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阔
B.所谓交相问难 难:诘问
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
D.夫子贤之     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
【小题2】下面全都属于“是己而非人”的一组是(  )
①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②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③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⑤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2 05:0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子颍别二十余年矣。忆昔与子颍游,子颍未及弱冠,余虽有一日之长,而与为嬉戏,异乎世俗之所谓师弟子者。然其情乃益深,而义顾弥笃。子颍上有两兄,皆从余受学。子颍奇男子也,其胸中浩浩焉常有担荷一世之心。文辞章句非其所措意,而其为诗古文乃能高出昔贤之上。后数年,子颍偶以七言诗一轴示余,余置之座侧。友人姚君姬传过余邸舍,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姬传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子颍者如此。
子颍之父、祖皆为达官,然不为子孙留遗计,而子颍少时衣食不足。子颍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颍论文,子颍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颍之穷如此。
余别子颍闭门里居,忽忽十余年,则闻子颍已举于乡,出宰巴蜀之属邑,其自秦入蜀,道途览古之篇,尤为深入唐人之室。子颍在蜀,值军兴,领兵八千人,出使云南永昌,逾美诺之岩,往来阻险师旅数千里之地。自重庆移守泰安,又值邻郡贼起,子颍早诣大府,为设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射杀贼首一人,定其余孽。然其忧深家国,心为瘁、发为白矣!尝思退而稍息其劳,而辄为上官所留,欲归不得。
呜呼!子颍昔日之穷,非子颍之能穷也;今日之为郡守,非子颍之能为郡守也;其出入师旅,屡经锋镝之危,非子颍之能行乎患难也;则今日之欲归,非子颍之能自为归也。然则子颍之于为官,去可也,留可也。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若夫文章之事无穷也。子颍其于簿书丛集,稍求顷刻之暇,出其才力以与古之风人学士相追逐,此则子颍之所能自为者也。
(选自《刘大櫆集·朱子颍诗序》,有删改)
(注)①指刘大櫆,桐城派代表作家。②姚君:指姚鼐,字姬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子颍年少时衣食不丰足,他同两个哥哥跟随作者学习,作者跟朱子颍嬉笑玩乐,感情非常深厚,情义也十分深切。
B.姚鼐先生凭文章名重当世,他曾在探望作者时,看到了朱子颍的一卷七言诗,非常喜爱倾慕朱子颍的诗文。
C.朱子颍从秦地进入蜀地任职,一路写下的游览古迹的诗篇流露出为国担忧的深情,直追唐人诗篇的风范。
D.朱子颍曾想辞官退隐田园,却难以如愿,而拿出才智和古代的诗人学者比较技艺,是朱子颍能为自己做主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欻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倩:请②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③洫:田间的水道。④欻:忽然。⑤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语出《周易》。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和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⑥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语出《孟子》。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是需要自己寻求的。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规之也(______)
(3)有土寇(______)
(2)自谓可十万(______)
(4)沟洫成(______)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块无与伍  (2)次日伺之,复  (3)几所擒  (4)人几
A.(1)(2)相同,(3)(4)相同
B.(1)(2)不同,(3)(4)不同
C.(1)(2)不同,(3)(4)相同
D.(1)(2)相同,(3)(4)不同
【小题3】从厚斋公的《秋林读书》题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羽冲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句回答)
【小题4】用一个成语概括刘羽冲治兵和治水最终均告失败的原因:___________。
【小题5】“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在如何对待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问题上,这句话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只诗人所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从梦醒起笔,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寒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中。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每当边草变白大雪飘飞的时候,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C.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给他捎来一封家信或几件衣物。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的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D.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白搭。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花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E. 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杂说

清周实

①浅草不盈寸,微风荡成波,倚楼睨之,不忍遽去,则吾之爱此草也为何如?东园桃与李,香色袭人魂,有时日坠游倦,便欲和衣宿其下,则吾之爱此花也为何如?

②虽然,吾尝见世之爱草者,往往踏之以足;爱花者,往往折之以爪。夫至踏之折之,与桎梏之蹂躏之将毋同?揆诸爱之初心,讵不大相背谬哉?在踏之折之者之心,固以为吾之踏之折之,正吾所以爱之,而不意其踏之折之之时,已与爱之之心南辕北辙也。

③无尽于是得一解焉。方爱之之心之初萌,乃天性之流露于莫知其然而然者;及其踏之折之,则不免济以人欲之私矣。夫自私者,未有能爱物者也,虽间有貌似爱物之顷,亦非真能爱物,特以物足供一己之愉快耳。踏草折花者,非此类而何?

④噫,天下之真能爱物者,至不惜以身殉物。试问踏草折花者,能以身殉花草也否耶?不能以身殉花草,而徒桎梏花草,蹂躏花草,此其人早溢乎爱之分际,而流于纵欲矣。

⑤是故善用其爱者,能保存天性而扩充之,而天下民物,无不在胞与之中;不善用其爱者,遂狭小其天性而戕贼之。后世战争盗窃之纷纭,畴非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乎?踏草折花,其小焉者也。呜呼噫嘻!

(注释)①周实(1885—1911),号无尽,清末著名诗人、革命者。②揆(kuí):揣度。③“而天下民物”二句:宋朝张载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言泛爱一切人与物。与:朋友。  ④畴:谁。
【小题1】第②段着重指出踏草折花者________与_________的背离。(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萌生喜欢花草之情乃是天性的自然流露;而踏草折花行为则是人的私心促成的。
B.对待花草的爱心,源自人的自然天性;而那些踏草折花行为则是贪婪之心膨胀。
C.花草初生之际,爱物之心自然流露;(等到花草长成)则踏草折花,私心暴露。
D.万物初生时节,人们都有爱物的天性;等到花草可以采摘践踏,私欲自然形成。
【小题3】联系上文,从论证的角度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比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与本文中踏草折花者行为的异同。
【小题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