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迨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悬于壁漫: 随意
B.旦而之过: 拜访
C.黎明色物色:察看
D.举轴迨:等到,及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献邑令 (2)美人
(3)始知其画逼真  (4)仲卿母所遣
A.(1)(2)相同 (3)(4)不同B.(1)(2)不同 (3)(4)相同
C.(1)(2)不同 (3)(4)不同D.(1)(2)相同 (3)(4)相同
【小题3】将上面两则文言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3分)
 
(2)以试群猫,莫不然者。(3分)
 
(3)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5 03:31: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内文言文阅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少长集(都)
畅叙情(幽深内藏)
感慨之(附着)
之于怀(比喻)
B.群贤至(全)
山峻岭(高)
于尽(至,及)
列坐其(旁边)
C.茂林竹(修整)
人之相(交好)
修短随(变化)
一也(情趣)
D.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得于己(一时)
之所欣(一向,向来)
叙时人(一个个地)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一一咏
B.死生亦
C.映左右
D.彭殇为妄作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不能喻之于怀
B.亦将有感于斯文
C.引以为流觞曲水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赠钱献之序
姚鼐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
且夫天地之远,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学者之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
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然,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没而大道衰败
B.自是南北分乖违
C.有大儒操其本而其弊整齐
D.以窥隙攻为功辩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圣人之道寡人之国也
B.乱之怪僻猥碎樊哙侧其盾
C.真儒得圣人之旨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枝之猎而去根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对汉学持绝对排斥的态度,责怪他们各家抱住一部经书,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学术,并用比喻的手法生动指出各家对于圣人的道理理解的隔阂。
B.宋代以后,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并制定了求取功名的法令,这与“通儒渐出”有着很大关系。
C.作者认为,明末以来学者把博洽当成量识,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能耐,想以汉儒为正宗全部抛弃程朱理学,太糊涂了。
D.此文极力维护宋学,认为宋儒真正“得圣人之旨”,批评汉学家“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代表着桐城文家在汉宋之争中的基本态度。
【小题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空 虚 之 谈 兴 以 清 言 为 高 以 章 句 为 尘 垢 放 诞 颓 坏 迄 亡 天 下 然 世 犹 或 爱 其 说 辞 不 忍 废 也
【小题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
(2)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耕植不足以自  给:供应
B.生所资,未见其术 生:维持
C.彭泽家百里    去:返回
D.犹望一,当敛裳宵逝    稔:谷物成熟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陶渊明自免去职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C.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D.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序可分三层,先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经历,再写弃官归田的原因,最后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时间。
B.尽管因诸侯爱惜人才使陶渊明得以出仕,但陶都只是“见用于小邑”,从中也能看出其宏大志向无从施展的苦衷。
C.从结尾处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序”的写作时间“乙巳岁十一月”可以推断,作者是先写辞文,后写序文。
D.序辞关系密切,但谋篇之法不同。序是对半生出仕的省思,侧重实录;辞是弃官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侧重虚拟。
【小题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4)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充斥,曾不可少徙倚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 ①某:我。②甃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徙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月二十八日,舟彭泽  次:排列
B.至牧羊亭上,芜充斥秽:杂草
C.乃相与然而去怃:失意
D.久之,佐郡,人或愤其不足起:起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登者忘其险// 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乃相与怃然去 //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郡政非有大损益也 // 沛公居山东时,贪财物
D.一知当为,即以为己任 // 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
译:
(2)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译:
(3)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阤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其遗址甚狭,不足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栾城集》)
注:①陂阤(pō tuó):险阻的山,阤,同“陀”。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子瞻至,幅巾迎笑幅巾:裹着头巾
B.俯视大江,仰瞻陵阜陵阜:高山
C.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睥睨:轻视,瞧不起
D.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褰裳:提着衣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相携徜徉上 ②襟三江带五湖
B.①其遗址甚狭,不足席众客 ②但刘日薄西山
C.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 ②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①有废亭 ②置杯则胶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被贬至黄州谪居期间,苏辙曾去看望他,这也可见兄弟间的友爱。两人同游武昌西山,苏辙写下了这篇游记。
B.文章首段主要叙写苏轼谪居齐安期间,喜游武昌西山,放情山水以自适。这一段已暗含下文的“适意为悦”的意思。
C.文章第二段主要写苏轼命令当地人士营建武昌九曲亭的情形。着意写苏轼在亭子修建过程中和建成之后的苦与乐。
D.文章最后一段以抒情的方式,称赞苏轼以开阔的胸襟应对仕途的坎坷,同时也表达自己对兄长的安慰劝勉之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3分)

(2)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4分)

(3)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