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书山东河工事
张惠言
嘉庆二年,河决曹州,山东巡抚伊江阿临塞之。
伊江阿好佛,其客王先生者,故僧也,曰明心,聚徒京师之广慧寺,诖误士大夫,有司杖而逐之,蓄发养妻子。伊江阿师事之谨。王先生入则以佛家言耸惑巡抚,出则招纳权贿,倾动州县,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河工调拨薪刍夫役之官,非王先生言不用也。不称意,张目曰:“奴敢尔,吾撤汝矣!”其横如此。内阁侍读学士蒋予蒲,王先生广慧寺之徒也,以母忧去官,游于山东,伊江阿延之幕中,相得甚,奏请留视河工,有旨许之。巡抚择良日筑坛于公馆之左,僧道士绕坛诵经者数十人。巡抚日再至,蒋学士、王先生从。及坛,蒋学士北面拜,巡抚亦北面拜;王先生冠毗卢冠,袈裟偏袒,升坛坐。学士、巡抚立坛下,诵经毕,乃去。如是者数月,河屡塞,辄复决。
其明年正月,王先生曰:“堤所以不固,是其下有孽龙,吾以法镇之,某日当合龙,速具扫①!”巡抚曰:“诺。”先期一日,扫具,役夫数百人,维扫以须。巡抚至,王先生佛衣冠,手铁长数寸,临决处,呗音诵经咒②。良久,投铁于河,又诵又投。三投,举手贺曰:“龙镇矣!”巡抚合掌曰:“如先生言。”明日,水大甚。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扫下,数百人皆死。居数日,王先生又至,投铁者又三,扫又下,死者又数百人,堤卒不合。
张惠言曰:余居江南,辄闻山东河工事,未审。及来京师,杂询之,多目击者。呜呼!佛氏之中人,至此极哉!书其事,使来者有所儆焉。
王先生既蓄发,名树勋,以赀入待选通判。本扬州人,或曰常州之宜兴人。当其为僧时,故有妻子也,僧号嘿然。嘿然者,亦其未为僧时号。伊江阿谪戍伊犁,王先生送之戍所。闻其将归谒选③云。
〔注〕①扫:同“埽”,指用石块、树枝等捆扎而成的堵决口用的填塞物。②呗音诵经咒:用和尚念佛经的声调念经文咒语。呗,指梵音赞歌。③谒选:等候吏部选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母去官忧:父母的丧事
B.袈裟偏袒,坛坐升:登、登上
C.役夫数百人,维扫以须:同“需”,需用的东西
D.使来者有所焉儆:警戒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与作者“佛氏之中人,至此极哉”的感叹直接相关的一组是(3分)()
①聚徒京师之广慧寺,诖误士大夫 ②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
③堤所以不固,是其下有孽龙 ④举手贺曰:“龙镇矣!”
⑤投铁者又三,扫又下,死者又数百人,堤卒不合 ⑥当其为僧时,故有妻子也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⑥D.③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伊江阿作为堂堂巡抚,竟然被佛言耸惑。在治理黄河决堤的过程中,充分暴露了其昏聩无能而又凶残专横的特点。
B.巡抚好佛,曾经做过僧人的王树勋受到巡抚的特别礼遇。治理黄河失败后,巡抚被贬谪戍伊犁,而王树勋却交纳银钱取得做官资格,等候吏部选派。
C.蒋予蒲是次要人物,曾是王树勋的徒弟,与巡抚伊江阿性情相投,治理黄河时到祭坛面朝北跪拜。作者寥寥几笔,便把蒋予蒲这一人物形象勾勒出来。
D.文章最后作者写伊江阿和王树勋的结局,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流露出对清朝官场腐败的强烈讽刺。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3分)
⑵伊江阿延之幕中,相得甚,奏请留视河工,有旨许之。(4分)
⑶王先生佛衣冠,手铁长数寸,临决处。(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9-25 09:39: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和背景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辨《墨子春秋》

柳宗元

①司马迁读《墨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③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背景材料)

(景公)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小题1】“背景材料”中晏子“对曰”的内容印证了柳文所说的墨家“______”和“______”的思想。
【小题2】对柳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应该属于墨家学派的人。
B.《晏子春秋》的作者,应该是墨子门徒中的齐国人。
C.《晏子春秋》体现了墨家思想,应该把它列入墨家著作。
D.以后编纂诸子书籍的人,应把《晏子春秋》列入墨家。
【小题3】柳文第①段“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小题4】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柳文用来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的论据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
(1)墨家好俭,晏子也因节俭传名,墨子的门徒用抬高晏子的方法来推行自己的学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①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②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③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 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 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 ,而牧人民。
④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⑤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 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 :不见 其类 而为 之者 ,见逆 。不得 其情 而说 之者 ,见非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 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⑦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 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 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鬼谷子》内楗)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有远而亲,近而(2)结本始 (3)而人民(4)混说损益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
A.有远亲 何时乐耶
B.货结采色    孝治天下
C.见疑而决 蚓无爪牙
D.通于天 不知有汉
【小题3】第③段作者认为,内就是 ,楗就是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的哪些处事的主张?请分条论述。

同类题5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竹里馆记

王世贞

①去新安郭之三里,其地负髙而临深。其江曰练江,泓渟万仭,黄山、白岳,蜿蜒摩天,其址在数十百里之外,而葱郁接于眉睫。其清可以酿,其膏可以粳秫、蔬茹。邑人汪惟一之业在。计亩而延袤可二十,而竹据其三之一。惟一乃构数椽,读书其间,以竹自蔽,不复施藩。

②惟一之言曰:“吾日三商而起,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有鹤四翼,时唳时舞,吾起而应,竹皆吾助。间一开吾巻,而琅玕①之色流润缃碧②,初阳拂梢,则少文之图若益而青葱者;微飔流响,则少文之琴若 益而琮琤③者。吾放歌而声留于长离尾翮④之间,而不杂于尘嚣,不堕于市廛之耳。至于雪之旦,月之夕,白云之芊眠于昼,风之飒于夏,吾无不与竹宜者。吾之与此君真足以终其身而不知老者。”

③吴兴徐子与异之,题其馆“竹里”,而书属余记,曰:“惟一多游吴越间,而意不能舍其竹以往,得子文而时时寓其目,是惟一不恒有竹而竹恒在也。”惟一曰:“非是之谓也。子之记待吾竹以有,而吾之竹赖子之记以不冺,为两相待者耶?两相成者耶?”予不能辞,乃次而授之为记。

{注}①琅玕:指竹子。②缃碧:代指书卷。③琮琤:玉石碰击声。④尾翮:代指竹梢。
【小题1】下列选项中的虚词最适合填入第①段中的一项是(  )
A.也B.者C.焉D.所
【小题2】从修辞角度赏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与“吾无不与竹宜者”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鹤舞我应时,竹助我雅兴。
B.开卷读书时,竹增我乐趣。
C.放声高歌时,竹脱我尘俗。
D.昼夜睡眠时,竹予我清凉。
【小题4】概括第③段中徐子与汪惟一的说法,请概括作者作记的原因。
【小题5】请概括本文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