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①,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之。”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上每行幸②,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多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之。邪臣多党羽,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太子。
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曰:“太子与宫人戏。”上益太子宫人满二百人。太子后知之,心衔之。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皇后切齿,使太子白诛文等。太子曰:“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上尝小不平③,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①戾太子:汉武帝长子刘据,卫皇后所出,先立为太子,后自缢而死。死后谥号为“戾”。②行幸:皇帝出巡。③小不平:生了小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意之晓:明白,通晓
B.而深酷用法者皆之毁:诽谤,诋毁
C.竞欲太子构:设计陷害
D.勿为过第:只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太子“仁恕温谨”一组是
①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②常以后事付太子
③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多不悦   ④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
⑤第勿为过,何畏文等 ⑥太子后知之,心衔之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B.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C.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D.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小题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12分)
(1)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4分)
(2)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4分)
(3)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6 04:0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翠筠楼记
明杨士奇
吉水之东,桐江之上,其地多竹,其里名竹溪。里之望,为罗氏,罗氏之秀有曰同伦,于竹尤笃好,作楼若干楹,而环植竹数千挺,岁久蕃盛,名其楼曰翠筠,表所乐也。因其族父翰林侍讲汝敬求为之记。
汝敬之言曰:“属春景融霁,秋气澄彻,八窗洞辟,天风徐来,郁乎如青云,泛乎若苍雪。而观之,浩浩如翠涛摇荡于履舄①之下;坐而听之,嗈嗈如金石和鸣于几席之外。至若凉月之夕,扬凤羽之蹁跹;冰雪之晨,挺琅玕②而独秀,皆楼中佳趣也。闲暇而登焉,盖使人襟抱清旷,万虑不侵,超然如出人境而立乎埃氛之表者。”
余曰:“信可乐也!而非有潇洒离俗之资,亦恶足以语此乐?同伦其有离俗之资者哉。夫高台广榭,嘉木森布,葩花之烂然,香气之芬馥,管弦歌舞,日相聚而欢宴淋漓,此豪侈者所尚,而世俗之所趋也。其固自恃以乐矣,然往往朝荣而夕悴,不能少待于斯须之顷。其视斯楼,虽四时寒暑凉燠之不齐,而皆有以乐焉者,又岂独清浊之相远哉?同伦殆有异乎众人之所尚者欤?抑君子之尚于物也,有不在耳目之娱,意趣之适,而在于其德者?夫竹中虚外直刚而自遂柔而不挠有萧散静幽之意无华丽奇诡之观凌夏日以犹寒傲严冬而愈劲,此其德为君子之所尚,而同伦之志亦必在于此欤?”
罗氏邑故家,始自印冈,徙桃林,又自桃林徙竹溪。吾闻宋有号竹谷老人者,高尚绝俗之士也。子大经及其弟应雷皆理宗朝进士,大经著书有《鹤林玉露》传于世,文献代有足征,要之罗氏之尚乎竹者远矣。同伦,竹谷之九世孙,于鹤林为八世,其所尚殆有所自耶,故推本而为之记。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注】 ①舄:古代一种加木底的双层鞋。②琅玕:竹子的美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之望,为罗氏 望:望族、大族。
B.属春景融霁 属:适逢。
C.信可乐也    信:真实。
D.要之罗氏之尚乎竹者远矣 要:核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翠筠楼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翠竹环绕之中的翠筠楼一年四季清爽宜人,竹声如金石和鸣,登楼远眺,使人万虑尽无、超凡脱俗。
B.楼主人潇洒离俗,情怀高洁,虽追求外物,但一定不注重外物的娱乐功能与闲情雅致,而关注外物所代表的内在品德。
C.世俗豪奢之人追求耳目之娱,然而这些快乐往往如昙花一现,不能停留。而翠筠楼佳趣常有,予人以乐。
D.罗氏一族尚竹由来已久,罗家崇尚竹子世世代代都受到竹谷老人的影响,作者确定罗同伦“笃好竹”与竹谷老人有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竹中虚外直刚而自遂柔而不挠有萧散静幽之意无华丽奇诡之观凌夏日以犹寒傲严冬而愈劲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环植竹数千挺,岁久蕃盛,名其楼曰翠筠,表所乐也。
(2)此其德为君子之所尚,而同伦之志亦必在于此欤?

同类题3

阅读《赤壁赋》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客     属:通“嘱”,嘱咐
B.纵一苇之所 如:往
C.孤舟之嫠妇 泣:使……落泪
D.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其身也,则耻师焉
B.方破荆州/当南北分者
C.顺流东也/冰,水为之,寒于水
D.举匏樽相属/作《师说》贻之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先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然后又写客人悲凉的箫声,致使作者的情感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由写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写赤壁的历史古迹。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D.所选文段描写波澜起伏,作者的情感也随之变化,先是由喜到悲,然后再由悲转喜,表现了作者洒脱、豪迈的气度。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浣花溪记

明钟 惺

①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块、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矸、如绿沈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②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①。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②云通灌县,或所云“江③从灌口来”是也。

③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牓。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④,碑皆不堪读。

④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⑤险奥,各不相袭。严公⑥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于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⑦。

⑤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注释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水光树色清幽美丽,使人感到神清气爽。②舁夫抬轿子的人。③江指锦江。锦江是岷江的支流。岷江从灌县东南流经成都附近,纳锦江。故上文说“通灌县”。④别驾明代州府副长官通判的别称。署,代理官职。⑤东屯夔州(今四川奉节)东瀼溪。⑥严公指严武。⑦司城贞子春秋时陈国的大夫,死后尊为司城贞子。
【小题1】上文中提到的“少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颇有次第(______________)   (2)不必求(______________)
(3)犹能择(______________)   (4)暮趣归(________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1)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
(2)溪周之,非桥不通。
【小题4】下面“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B.覆以水槛C.附以本传D.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比喻描写,移步换景,给人目不暇接之感。
B.文章景物描写善抓形态,历历如画,写景抒情融洽自然。
C.文章第②和第③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得当。
D.文章结尾,作者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小题6】有不少评论者认为第④段与游记文体有点“不伦不类”,对此你如何看?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5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6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乎!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以前假使
C.则胜负之,存亡之理数:次数
D.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赂者赂者丧洎牧谗诛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于其身也,耻师焉
C.斯用兵效也蚓无爪牙
D.惜其用武不终也攀援登,箕踞而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