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4分)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所记愿:希望
B.覆溺之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D.显用之常:曾经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小题4】(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小题5】(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2)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5 04:23: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郊观桃花记
(清)朱鹤龄
吾邑城隍偪仄,独西郊滨太湖,野趣绵旷,士女接迹。
出西门约里许,为江枫庵。庵制古朴,开士指月熏修之所也。折而南一里,为石里村。桑麻翳野,桃柳缀之,黄花布金,温炙日。昔嘉靖中,乡先生陆公居此地。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又南则桃花弥望,深红浅红、错杂如绣者,梅里村也。地多梅花,十年前,余犹见老干数百株,名流觞咏,每集其下,今多就槁。里人易种以桃,争红斗绯,缤纷馥郁,园田鸡犬,疑非人间。奚必武陵路溪畔始堪避秦哉?
迤逦而行数百武,为朴园。园中有墩,可以四眺。隆万间,高士张朴所居。张工画,颇能诗。邑令徐公尝看梅来访,屏驺从,倾壶觞,日暮列炬前导,人折花一枝以归。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又南数十武,有庵,庵名独木。万历中,忽有梓木浮太湖而来,木广二十围。里人异之,锯为栋梁,结构具足,供大士其中。至此为桃花艳胜处。花皆映水,两岸维百余株,艳冶如笑,醉面垂垂,暖晕熏人,落英满袖。为咏唐人“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之句。低回久之,循庵而西,即太湖滨也。是日晴澜如镜,万顷无波。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坐盘石,灌尘巾,意洒然适也。回首桃林,如霞光一片,与暮烟争紫,恨无谢脁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吾因是有感矣:昔徐武宁之降吴江城也,其兵自西吴来,从石里村入此,青原绿野,皆铁马金戈蹴踏奔腾之地也。迄今几三百年,而谋云武雨之盛犹仿佛在目。经其墟者,辄寤叹彷徨而不能去,况陵谷变迁之感乎哉!计三四十年以来,吾邑之朱甍相望也,丹毂接轸也,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孤臣之号,庶女之恸,南音之戚,至有不忍言者矣!惟此草木之英华与湖光浩皛,终古如故。盖盛衰往复,理有固然,彼名人显仕,阅时雕谢,而不能长享此清娱者,余犹得以樗栎废材,翫郊原之丽景,延眺瞩于芳林。向之可感者,不又转而可幸也哉!然则兹游乌可以无记?
时同游者,周子安节,顾子樵水,余则朱长孺也。
(原文有删改)
(注)①偪:同“逼”。②开士:对僧人的敬称。③温(fén)炙日:麻子被日光晒得暖暖的。黂,大麻的果实。④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⑤大士:菩萨。⑥朱甍(méng):红漆的屋栋,指称豪门显贵的房舍。⑦丹毂(gǔ):红漆的车毂,指士大夫乘坐的车子。⑧樗栎(chūlì):樗树和栎树,两种无用之材,比喻才能低下。⑨翫:同“玩”,游赏。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达作者对“盛衰往复”的感慨的一组是(   )
①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②奚必武陵路溪畔始堪避秦哉
③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④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
⑤恨无谢朓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⑥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①,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之。”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上每行幸②,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多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之。邪臣多党羽,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太子。
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曰:“太子与宫人戏。”上益太子宫人满二百人。太子后知之,心衔之。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皇后切齿,使太子白诛文等。太子曰:“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上尝小不平③,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①戾太子:汉武帝长子刘据,卫皇后所出,先立为太子,后自缢而死。死后谥号为“戾”。②行幸:皇帝出巡。③小不平:生了小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意之晓:明白,通晓
B.而深酷用法者皆之毁:诽谤,诋毁
C.竞欲太子构:设计陷害
D.勿为过第:只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太子“仁恕温谨”一组是
①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②常以后事付太子
③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多不悦   ④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
⑤第勿为过,何畏文等 ⑥太子后知之,心衔之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B.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C.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D.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小题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12分)
(1)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4分)
(2)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4分)
(3)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4分)

同类题3

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宁得自深藏于岩穴邪引退
B.亦欲以究天人之 边际
C.其成败兴坏之理 考察
D.思空文以自见流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古者富贵名摩灭,不可胜记 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B.然此可智者道 重乡党所笑
C.退论书策舒其愤曼辞自饰
D.以通狂惑藏之名山,传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B.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C.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D.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小题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司马迁引述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述而留名的例子,意在自比,表明自己身受腐刑却要不以为辱,反而将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B.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在于探讨“天人之际”,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创见。
C.司马迁说自己“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其实是寓悲愤于自贬,之所以没有“推贤进士”,主要是因为身处闺阁之臣的地位,被流俗看轻。
D.选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在句式上骈散结合,清晰而动人地表现了作者不甘受辱而终于受辱,想引决而终未引决的生命历程,内蕴深厚,文气雄壮。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3分)
(2)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3分)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4)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别水仙花说

(明)张大复

①每冬初,必购一本着斋中,辄低回留之不忍去。今年练水李子遗我数茎,花繁叶硕,特设一静几病榻上,同卧坐者几两月。一夕,长风烈烈,雁声嘹嘹,两足如卧冰上,亟起视之,袅然相视而笑,心怜之,因移置帷中,让以茶筥,旦起相视,更相怜也。

②顾虞美人叶不敌花,断肠草不耐秋冷,夫至于水仙花无上矣。叶如剑,茎如兰,房如黄冠,根如夜合。绿如芭蕉,然沉郁,白如轻罗,然芬泽;香如腊梅而温,如芙蓉而冽。宜冉冉风,宜溶溶月,宜睡室,宜净榻,宜咏,宜觞,亭亭叶表,森森华外,其神浮昱而不定,絪缊而自如。

③童子弗戒,一枝流落他所,至今为恨。距李子之相遗,今五十日矣,而色泽黯然,神情怆悴,予心悲焉,煮茶而送之。夫水之于五行,最无滓矣,又加仙焉,不亦是乎!

(注释)①筥(jǔ):盛器笼。②浮昱:浮光溢彩。③絪缊(yīn yūn):同“氤氲”。形容香气四溢。
【小题1】“袅然相视而笑”一句饶有情味,请作分析。
【小题2】简析第②段写虞美人、断肠草的作用。
【小题3】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的两句话。
【小题4】找出不属于文章内容前后照应的一组(  )
A.今年练水李子遗我数茎——童子弗戒,一枝流落他所
B.同卧坐者几两月——今五十日矣
C.辄低回留之不忍去——予心悲焉,煮茶而送之
D.花繁叶硕——色泽黯然,神情怆悴
【小题5】阅读最后一句,用一个成语概括水仙的品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向西
B.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危:高
C.知不可乎得骤:突然,引申为轻易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扣舷歌之②吾尝跂望矣
B.①声呜呜然②今智乃反不能及
C.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②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D.①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客有吹洞箫者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月明星稀”句,是因为由眼前的明月自然引起的联想,表现曹操当年建功立业的雄心,又为后文写曹操失败伏笔,先扬后抑。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景物描写,采用铺陈排比手法,作者描写的情景不在眼前,而是写想象,写古战场情景。
C.客人关于英雄不再、生命短暂以及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的议论,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另一个方面。
D.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因此,他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分)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