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游侠列传序
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 拘 学 或 抱 咫 尺 之 义 久 孤 于 世 岂 若 卑 论 侪 俗 与 世 沉 浮 而 取荣 名 哉 而 布 衣 之 徒 设 取 予 然 诺 千 里 诵 义 为 死 不 顾 世 此 亦 有 所 长 非 苟 而 已 也
A.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 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B.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C.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D.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6 07:3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鲁人或恶吴起,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选自《史记·吴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B.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C.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D.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席”古代室内的坐卧器具之一。古代最初只有铺在地上的席子,后来有了几、床、榻这些器具。“几”只是稍作休息的器具,“床”最初也只是坐具,“榻”可坐可卧。
B.相,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
C.“魏文侯”与“武侯”都是指魏国国君,跟前文的“鲁君”职位相同,不同于“公、候、伯、子、男”中的“侯”。
D.“宾从”在古文中有宾客和仆从之意,文中的“宾从”即是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擅长用兵打仗,曾先后侍奉过鲁君、魏文侯、魏武侯、楚悼王等。
B.吴起虽然贪恋美色,但是一位出色的将军。行军打仗,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吃穿、睡觉、行走从不优于士兵,甚至还亲自背负捆扎好的粮食。
C.武侯时,田文担任国相,吴起心里很不高兴。虽然他在统帅三军、管理文武百官、拒守西河、处理政事方面等各方面都比田文强,但魏武侯还是任命田文为相。
D.公叔出任魏国国相,畏忌吴起,仆人献计离间武侯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就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2)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令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 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盟:结盟
B. 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颜色:脸色
C. 桓公怒,欲倍其约 倍:通“背”,违背,违反
D. 不如与之 与:结交,亲附
2. 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B.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C.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D.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爵位名。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依次为伯、侯、公、子、男。
B. 桓,是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进行褒眨善恶的称号,
C. 坛,土筑的高台。古时用以朝会、盟誓、祭神、封拜等。
D. 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春秋时出现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
4.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2)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士卒 飨:犒劳
B.素留侯张良 善:交好
C.沛公霸上 军:军队
D.不如因善之 遇:对待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    良曰:“长臣”
B.击破沛公军     谁大王为此计者
C.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私见张良,具告事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遇事缺乏考虑:当听到沛公想在关中称王后勃然大怒,意欲发兵攻打刘邦;当听到项伯的劝解又怒气全消,答应了项伯的请求。
B.范增头脑清醒:通过刘邦前后做事的变化,他判断出刘邦志向高远,何况刘邦手握十万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劝项羽赶紧攻打刘邦。
C.张良善于周旋:项伯让他逃走时,他说替韩王送沛公,不能离去;当刘邦问怎么和项伯有交情时,详细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告密时,先是亲自迎接,与之兄弟相称;后又与之约为儿女亲家,让项伯死心踏地地为他办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项羽之死》,完成小题。
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 设营驻守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 随从
C.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绐: 回答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此天之亡我  项主镇日而叱之
C.若非吾故人乎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畏廉将军哉
【小题3】以下句子,全部体现项王“英勇豪迈”的一组是(  )
A.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B.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现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C.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哉,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D.项王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他。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B.项羽垓下被围,他的土兵唱起楚歌,项习感慨万分,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话现,有形有神。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之死》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曰: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①,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徒为吴相,辞行,盎兄子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苟欲劾治,彼不上书告君,即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丝能日饮,毋何;时说王曰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及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晁错在前,及盎请辟人赐间,错去,固恨甚。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使袁盎为太常,窦婴为大将军。两人素相与善。逮吴反,诸陵长者长安中贤大夫争附两人,车随者日数百乘。

吴楚已破。袁盎病免居家。洛阳剧孟尝过袁盎,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谓盎曰:“吾闻剧孟博徒,将军何自通之?”盎曰:“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馀乘,此亦有过人者。”诸公闻之,皆袁盎。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传》)

注:①请罪的住所,狱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儿廷毁我 在朝廷上毁谤
B.彼不上书告君 向上级或地位高的人书面陈述意见
C.诸陵长者  年长于自己的人
D.皆袁盎  称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B.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C.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D.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为人正直。他既能向文帝指出绛侯骄矜、君主谦让是不合礼仪的,也能在绛侯被状告造反时,为他辩明清白。
B.袁盎迂回自保。赴任吴相之前,袁种建议他只管饮酒度日,时常规劝吴王不要谋反即可。因为用了袁种之计,他保全了性命。
C.袁盎足智多谋。得知晁错诋毁自己,他向景帝提出了杀死晁错来平息吴兵叛乱的建议,最终吴兵停止叛乱。
D.袁盎识人有方。安陵富人认为剧孟是赌徒,但袁盎反而认为刷孟母亲去世时,送行队伍之盛,足见他有过人的地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
(2)吴楚已破。袁盎病免居家。洛阳剧孟尝过袁盎,盎善待之。
(3)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