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完成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1】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    )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小题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与其它三项的不同是(    )
A.六王毕,四海B.蜂房水涡C.D.骊山构而西
【小题3】选出对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
A.①六王(灭亡) ②蜀山(变得光秃秃)③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①直咸阳(趋向)②各地势(随着)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①雷霆惊(突然)②而望焉(宠幸)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①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秦宫人(是、成为)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让)
【小题4】选出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①杳不知其所也②吾恐秦人食而不得下咽也
B.①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不鉴之
C.①辇来秦②至颠覆,理固宜然。
D.①盘盘,囷囷②缦立远视,而望幸
【小题5】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二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后世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小题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3-15 03:58: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看
C.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动词,指识其本名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
③不随止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⑤然力足至焉
⑥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⑥/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④/③⑤/②/⑥D.②③④/①⑤/⑥
【小题3】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段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来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需要有坚定的意志的道理。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论次其文 次:顺序B.孔子厄陈蔡 厄:遭受困厄
C.厥有国语 厥:他D.退而深惟曰 深惟:著述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喟然而叹曰    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③是余之罪也夫 ④夫《诗》《书》隐约者
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B.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D.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也相同
【小题3】下列对此段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昔圣先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以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立不朽业绩。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3)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②,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四部丛刊》)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辟书:指招聘为佐吏的文书。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兴:兴味
B.累举进士,辄于有司抑:压制
C.不求苟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说:取悦
D.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为十卷次:编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 下列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
B.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
C.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
D.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不遇,深表同情和不平。
B.诗 “穷而后工”论点的提出,既有对尧臣“抑于有司”的现实思考,也有关于古代士子困顿和诗歌创作关系的总结。
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尧臣诗文创作所取得的成就。
D.作者惜才,将梅尧臣设计为“歌泳功德”的庙堂诗人,固然有举荐挚友的意思,但多少显露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局限。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2)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