小题2】第③段两处引用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晷尚富”表明作者在京城的生活比较优越。
B.“衣上落虱”“凝尘浮冠”写出作者读书之专注。
C.“入刺”“过车”的环境反映出作者交游之广阔。
D.此段写作者虽身处繁华、生活安逸,仍一心向学。
【小题4】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结合文章结尾段,简析“形散神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