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母立于兹B.姊在吾怀
C.久不见D.大母过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老年屋,尘泥渗漉,雨泽注。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妪,先大母婢也,二世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小题3】下列句中加线的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从板外相应答B.轩东故尝
C.庭中始D.余既此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6-26 06:10: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放鹤亭①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②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③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⑥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注释】①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②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③纵:到,往。④陂:水田。⑤傃:向,向着,沿着。⑥挹:牵引,援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鸣鹤在阴,其子之和:和睦
B.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C.隐德之士,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边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纵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B.故《易》、《诗》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C.宜若有益无损者
吾尝终日思矣
D.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而智勇多困所溺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B.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C.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D.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4分)
(2)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4分)
(3)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15分)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①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平,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②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①踬:被东西绊倒。②蹶:摔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以/家国为?
B.何/以家国/为?
C.何以/家国/为?
D.何/以家/国为?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每之,足若踬焉履:踩。
B.而笑曰顾:看。
C.坦然则既平矣坦然:心情舒坦。
D.又久,而后之。安:适应
【小题3】(小题3)下列各句加点的“以”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辄起绕室
A.故临崩寄臣大事。
B.手自笔录,计日还。
C.恐托付不效,伤先帝之明。
D.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室内凹陷下去,有一尺宽,并且一天天逐渐扩大起来。
B.室内地面凹陷,有一尺宽,又浸了水,且一天天逐渐蔓延开来。
C.室内凹陷下去,有一尺宽,这样一天天地时间久了。
D.室内地面凹陷,有一尺宽,逐渐浸水,时间过了很久。
【小题5】(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蓉的室内地面有洼坑。他开始觉得好像要被绊倒,后来便感觉正常了。父亲让人填了这个坑,地平了,他反而不适应,过了一段才觉得正常。可见人一旦习惯了环境就会感到很自然。
B.刘蓉读书的室内地面凹陷,走起来好像要被绊倒,但时间一久倒也不觉得什么,后来他父亲让人把地填平了,他却觉得地上隆了起来,要摔倒似的,久了才适应过来。说明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
C.刘蓉因读书思考而在室内反复走动,凹陷的面积越来越大,而他却适应了,到他父亲让人把地填平了,他反倒不适应而仿佛要摔倒,好久才适应过来。说明习惯影响人有多么严重。
D.父亲发现刘蓉在室内读书这么久,竟然能够适应地面的凹凸不平,便批评他不把小事放在心上,将来怎么可能干大事。这表明刘蓉的父亲教育儿子能够以小见大,教导有方。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山川相(同“缭”,连结,盘绕)何为其也(这样)
B.一世之雄也(本来)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C.而莫消长也(终究)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经)
D.其破荆州(当)杯盘狼籍(凌乱的样子)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哀吾生须臾不知东方既白
B.今安在哉耳得之为声
C.知不可骤得相与枕藉舟中
D.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托遗响悲风
【小题3】下列各句特殊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B.客有吹洞箫者
C.游于赤壁之下D.而又何羡乎
【小题4】下列对这几段文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
B.选文第二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C.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结尾“不知东方之既白”体现了作者“悟透而喜,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相与枕藉乎舟中”看似洒脱,实则暗示作者心中仍存有那挥之不去的烦闷心理。
【小题5】翻译划线句子(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分)

同类题5

阅读《琅嬛福地记》,并结合《游褒禅山记》和《赤壁赋》,完成下列小题。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茂先入   肃:恭敬地(请别人)
B.方知见小    余:剩余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    乘:车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B.茂先
C.一一咏
D.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B.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C.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D.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康(280年4月-289年):是晋武帝司马炎(西晋皇帝)的第三个年号,共使用10年。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B.从事本指办事,处理事务。引申为办事,处理事务的人,即帮助主要官员管理文书、处理事务的下属官吏。
C.海外,四海之外,泛指边远之地。今特指国外。宋曾巩《送江任序》中“或燕、荆、越、蜀,海外万里之人,用于中州,以至四遐之乡相易而往,”与文中的海外意义相同。
D.嬴氏焚书史,指焚书坑儒的史实。“焚书坑儒”一词出自《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秦始皇长子扶苏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一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嬴氏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小题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琅嬛福地记》)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