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水北山居记
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山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岂人之彝性或固然欤?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湖府经历叶君伯旼,世居永嘉城中。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连二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伯旼则不然。结庐蜃江之北,茅檐竹扉,仅蔽风日,名之曰水北山居。间与二三友携酒壶,出由白鹿城,登华盖名山,持杯浩歌,声振林木;或櫂短艇,具笭箵,垂纶于江水中;或呼小奚奴相随,行吟梦草堂上,诗句不逼古人不欲休。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人皆曰:贤哉,吾伯旼!高情逸韵,皦皦霞外,迹虽朝市而心实山林,其近于古之君子哉!
然予窃有疑焉:使伯旼为布衣时,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今佐大府,为元僚,任七品之职,耸四民之望,亦云重矣;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乎。试以伯旼之意逆之:官书丛脞,不暇爬梳,戴星出入,犹以为不足,其能索句于寂寞之滨乎?上承乎府公,下辖乎掾曹,不敢抗之以为高,不欲抑之以为卑,虑宜详矣,其能钓沧波而出白鱼乎?民情真伪而莫之辨,官事鞅掌而莫之集,凝思入乎茫杪,精析极乎毫厘,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或志之以示不能忘也?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虽然,予犹有一说,为伯旼告焉:当大明丽天,万物毕照,名一艺者必收,占一才者必庸。有如伯旼之学之美,谁不羡之,其有不登于枢要者乎?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取材于宋濂同名散文)
【注释】①罍洗: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②经历:官名,职管出纳文书。③鞅掌:繁忙劳累。④魏阙:朝廷的代称。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注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人之性或固然欤彝:yí常
B.官书丛脞,不暇爬梳丛脞:cónɡcuǒ细碎,杂乱
C.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漱醪:shùláo喝酒
D.将梦以见之耶冯:fénɡ凭借,依靠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百战不
B.以求其尺寸之欲天人愿
C.试以伯旼之意之以意
D.一艺者必收一文不
【小题3】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括“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特点。(均不超过10字)
【小题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伯旼则不然”中“然”所指的内容:________。
(2)第三段“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中“是”所指的内容为________。
【小题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
(2)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
【小题6】请用自己的话回答,作者在最后一段给叶伯旼提出了什么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2 11:1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节选自《伯牙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日夜窃人货殖  货殖:财物
B.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固:固然,虽然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蕃息:繁衍
D.择才且贤者,且贤者又不屑为 才:人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鱼肉百姓,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之所以作乱,是因为“吏”“夺其食”“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3)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爱菊说
(元)戴良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艰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处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选自《全元文·卷一六三二》)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俯仰:应付,周旋
B.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齿:并列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形象,引申为特征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A.貌严气刚吾尝终日思矣
B.鲜有当乎意吾还也
C.岂果有异于爱菊心乎足以极视听
D.菊不能自贤,惟先生能贤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
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反省自己。
C.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
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和渴求之心。
【小题5】(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
 
(2)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院佛殿记
曾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①捃摭:采取,采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菜园有籍于尚书  籍:登记
B.而即其处立寝庐  即:立即
C.期月而用以足    期:整、满(年、月)
D.为教化之渐 渐:熏陶
【小题2】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B.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
C.遂以医取资于人   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D.及其任天下之事   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
B.菜园院佛殿主要是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是菜园院耗资最多的建筑。
C.佛法之所以被天下人推重,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
D.作者写这篇记,不单表彰了佛家的才智,也反思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根源。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
(2)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3)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小题5】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深林,回溪穷:走遍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情趣
C.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D.故为之文以志:记载
【小题2】下列选项能表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一项是(  )
A.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B.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C.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D.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施”“漫漫”,是慢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悠闲、随意、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身边青烟白云缭绕,仿佛同天空连为一体,这一绘声绘色的描写,既表现景色的优美奇特,作者的抑郁的胸怀因此开阔起来了。
C.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一个看似简单的“始”字,在篇中不可或缺,语约而意丰。
D.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旨在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小题4】将《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