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学贵有恒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释】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驽马行弗间 (缓慢)B.他人莫也 (比得上)
C.其子往视之 (催促)D.自功效也 (夸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力疲气竭思不学则殆
B.灌溉时耳固怪之矣
C.凡人初植者张良曰:“长臣。”
D.苗槁矣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3分)
(2)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3-15 04:03: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兄百川墓志铭

方苞(清)

①兄讳舟,字百川。性倜傥,好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八九岁诵左氏、太史公书,遇兵事,辄集录置袷衣中,避人呼苞,语以所由胜败。时吾父寓居棠邑留稼村,兄暇则之大泽中,召群儿布勒左右为阵。

②年十四,侍王父于芜湖。逾岁归,曰:“吾乡所学,无所施用。家贫,二大人冬无絮衣。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逾岁入邑,遂以制举之文名天下。慕庐韩公见之,叹曰:“二百年无此也。”自以时文设科,用此名家者仅十数人,皆举甲乙科者。以诸生之文而横被六合,自兄始。一时名辈皆愿从兄游,而兄遇之落落然。

③江西梁质人、宿松朱字绿以经世之学,自其议论,证曏经、史,横从穿贯,闻者莫不屈服。而兄常默默,退而发其覆,鲜不窒碍者。苞谓兄:“盍譬晓之?”曰:“诸君子口谈最贤,非以忧天下也。”

④兄长余二岁。儿时,家无仆婢,五六岁即依兄卧起。兄赴芜湖之岁,将行,伏余背而流涕。其后长,即各奔走四方。余归,兄常在外;兄归,余常在外。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兄常曰:“吾与汝得常家居,俾二大人无离忧。春秋佳日,与二三同好步北山,徘徊墟莽间,候暝色而归,吾愿足矣。”及庚辰四月,余归自京师。七月,兄归自皖江而疾遂,未得一试斯言也。

⑤弟林先兄十岁卒。兄欲于近郊平畴买小丘自为生圹,而葬弟于其侧。辛巳四月,余为弟卜地于泉井,梦土人云:“伯夷今葬是。”余不忍废兄之命,遂以次年三月十六日迁弟柩与兄并葬其村之北原。兄殁于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年三十有七。娶张氏,子道希、道永。铭曰:不若于道者天绝之,胡体其所受而至于斯?矧材与志,古固有不遂而又何悕!

(注释)悕:悲伤。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逾岁入邑(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其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后长  (___________________) (4)兄归自皖江而疾遂(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召群儿布勒左右阵 然后践华
B.兄暇之大泽中 位卑足羞
C.遂制举之文名天下 勇气闻于诸侯
D.候暝色归 蟹六跪二螯
【小题3】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1)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
(2)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
【小题4】第②段“而兄遇之落落然?”一句中的“落落然”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题5】根据文章,归纳墓志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丞相留忠斋①书》
(宋)谢枋得②
夷、齐虽不仕周,食西山之薇,亦当知武王之恩;四皓③虽不仕汉,茹商山之芝,亦当知高帝之恩;况蒸藜含粝于大元之土地乎?
大元之赦某屡矣,某受大元之恩亦厚矣。若效鲁仲连蹈东海而死则不可,今既为大元之游民矣。庄子曰:“呼我为马者,应之以为马;呼我为牛者,应之以为牛。”世之人有呼我为宋之逋播臣者,亦可;呼我为大元游惰民者,亦可;呼我为宋顽民者,亦可;呼我为大元之逸民者,亦可。为轮为弹,与化往来;虫臂鼠肝,随天付予。若贪恋官爵,昧於一行,纵大元仁恕,天涵地容,哀怜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见大元乎?……
某与太平草木,同沾圣朝之雨露。生称善士,死表于道曰:“宋处士谢某之墓。”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感恩感德,天实临之!司马子长有言:“人莫不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先民广其说曰:“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公亦可以察某之心矣。
(注)
①留忠斋:留梦炎,号忠斋,南宋末年人,中进士,恭帝时官至左丞相,宋朝灭亡,降元,又做了大官。宋时曾为谢枋得的老师。
②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③四皓:指汉朝的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四位隐士,他们原是秦博土,因逃避暴秦而隐居商山,采芝而食。汉高祖请他们出仕,皆不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皓虽不仕汉,商山之芝 茹:吃
B.若鲁仲连蹈东海而死则不可   效:效仿
C.死于道曰  表:表彰
D.天实之    临:面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虽死日    而用流俗人
B.若效鲁仲连蹈东海死则不可   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C.呼我为宋顽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呼我马者  北冥有鱼,其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伯夷、叔齐、商山四皓来自比,特别强调两个“不仕”,成为一篇立意的主脑。
B.留梦炎是谢枋得的老师,现在是元朝的丞相。十分器重谢枋得,所以举荐他,谢枋得坚决拒绝,作者由于当时环境所迫,有些话没法直接说,所以作者的本意与字面意思未必一致,或反话正说,或言在此而意在彼。
C.文如其人,这封信写得恳挚、刚强、沉痛,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谢枋得对留忠斋不屑一顾。
D.文章结尾作者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话,表明死有轻重悬殊,关键在于义,接着又引祖辈们的话来扩展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表明自己已错过慷慨赴死的时候,仍然苟活着是对宋朝仍抱有很大的希望。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庄子曰:“呼我为马者,应之以为马;呼我为牛者,应之以为牛。”
②若贪恋官爵,昧於一行,纵大元仁恕,天涵地容,哀怜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见大元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B.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
C.暴秦之欲无    厌:满足
D.思厥先祖父 先祖父:死去了的爷爷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①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②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C.①赂秦力亏     ②秦兵又至矣
D.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 ②一人心,万人之心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开篇先用否定肯定相对照的判断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引出两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
C.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实和浅近的道理,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实,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文章第四段,用假设推论的方法,提出了六国免于被秦国灭亡,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同时,作者不带任何感情,客观冷静地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由论史过渡到告诫当世的“为国者”。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