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地,以其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轘辕、缑氏:均为军事要地。轘辕,山名;缑氏,地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九鼎,按图籍按:审察
B.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拔:攻克
C.齐,韩、周之与国也与:给予
D.臣请谒其故谒:陈述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的司马错正面阐述了伐蜀的理由一项是()①今王之地小民贫 ②劫天子,恶名也
③取其地,足以广国也 ④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⑤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 ⑥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有关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周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张仪的观点没有被秦惠王采纳,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5分)
(2)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06:09: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钱烈女墓志铭
(清)王猷定
扬州有死节而火葬于卞忠贞祠南十五步1,为镇江钱烈女之墓。烈女死明弘光乙酉四月二十七日,五日乃火。以家于忠贞祠,即其地为墓。当其死,告于父:“无葬此土,以尸投火。”父其言。南昌王猷定客扬州,与里人谈乙酉事,辄为诗文之。岁丙申春,其父乞余铭,痛哭言曰:
“吾老人无儿,自吾女死,而老人不欲生也。城破,督师史公率兵趋东门,女决其必死,己持刀欲自刭,余挽其手;积薪以焚,余又夺去;结缳,丝绝,缳又断。余皇急不知所出,不得已,乃予以药曰:汝姑视缓急可也。’”猷定为之感泣,时宾客闻者皆流涕。
又言曰:“呜呼!吾老人十年以来,头童然秃且尽,而视听茫然,而肝肺崩裂,如沸如屠。然每忆吾女吞药不得死,吾老人不知生之可恋而死之可悲也!兵入,以戈刺床下,数刺,数抵其隙,乃去,不知女反匿床下。药发,喘不绝,余与老妻抱之恸,强饮以水,不死。女泣谓余曰:‘儿必死,无援儿为也。儿受生养十六年,父母又无男儿,不能与父母相养以生,相待以老,俾至于终身。而今使父母收我骨,目不瞑矣!父老祖宗之不血食,家世江南2,当与母勉图归计耳。’时注水庭中,立起,以头投水,水浅,自顶以上不及颈,余力持之起。目瞪,口泻水如注。是时雨甚,门外马蹄践血与泥,声溅溅3。屋杀人焚炉,火四起。夜,女以纸水塞口鼻,强余手闭其气,令绝。余心痛,手不能举,又解衣带,强母缢之,母仓卒走出。闻足击床阁阁4,呜呼,死矣!”
  猷定闻益悲,忍不铭?烈女名淑贤,父为镇江钱公应式,母卞氏。公善医,活人者众。女死后,受兵梃刃数十,不死,兵缚公欲杀,以手格之,皆仆地,反得免。卞时病甚,亦受刃,久之复苏,人以为女之阴助云。
  铭曰:三光绝,一炬烈!后土争之土欲裂。瘗尔于忠贞之旁,丽重离以照四方之缺。
1卞忠贞祠:在扬州南门内,为纪念晋代人卞壶而建。卞壶字望之,晋永嘉年间苏峻称兵叛乱,卞与苏苦战身亡,两个儿子也被害。谥忠贞。
2江南:指镇江。镇江在长江南,扬州在长江北。
3溅溅(jiān):水流声。
4阁阁:象声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其言。如:依照。
B.辄为诗文之。吊:悼念。
C.女以纸水塞口鼻。渍:沾染。
D.屋杀人焚炉,火四起。比:等到。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钱烈女“必死决心”的一组是(3分)()
①无葬此土,以尸投火。
②己持刀欲自刭。
③而今使父母收我骨,目不瞑矣!
④强余手闭其气,令绝。
⑤目瞪,口泻水如注。
⑥又解衣带,强母缢之。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烈女死于明朝弘光乙酉四月二十七日,五天后火化。因为家住忠贞祠,靠近那块地修了墓。
B.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率领军队奔向东门,烈女执意要自杀,于是持刀自杀,被家人拉住。
C.烈女由父母生养十六年,却不能扶持他们到老,由此深感愧疚。
D.烈女死后,他的父亲遭到棍棒兵刃数十创伤,但没死去,士兵绑着他想杀他,又用手击打他,把他打倒在地。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皇急不知所出,不得已,乃予以药曰:“汝姑视缓急可也。”(4分)
(2)余与老妻抱之恸,强饮以水,不死。(3分)
(3)父老祖宗之不血食,家世江南,当与母勉图归计耳。(3分)

同类题4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文后各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武器
B.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C.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D.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国也 移其粟河内
B.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无如寡人用心者    数口家可以无饥矣
D.而不王者  填鼓之,兵刃相接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填然
B.七十者帛食肉
C.之以桑
D.是使民养丧死无憾也
【小题4】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最高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信陵君者,魏公子无忌也,曾窃符救赵。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强秦之暴亟矣   亟:同“极”
B.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诛:责备
C.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 树:建立
D.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 衔:衔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则魏且为之后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①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 ②皆以美于徐公
C.①有重相而无威君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D.①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 ②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B.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C.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D.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的罪过,不在于盗窃兵符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也还是说得过去的。
B.在信陵君窃取兵符这件事情上,魏王也不是没有过错的,否则,兵符好好地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窃取到呢?
C.信陵君想方设法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也根本不是为了赵国,其实就是为了解救平原君。
D.兵符,用铜、玉或木石制成,分为两半,一半留存国君,一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符验合后,方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