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可以饭()?”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堂左一室洁:清洁,干净
B.晨起,即科头甫:刚刚
C.余方校书,不遽见值:碰上
D.以故仓卒不得白:告诉
【小题2】【小题3】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日午(),可以饭()?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数四
A.矣乎者B.矣焉之
C.也乎之D.也焉者
【小题4】【小题5】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B.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C.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D.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小题6】【小题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交代书斋,明窗素壁,幽静宜人;陈设虽简,但书桌、书架、座椅、卧具、琴磬甚至日用杂物等,一应俱全,为下文作者沉醉此间做了铺垫。
B.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C.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D.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小题8】【小题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竹床一,坐以之。(2分)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而旋畔。(4分)
(3)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05 11:35: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③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③抟黍:捏成团的黄米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封我矣,吾不受也数:多次
B.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者异也宝:宝物
C.见一丈人,小船刺:用篙撑
D.伍员于吴适:到……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过荆,至江上州司临门,急星火
B.盖是国也,地险民多知吾尝跂望矣
C.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丈人其孰能讥
D.可长有者,唯此也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B.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C.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本文以历史事实为论据,并举“儿子必取抟黍矣”的生活实例,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D.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小题5】翻译。(10分)
①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3分)
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分)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于是余有叹(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小题1】可填入第3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
A.也
B.矣
C.焉
D.耳
【小题2】对第②段划线句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B.有人出洞以后,就有时埋怨那主张出洞的人,我也后悔我们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C.有人出洞以后,就有时埋怨那主张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D.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出洞的人,我也后悔我们跟着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小题3】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入第③④段划线处,并简要说明原因。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此余之所得也
第③段: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记”类文体特征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
(4)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B.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
C.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小题3】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B.何为其然也
C.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小题5】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的第一部分,是《秋水》第一个寓言故事里河伯与北海若七问七答中的第一次问答。《秋水》整篇旨在论述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选文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