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1】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小学而大遗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小题2】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
【小题3】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
【小题4】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6 08:0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监察御史。长庆元年,今牛宰相为御史中丞,奏君名迹中御史选,诏即以为御史。其府惜不敢留,遣之,而密奏:“幽州将父子继续,不廷选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须强佐乃济。”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仍迁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
②至数日,军乱,怨其府从事,尽杀之,而囚其帅。且相约:张御史长者,毋侮辱轹蹙我事,毋庸杀。置之帅所。月余,闻有中贵人自京师至,君谓其帅:“公无负此土人,上使至,可因请见自辨,幸得脱免归。”即推门求出。守者以告其魁,魁与其徒皆骇,曰:“必张御史。张御史忠义,必为其帅告此,余人不如迁之别馆。”即与众出君。君出门,骂众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济斩东市,昨日李师道斩于军中,同恶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鸱鸦。汝何敢反!汝何敢反!”行且骂。众畏恶其言,不忍闻,且生变,即击君以死。君抵死口不绝骂,众皆曰:“义士义士!“”或收收瘗之以
③事闻,天子壮之,赠给事中。其友侯云长佐郓使,请于其帅马仆射,为之选于军中,得故与君相知张恭、李元实者,使以币请之范阳,范阳人义而归之。以闻,诏所在给船舆,传归其家,赐钱物以葬
(节选自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注释)①范阳府:即幽州节度使府。    ②轹蹙:欺凌。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月余(____________) (2)或收瘗之以(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幽州将父子继续( )
A.连续不断 B.继承延续 C.接替前任    D.阻断后继
(2)且生变( )
A.估计 B.预料 C.忧虑 D.欺骗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诏即为御史    即击君
B.置帅所 有诏以君还
C.必其帅告此    之选于军中.
D.囚其帅 范阳人义归之.
【小题4】把第③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5】第①段中“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6】第②段对张彻形象的刻画十分传神,试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的道理)
B.声非加疾也(洪亮)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
C.而闻者彰(清楚)   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
D.而绝江河(横渡)   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吾尝终日而思矣 则群聚而笑之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
D.輮使之然也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小题3】下列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 竞长纤纤笋,踯躅③ 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 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 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
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   筼筜(yún dāng):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斗:通“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 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B.颔联“竞”与“闲”生动传神。“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踯躅花 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写出来了。
C.诗中所写之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表现了诗人此时悠闲超脱、了无羁绊的状态,以 及自由闲适之情。
D.“斗觉”二字用得奇崛,诗人并没有直接点出情感,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为什么变成这样,却不说 明。诗意委婉,韵味醇厚。
E. 本诗前半段写景,后半段叙事,景中含情,事中寄情,全诗情感激越澎湃,令读者在字里行间都能
【小题2】本诗第三联意蕴丰富,请概括这两句诗中主要蕴含了哪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