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增数项王目:目光
B.头发上,目眦尽裂指:直立,竖起
C.人如恐不胜刑:处罚,惩治
D.沛公起厕如: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剑舞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樊哙侧盾以撞太子迟之,疑有改悔
C.拔剑切啖之夜缒出,见秦伯
D.未有封侯赏而燕见陵耻除矣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以身蔽沛公B.杀人如不能
C.为大王不取也D.欲有功之人
【小题4】下列与文段相关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庄拔剑起舞”的情节后来形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B.樊哙的性格:勇猛粗豪,不顾生死,擅闯军帐;粗中有细,勇中有谋,义责项羽。
C.项伯拔剑起舞是为了保护沛公,不让项庄刺杀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写谋臣范增示意项王将玉玦赠沛公以迷惑对手。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分)
译文:  
⑵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3 02:1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14分)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于耳。”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陵暴孔子陵暴:欺侮凌辱
B.可以比众比众:使众人信服
C.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得过:能够拜访
D.君子死而冠不免 不免:不可避免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人而不仁,如礼何
B.因门人请为弟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恭以敬,可以执勇何以伐为
D.闻之而驰往之三子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情鄙野,好勇逞强,后来拜孔子为师,又跟着周游列国,子路得到季氏任用后,孔子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子路已不是一般的臣子,能称作是大臣。
B.孔子教导子路,要管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以身作则,才能让百姓辛勤工作:认为义比勇更为重要,如果有勇无义,那么君子作乱,小人为盗。
C.孔子不赞赏子路的有勇无谋,曾指出“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并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所以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内乱料定子路必死。
D.卫国宫廷发生内乱,子路本来已经躲过一劫,其时子羔还告诫子路“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但子路还是挺身而出,最后舍生取义,忠勇可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3分)
②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2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

(乙)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①曾子:曾参,孔子弟子。②箦(zé):席子。③季孙︰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

【小题1】下列句中对加点字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也(躲避)
B.万钟于我何焉(益处)
C.而至于旦(侥幸)
D.举扶而之(更换)
【小题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B.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C.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D.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C.乙文抓住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言简意赅,而人物神情宛肖、呼之欲出。如文中用一“止”字活现出子春对童子发问的斥责,用一“呼”字活现出曾子对童子发问的鼓励。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礼义精神,乙文中“曾子易箦”这一行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的具体表现。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臣既受命于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条目
C.军皆定,将乃就舍 ,次序
D.白刃始合:交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虚进     置杯焉
B.是故智者之谋 且君尝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寒暑 蚓无爪牙
D.炊者皆熟,将就食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凶:发水灾B.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C.勿夺其时 夺:掠夺D.然而不王者 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B.移其粟于河内 况于将相乎
C.斧斤以时入山林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D.材木不可胜用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着“民不加多”这一问题展开。
B.在治国方面,孟子认为梁惠王与邻国国君没有本质区别。
C.最后两段阐述了发展生产、教化百性等使民加多的措施。
D.孟子主张植树造林以确保木材够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卫宣公之子急也,寿也,朔也。急前母子也。寿与朔后母子也。

②寿之母与朔谋,欲杀太子急而立寿。使人与急乘舟于河中,将沈而杀之。寿知不能止也,因与之同舟,舟人不得杀急。方乘舟时,急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二子乘舟之诗是也。其诗曰:“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顾言思子,中心养养。”于是寿闵其兄之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其诗曰:“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③又使急之齐,将使,盗见载旌,要而杀之,寿止急,急曰:“弃父之节,非子道也,不可。”寿又与之偕行,寿之母不能止也,因戒之曰:“寿无为前也。”寿又为前,窃急旌以先行,几及齐矣,盗见而杀之。

④急至,见寿之死,痛其代己死,涕泣悲哀,遂载其尸还,至境而自杀,兄弟俱死。

⑤故君子义此二人,而伤宣公之听谗也。

( 选自 西汉·刘向《新序》 )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而杀之 (2)非子
(3)其代己死   (4)故君子此二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与之同舟    送之至湖口,得观所谓石钟者。
B.又使急齐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C.遂载尸还    且行千里,谁不知?
D.至境自杀    锲舍之,朽木不折。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与急乘舟于河中,将沈而杀之。
(2)于是寿闵其兄之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
【小题4】第②段“二子乘舟之诗“和“忧思之诗”表达的情感分别是
【小题5】依据全文,概括人物性格。
(1)卫宣公___________(2)后母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