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荀卿论 苏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说。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冠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聊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聊独早:“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复、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灰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乎不知其津涯涯:边际
B.冉有之知知:通“智”,智谋
C.要在于不可易也易:轻视,看不起
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恃:依仗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蚓无抓牙之利
B.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其皆出于此乎
C.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相与枕藉乎舟中
D.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组是
①大变古先圣王之法     ②喜为异说而不让
③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④焚烧夫子之六经
⑤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⑥荀卿明王道,述礼也
A.②③⑤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5】将下列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4分)
②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3分)
③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7 10:5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曩者辱赐书曩者:从前。
B.其次不辱理色理色:情理,面子
C.积威约之渐威约:威严相约
D.衣赭衣,关三木三木:加在颈、手、足三处的刑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项王之死》)
B.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C.以稍凌迟,至于鞭箠之间若稍饰以楼观亭榭(《过大孤山小孤山》
D.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伶官传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语段选自梁萧统编《文选》,有删节。报是“答”的意思,书是“信”的意思,《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
B.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掉下一根毫毛,是微不足道的。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的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C.司马迁在文中列举了作为士人种种受辱的刑法,由轻到重,直至最下等的腐刑,并引用“刑不上大夫”的语句,是为了说明作为士人不可不磨砺自己的气节。
D.司马迁说: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抢地”“心惕息”。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不是士人,没有必要去死节。可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小题4】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②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饮于溪;其冲然角列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命仆人过湘江,染溪(沿着)
B.余怜而之(卖)
C.萦青缭白,外与天(交会)
D.以兹丘之下(呈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悠悠与灏气俱是其果有遭
B.故为文以志若牛马饮于溪
C.则施施行其冲然角列上者
D.醉则更相枕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
 
【小题3】下列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B.则贵游之士争买者
C.凌万顷之茫然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4】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无目的性、散漫放任的。尽管这种游览也有乐,但实则苦中作乐。
B.《始得西山宴游记》采取由抑到扬的方法,开始那一大段文字,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C.《钴姆潭西小丘记》第一段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多”,运用了拟人、比较的手法。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情态,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D.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巧具匠心,揭示主旨:感慨奇美的小丘被弃置在南荒"连岁不售"的命运,由物及己,联想到自己的被"弃",借以发抒自己的不平;也包含着一种期待,表达了祈盼重新获用的渴望。
 
【小题5】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同类题4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惴慄其隙也,则施施(yíyí)面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山水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榛莽,焚茅夜,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shāng)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

(简注)①僇(lù)人:同“戮人”,即有罪的人。当时作者因王叔文案而被贬官到永州,故以此自称。②惴慄:害怕得发抖。柳宗元被贬官后,继续受到守旧派的攻击,所以他在永州一直惶恐不安,害怕遭受到更大的迫害。③袵席:席子,坐席。④岈然:凸起的样子。洼然:低陷,凹下的样子。⑤若垤(dié):好像小土堆。⑥攒:簇聚。蹙:压缩。⑦遯隐:隐藏。遯,同“遁”,逃道。⑧培:小山丘,小土堆。⑨颢气;“颢”同“灏”,浩。⑩万化:自然万物。冥合:暗合,自然吻合,浑然一体。⑪志:通“誌”,记。⑫元和四年: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
(阅读指要)

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文章记述了作者登临西山所见的广阔宏伟境界,以及贬官后忧惧心情借此而淡化的精神感受。作者在写西山美景之前,先写他自以为已经占有永州所有的美好山水。这样写,主要是用来显示西山的奇丽独特。作者还有意突出西山之“怪特”、“不与培为类”的品性,显然是为暗喻他那耻与肖小为伍而卓然独立的高洁品德。作者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与山水描写结合起来,通过对幽丽清奇的山光水色的精心描绘,暗写出自己长期遭受迫害的满腔幽愤。本篇描摹真切,寓情于景,笔力矫拔,是山水游记的佳作。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居是州,惴慄(______)   (2)得而起,起而归(______)
(3)榛莽,焚茅茷(______)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之”与“皆在袵席下”句中“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B.其高下势,岈然洼然,若峌若穴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
D.故为文以志
【小题3】文中有些句子最后的字词与下一个句子开头的字词相同,例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则披草而坐”,“倾壶而则更相枕以而梦”;“觉而而归”等等。上述句子系动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小题4】末段中写酒醉的一笔,点出了文题中的________字。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见世之熙熙者熙熙:忙碌来往追求名利
B.出而之矫:违背
C.于是士之利求进者射:追逐
D.大率是类:似,像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当一砚之用,不知为古也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褰裳濡足,被僇辱不知羞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C.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位卑足羞,官盛近谀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项庄拔剑舞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得知家中之砚是古砚后,没有及时验证真伪。这古砚产生时仅是普通工具,没有特殊意义。
B.文章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C.作者认为“好古”是淡泊,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体现了直面时俗的批判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D.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义;可“好古”后来渐渐变成附庸风雅,谄媚权贵。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2)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