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郊观桃花记
(清)朱鹤龄
吾邑城隍偪仄,独西郊滨太湖,野趣绵旷,士女接迹。
出西门约里许,为江枫庵。庵制古朴,开士指月熏修之所也。折而南一里,为石里村。桑麻翳野,桃柳缀之,黄花布金,温炙日。昔嘉靖中,乡先生陆公居此地。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又南则桃花弥望,深红浅红、错杂如绣者,梅里村也。地多梅花,十年前,余犹见老干数百株,名流觞咏,每集其下,今多就槁。里人易种以桃,争红斗绯,缤纷馥郁,园田鸡犬,疑非人间。奚必武陵路溪畔始堪避秦哉?
迤逦而行数百武,为朴园。园中有墩,可以四眺。隆万间,高士张朴所居。张工画,颇能诗。邑令徐公尝看梅来访,屏驺从,倾壶觞,日暮列炬前导,人折花一枝以归。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又南数十武,有庵,庵名独木。万历中,忽有梓木浮太湖而来,木广二十围。里人异之,锯为栋梁,结构具足,供大士其中。至此为桃花艳胜处。花皆映水,两岸维百余株,艳冶如笑,醉面垂垂,暖晕熏人,落英满袖。为咏唐人“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之句。低回久之,循庵而西,即太湖滨也。是日晴澜如镜,万顷无波。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坐盘石,灌尘巾,意洒然适也。回首桃林,如霞光一片,与暮烟争紫,恨无谢脁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吾因是有感矣:昔徐武宁之降吴江城也,其兵自西吴来,从石里村入此,青原绿野,皆铁马金戈蹴踏奔腾之地也。迄今几三百年,而谋云武雨之盛犹仿佛在目。经其墟者,辄寤叹彷徨而不能去,况陵谷变迁之感乎哉!计三四十年以来,吾邑之朱甍相望也,丹毂接轸也,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孤臣之号,庶女之恸,南音之戚,至有不忍言者矣!惟此草木之英华与湖光浩皛,终古如故。盖盛衰往复,理有固然,彼名人显仕,阅时雕谢,而不能长享此清娱者,余犹得以樗栎废材,翫郊原之丽景,延眺瞩于芳林。向之可感者,不又转而可幸也哉!然则兹游乌可以无记?
时同游者,周子安节,顾子樵水,余则朱长孺也。
(原文有删改)
(注)①偪:同“逼”。②开士:对僧人的敬称。③温(fén)炙日:麻子被日光晒得暖暖的。黂,大麻的果实。④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⑤大士:菩萨。⑥朱甍(méng):红漆的屋栋,指称豪门显贵的房舍。⑦丹毂(gǔ):红漆的车毂,指士大夫乘坐的车子。⑧樗栎(chūlì):樗树和栎树,两种无用之材,比喻才能低下。⑨翫:同“玩”,游赏。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达作者对“盛衰往复”的感慨的一组是(   )
①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②奚必武陵路溪畔始堪避秦哉
③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④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
⑤恨无谢朓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⑥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5 09:39: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①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②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③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于是穆公使人厚币①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注释:①嬴(yìng):古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②羖(gǔ,古)羊:黑色的公羊。③铚(zhì),地名。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璧马于虞故也赂:贿赂
B.百里奚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让:谦让
C.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故:坚持
D.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之干:求取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B.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C.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D.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秦穆公把百里奚当作陪嫁的奴隶,后来百里奚逃到宛地,被楚国边境的人捉住,缪公又想重新赎回他,最终用五张黑羊皮为代价赎回了百里奚。
B.百里奚三次听取了蹇叔的建议,都躲过了祸患,所以他认为蹇叔是个贤才。
C.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管理国政,并称他为五羖大夫,但百里奚却谦让推辞,他以自身的实际遭遇,推荐比自己更有才能的蹇叔。
D.百里奚以年老及亡国为由不与秦穆公谈论政事。秦穆公认为虞国灭亡正是因为虞君没有重用他,而不是百里奚的错,从而打动对方,立刻与之畅谈三日。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三)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戏 戏弄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庐:坟墓
C.孟母方绩   绩:织布
D.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师:从师学习
【小题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小题3】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迎合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同类题3

以下三节文字都选自《荀子-劝学》,阅读后请回答小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 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小题1】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乎动静(体现)B.其之滫(渐渐)
C.不深谷(靠近)D.教使之也(这样)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与“以其身”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于师B.以周室C.以黔首D.庠序之教
【小题3】甲文中画线句“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B.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C.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D.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小题4】甲乙丙三段文字,都是阐述与学习有关的话题,但内容各有侧重,请分析三段文字的内容。(3分)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4分)
(3)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3分)

同类题4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引用陶潜诗的作用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牺牲过程,为什么要详写府门喋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