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6分)
①子日:“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送而送天。能近取譬①,可谓仁之方②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近取譬:就近以自己作比。②方:方法。
【小题1】填空。(2分)
这两个语段,孔子和孟子都用了 的方法来倡导自己的主张。
【小题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语言表达 更新时间:2014-03-27 03:48: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也。其冬,予客过池,而予记之。
君之治堂,易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
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得于己,故谓之德。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
今君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
(选自曾巩《思政堂记》,有删节)

(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云。
(选自《宋史·曾巩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予记之属:请托
B.辟而之即:走近
C.其应无方:方法
D.安石声誉未振:(引起)震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于其身也,耻师焉
B.少王安石游臣尝从大王燕王会境上
C.施用素学,修其政日削月割,趋于亡
D.自以为不足今其智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第①段文字简洁,内容丰富:点明了“思政堂”的由来、位置,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着意突出“思于此”三字,为后文议论铺垫。
B.甲文中第②段首句从“治此堂”说开去,末句的“则”字总结概括“思政堂”的本心,文意由“治堂”写到“治民”,题旨随之得以揭示。行文多神采颇耐读。
C.甲文中第③段归结于“思”与“行”的联系,笔触仍照应第一段的“思之于此”。争端虽纯然说理却不觉空泛,隐含着对王君“治堂”、“治民”的又一次肯定。
D.乙文中曾巩认为王安石虽然敢作敢为,但是难于改过:吕公著认为曾巩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因此两人不被朝廷重用。
【小题4】下列选项中,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B.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C.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D.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8分)
(1) 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4分)
(2) 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6分)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ó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或师焉,或不焉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3】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小题5】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  余嘉其能行古
【小题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蟹六跪而二螯
C.而耻学于师 拘于时,学于余
D.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小题7】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B.而耻学于师
C.吾从而师之D.小学而大遗
【小题8】填空
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____”,作品集有 《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9】翻译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浪游记快

(清)沈复

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自以为妙者。

余年十五时,吾父稼夫公于山阴赵明府幕中。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赵明府教其子,吾父命余亦拜投门下。暇日出游,得至吼山。近山见一石洞,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临流建石阁五椽,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阁后有道通旱园,拳石乱矗,有横阔如掌者,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一无可取。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此幼时快游之始。

至山阴之明年,先生以亲老不远游,设帐于家,余遂从至杭,西湖之胜因得畅游。结构之妙,予以龙井为最,小有天园次之。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水取玉泉,以水清多鱼,有活泼趣也。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其余湖心亭,六一泉诸景,各有妙处,不能尽述,然皆不脱脂粉气,反不如小静室之幽僻,雅近天然。

苏小小墓在西泠桥侧,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余思古来烈魄忠魂堙没不传者,不可胜数,即传而不久者亦不为少,小小一歌妓耳,自南齐至今,尽人而知之,此殆灵气所,为湖山点缀耶?

桥北数武有崇文书院,余曾与同学赵缉之投考其中。时值长夏,起极早,出钱塘门,过昭庆寺,上断桥,坐石阑上。旭日将升,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步至书院,题犹未出也。午后交卷,偕缉之纳凉于紫云洞,大可容数十人,石窍上透日光。有人设短几矮凳,卖酒于此。解衣小酌,尝鹿脯甚妙,佐以鲜菱雪藕,微酣出洞。缉之曰:“上有朝阳台,颇高旷,盍往一游?”余亦兴发,奋勇登其巅,觉西湖如镜,杭城如丸,钱塘江如带,极目可数百里。此生平第一大观也。

(节选自《浮生六记》)

(注)①武,量词,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数武,即不远处,没有多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父稼夫公于山阴赵明府幕中    馆:馆舍
B.赵明府教其子 延:请
C.不可胜数     固:本来
D.此殆灵气所   钟:集聚
【小题2】下列全都能体现作者畅游风景“自以为妙”的一组是
①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
②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③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
④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
⑤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
⑥白莲香里,清风徐来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凡事都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人云亦云。有的名胜,并不觉得它有何妙处,有的虽不是名胜,却自认为妙不可言。
B.作者的父亲让他到杭州拜宿儒赵省斋先生为师,在杭州作者趁着闲暇之时游览了吼山的美景。
C.作者认为西湖的水最佳的是玉泉,因为那里水清鱼多,有活泼的趣味,而湖心亭,六一泉则不够“雅近天然”。
D.在紫云洞喝酒至微有醉意,作者登上紫云洞上面的朝阳台之顶极目远眺,觉得眼前是有生以来所见的最妙之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
(2)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至忠之言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人主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今有树于此,而欲其美也,人时灌之,则恶之,而日伐其根,则必无活树矣。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楚庄王猎于云梦,射随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诛之。左右大夫皆进谏曰:“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申公子培之弟进请赏于吏曰:“人之有功也于军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车下。”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于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岁之寿也。臣之兄尝读故记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王令人发平府【注】而视之,于故记果有,□厚赏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齐王疾瘤,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有顷,问王之疾,王怒而不□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有删改)
【注】平府:书库名,是楚国收藏古籍文书的地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也诛:惩罚
B.此必有,愿察之也故:故交
C.王令人平府而视之发:打开
D.非王则疾不可治怒:激怒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非贤主□孰能听之
②于故记果有,□厚赏之
③王怒而不□言
A.其且为B.焉乃为
C.其乃与D.焉且与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B.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C.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D.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阐述了忠言虽逆耳逆心、但君主不能厌恶听取的道理,运用朴实易懂的比喻论证,增强了说服力。
B.申公子培品慧高尚,不怕获犯上不敬之罪,替楚庄王接受射杀随兕带来的不祥之灾,为君王竭尽忠心。
C.文挚精通医术,他明知用激怒齐王的手段治病会有不测,但还是冒死而行,显示了高尚的节义。
D.文章通过楚庄王游猎诛杀贤臣和齐王患病烹煮名医两件事,告诫为政者要善纳忠言,厚遇忠臣。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2)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秋水(节选)  庄子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于时也(2)此其江河之流
(3)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4)人九州,谷食之所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井蛙不可语于海者②余与四人拥火
B.①万川归,不知何时止而不盈②哀吾生须臾
C.①吾未尝以此自多者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D.①不似尔向之自多水乎②是余有叹焉
【小题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此予之所得也
C.戍卒叫,函谷举。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小题4】将下列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