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9分)
游狼山记
[清]张裕钊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所至僧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回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牖。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岷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指太平天国运动)殄息,区内无事,蕃夷绝域,约结坚明,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焉  过:经过
B.狼山,淮扬以东雄特处也  胜:优美的
C.寇乱殄,区内无事 息:止息
D.独思遗外身世,去万事   捐: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莼斋游于州南狼山寡人于国也
B.余与莼斋顾乐之寒于水
C.啸歌偃仰,终其身作《师说》贻之
D.时屏弃相与
【小题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是正面描写狼山美景的一组是
①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 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 ③山川控引,界绝华戎 ④作《咏怀诗》以见志 ⑤荫茂树而撷涧芳 ⑥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开始便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下来便直笔描写狼山幽深超俗的环境和壮美的景色。
B.写狼山有近景有远景,"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是为近景,"侧身回瞩,江海荡天"是为远景。
C.作者以阮籍作比,点明自己身处盛世,境内太平的欣慰,并表达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D.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基调,句式参差,富有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整篇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题4分)
(1)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2) 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3-23 05:25: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扦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注释:①季次: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 ②舜未称帝时,多次遭其父与弟的迫害;伊尹:商汤贤臣,曾做商汤的厨师;傅险,即“傅岩”,苦役犯人,后被武丁委以重任,商大治;姜尚年七十还未得志,只能在棘津做贩卖饮食的小贩;夷吾,即管仲;百里,即百里奚,早年曾自卖为奴,替人喂牛;仲尼,即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卫国的匡地时,匡人见他貌似匡人憎恨的阳虎,便将他围困起来,几乎把他害死。 ③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此五人均为汉代初年著名的游侠,其事迹见传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之不倦志:记住、怀念
B.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其德伐:夸耀
C.岂若卑论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侪:世俗之人
D.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要:总之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侠客之义的一项是
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②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③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④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⑤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⑥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那些怀着君子之德,坚守道义不与当代世俗苟合的侠士实有其值得称赞的品德,世人只称赞学士而嘲笑侠士是没有道理的。
B.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说明即使有道仁人也会遭遇人生的困厄,更何况一般人呢。作者在这里实际是间接肯定了侠客之义的必要;联系作者的经历,这里面也隐隐有其自身痛切的人生体验。
C.本文在艺术手法上颇具特色,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用儒、侠对比,“以术取宰相卿大夫”之辈、“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的闾巷人与侠士对比,贵族之侠与布衣之侠对比,通过层层对比,突出了布衣之侠的高贵品质。
D.豪强拉帮结派,互相勾结,依仗财势暴力欺凌孤独势弱的人,放纵欲望,自己满足取乐,这是游侠之士鄙视的。世俗之人却只看见侠士“时扦当世之文罔”的举动而不能明察他们的真意,最终将他们与豪强之流视为同类加以嘲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日:“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祜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鼎、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稀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三年,神宗数有意复用,辄为当路者沮之。神宗尝语宰相王硅、蔡确日:“国史至重,可命苏轼成之。”硅有难色。神宗日:“轼不可,姑用曾巩。”巩进《太祖总论》,神宗意不允,遂手扎移轼汝州,有日:“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轼未至汝,上书自言饥寒,有田在常,愿得居之。朝奏入,夕报可。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日:“卿前年为何官?”日:“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日:“今为何官?”日:“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日:“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日:“非也。”日:“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日:“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日:“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日:‘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彻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成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下。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B.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C.自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目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D.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者区别等第,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B.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职名,自秦朝开始,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封清朝。
C.翰林学士是官职名,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但没实权,是掌管文字的虚职。
D.建中靖国是北宋徽宗赵估的年号。中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纪年,大多由皇帝发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母亲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时,常常感慨叹息,苏轼问道:“如果我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B.欧阳修有远见卓识。他看到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时,就预言苏轼将来会出人头地,当时的人还都不相信,时间久了就证明了欧阳修的预言是正确的。
C.苏轼写诗诽谤皇帝,御史摘取他章表中的话作为证据,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神宗却顾惜他才华,最后以黄州团练副使职位来安置苏轼。
D.苏轼到杭州后做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事,他疏通了茅山、盐桥的两条诃来通航,又造了坝堰闸门,修复了六井,还在西湖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苏公堤”。

同类题5

阅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阔,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膩,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縵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凡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王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之而不鉴之,亦使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到
B.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妍:奢华
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剽:抢劫、掠夺
D.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小题2】下列句子,不属于描写阿房宫建筑规模和特色的一项是(  )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D.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开篇只用十二个字就勾勒出秦统一天下的气势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凝练,简洁有力。
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描绘了走廊、屋檐的形状和楼阁钩连、环绕的气势,对阿房宫进行了总体性描述。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揭示了秦人对待珍宝毫不爱惜、奢侈浪费无度的状况,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了铺垫。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的灭亡,与篇首的铺排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