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8分,每小题3分)
(1)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帝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后为馆职,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燕饮。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巢,以至市楼酒肆皆为游息之地。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宫中除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殊既受命。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  
【小题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帝许臣僚择胜燕饮B.忽宫中除晏殊
C.輮以为轮,其曲中规D.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便令公就试B.直以贫无可为之具
金就砺则利直不百步耳
C.以至市楼酒肆 D.上益嘉其诚实
枯鱼之肆 余嘉其能行古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5-20 11:0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①,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②。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释)①欧阳公作州之二年:及宋庆历六年,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第二年。② 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韩愈《北湖》诗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的句子。

【小题1】作者以“丰乐亭”起笔的用意何在?
【小题2】文中划线句若用一个成语概括应该是  。
【小题3】从上文内容推测,欧阳修以“丰乐”二字命名亭子的主要原因是_____。(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小题4】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上文与此意思相对应的两处是( )
A.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B.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C.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D.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E.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小题5】你认为曾巩的这篇记“醒心亭”的文章是否做到了“以见其名之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评价。

同类题2

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每题3分)
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欧阳修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再长山朱氏    适:嫁
B.自边制久隳:毁坏
C.凡公者 直:认为……正直
D.力平贼 戮:杀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直接褒扬范仲淹的一组是(   )(3分)
①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
②慨然有志于天下
③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
④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
⑤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
⑥外和内刚,乐善泛爱
A.①③⑥B.②⑤⑥
C.②③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仲淹身世不幸,但有志气。他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随因无依无靠而再嫁的母亲来到长山朱家;长大后,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便毅然离开朱家。
B.范仲淹读书发愤,学有所成。离开朱家后,他过着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物质生活,日夜苦读,终于精通了六经的要义,后来考中了进士。
C.范仲淹节操高尚,行事稳重。他不计个人得失,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情操;在延州做官时,逐步采取有效措施,使当时的一些大族归顺于朝廷。
D.范仲淹为官清廉,乐善好施。他为官多年,但家中经济拮据,退职后,妻子儿女仅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却乐意把财物施舍给其他人。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近将图南。(《逍遥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不甚惜,举以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以人    予:送
B.此言之    得:得当
C.始祸焉    速:加速
D.牧以谗诛  洎:等到
【小题2】下列画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有尺寸之地  至丹以荆卿为计
B.赵尝五战于秦  齐人勿附于秦
C.子孙视之不甚惜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D.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
B.作者引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增强了说服力。
C.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D.选文第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