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郊观桃花记
(清)朱鹤龄
吾邑城隍偪仄,独西郊滨太湖,野趣绵旷,士女接迹。
出西门约里许,为江枫庵。庵制古朴,开士指月熏修之所也。折而南一里,为石里村。桑麻翳野,桃柳缀之,黄花布金,温炙日。昔嘉靖中,乡先生陆公居此地。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又南则桃花弥望,深红浅红、错杂如绣者,梅里村也。地多梅花,十年前,余犹见老干数百株,名流觞咏,每集其下,今多就槁。里人易种以桃,争红斗绯,缤纷馥郁,园田鸡犬,疑非人间。奚必武陵路溪畔始堪避秦哉?
迤逦而行数百武,为朴园。园中有墩,可以四眺。隆万间,高士张朴所居。张工画,颇能诗。邑令徐公尝看梅来访,屏驺从,倾壶觞,日暮列炬前导,人折花一枝以归。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又南数十武,有庵,庵名独木。万历中,忽有梓木浮太湖而来,木广二十围。里人异之,锯为栋梁,结构具足,供大士其中。至此为桃花艳胜处。花皆映水,两岸维百余株,艳冶如笑,醉面垂垂,暖晕熏人,落英满袖。为咏唐人“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之句。低回久之,循庵而西,即太湖滨也。是日晴澜如镜,万顷无波。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坐盘石,灌尘巾,意洒然适也。回首桃林,如霞光一片,与暮烟争紫,恨无谢脁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吾因是有感矣:昔徐武宁之降吴江城也,其兵自西吴来,从石里村入此,青原绿野,皆铁马金戈蹴踏奔腾之地也。迄今几三百年,而谋云武雨之盛犹仿佛在目。经其墟者,辄寤叹彷徨而不能去,况陵谷变迁之感乎哉!计三四十年以来,吾邑之朱甍相望也,丹毂接轸也,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孤臣之号,庶女之恸,南音之戚,至有不忍言者矣!惟此草木之英华与湖光浩皛,终古如故。盖盛衰往复,理有固然,彼名人显仕,阅时雕谢,而不能长享此清娱者,余犹得以樗栎废材,翫郊原之丽景,延眺瞩于芳林。向之可感者,不又转而可幸也哉!然则兹游乌可以无记?
时同游者,周子安节,顾子樵水,余则朱长孺也。
(原文有删改)
(注)①偪:同“逼”。②开士:对僧人的敬称。③温(fén)炙日:麻子被日光晒得暖暖的。黂,大麻的果实。④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⑤大士:菩萨。⑥朱甍(méng):红漆的屋栋,指称豪门显贵的房舍。⑦丹毂(gǔ):红漆的车毂,指士大夫乘坐的车子。⑧樗栎(chūlì):樗树和栎树,两种无用之材,比喻才能低下。⑨翫:同“玩”,游赏。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达作者对“盛衰往复”的感慨的一组是(   )
①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②奚必武陵路溪畔始堪避秦哉
③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④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
⑤恨无谢朓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⑥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5 09:39: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师说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本文选自《______》(填文集名)。(_______)是作者的字。
【小题2】对末段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李蟠涉及年龄、才识、勇气、与“我”的关系。
B.“古道”即古文比如六艺经传中所包含的人生道理。
C.已“通习”仍“学于余”,可知作者古文功底更深。
D.末句交代写作本文的原因为“嘉”“贻”李氏子蟠。
【小题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传”“授”的对象来说,作者的议论中不包括童子之师。
B.作者否定了按照社会地位和年龄大小来确定为师资格的风气。
C.举孔子行为言语之例是为了证明不需要师从某个固定的老师。
D.文章用感叹词和对比,悲世风嘲士大夫,彰显自己清高孤傲。
【小题5】作者所提倡“师”的“道”,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时所“师”的内容,是一回事吗?请从文章中找依据作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梓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鵲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蟀蝣于天地,渺沧海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元丰二年,正月己亥晦,春服既成。从二三子游于泗之上,登桓山,入石室。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之琴,操履霜之遗音,曰:“噫嘻!悲夫,此宋司马桓魋之墓也。”

或曰:“鼓琴于墓,礼欤?”曰:“礼也。季武子之丧,曾点倚其门而歌。仲尼,日月也,而魋以为可得而害也。且死为石椁,三年不成,古之愚人也。余将吊其藏,而其骨毛爪齿,既以化为飞尘、荡为冷风矣,而而况于椁乎?况于从死臣妾、饭含之宝玉乎?使魋而无知也,余虽鼓琴而歌可也;使魋而有知也,闻余鼓琴而歌,知哀乐之不可常,物化之无且也,其愚宜不少瘳乎?”二三子喟然而叹,乃歌曰:“桓山之上,维石嵯峨兮!司马之恶,与石不磨兮!桓山之下,维水弥弥兮!司马之藏,水皆逝兮!歌而去。

(节选自苏轼《游桓山记》

注①桓魋曾起意杀害孔子,孔子在逃避途中倚树作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坐 危:高
B.知不可乎得   骤:骤然,突然
C.饭含之宝玉乎   饭含:丧仪,把珠、玉、谷物等放入死者口中
D.歌而去 阕:停止,终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鼓琴
B.渺沧海一粟 况于从死臣妾
C.客亦知夫水月乎  水皆逝兮
D.耳得之为声 曾点倚其门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D.操履霜之遗音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客有吹洞箫者B.何为其然也
C.而今安在哉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B.举匏尊以相属
C.取之无禁,用之不竭D.既以化为飞尘、满为冷风矣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壁赋》中,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中积极进取的一面。
B.《游桓山记》借回答“或曰”的“非礼”责难发表议论,最后在石室墓道中放歌凭吊,表现出苏轼开放达观的态度和非儒学的思想。
C.《游桓山记》中“司马之恶,与石不磨;司马之藏,与水皆逝”这一看似矛盾的说法,可借《赤壁赋》中苏轼对“变”与“不变”的讨论进行理解。
D.《游桓山记》和《赤壁赋》在写法上类似,二者皆以游览和对话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灵魂,宣示自己的志向和哲学观点。
【小题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2)使魋而有知也,闻余鼓琴而歌,知哀乐之不可常,物化之无日也,其愚宜不少瘳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类,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通连,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镉体,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橡,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废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圈。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摽掠皆出于此乎
B.千万人心也    蚓无爪牙
C.多周身之帛缕  游是乎始
D.不敢言敢怒    小学大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一旦不能有
B.瓦缝参差
C.日益骄固
D.可怜焦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全对的一项是(   )
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②戍卒叫,函谷举
A.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粮仓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举兵而响应
B.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田野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顿时被攻破
C.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粮仓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顿时被攻破
D.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田野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举兵而响应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六组排比兼有对比,既是“秦爱纷奢”的具体化描写,又隐含秦的奢华是建立在对百姓的剥削之上的内涵,反映了秦的残暴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认为秦末的农民起义是导致强秦统治走向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C.“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文章通过极力铺排、渲染秦奢靡的行为来蓄势,为下文议论秦亡的教训作了有力的铺垫。
D.本文借古讽今,讽谏唐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实行仁政,戒奢爱人,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视野阔大,警戒唐朝之后的统治者勿蹈覆辙。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以上文字选自《阿房宫赋》,赋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文体。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立远视(_______)   (2)秦人不自哀(_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词用法与“辇来于秦”的“辇”相同的一项是……( )
A.西望武昌诸山B.吾家读书久不
C.后人哀之而不D.亦足以称快世俗
【小题4】与“戍卒叫,函谷举。”的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快哉此风!B.白首不见招。
C.其制稍异于前。D.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小题6】文中划线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就此写一段鉴赏文字。(不超过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