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这)
B.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既然)
C.焉用亡郑以邻  (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延伸)
【小题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失其所与,不知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以其无礼于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行李之往来
【小题4】下列下列“之”字,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小题5】下列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就烦劳您了。
B.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
C.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D.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8 10:1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考题。(共22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②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注]①重瞳子:传说舜的双眼各有二个瞳子。②背关:指项羽背弃关中有利地形。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何兴之也!暴:暴虐
B.吾闻汉我头千金,邑万户购:悬赏
C.然羽非有尺寸尺寸:一点点凭借或资本
D.乃“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引:援引,说。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②臣得有以报太子
B.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不师古②因人之力敝之
C.①天亡我,我何渡为!②顷未发,太子迟之
D.①欲力征经营天下②倚柱而笑,箕踞
【小题3】对文章分析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垄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段文字对项羽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D.这段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适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的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4分,共16分)
⑴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鸿门宴(节选)

司马迁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增目项王  数:屡次B.人如恐不胜 刑:对人用刑
C.还霸上 军:驻扎,驻军D.坐须臾,沛公起厕  如:往,去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C.樊哙闯帐引起了项羽的警觉,他手握剑柄跪直身子,头发直坚起来,瞪眼看着樊哙,眼眶都要裂开了。
D.鸿门宴会上,范增反复提醒项羽控制刘邦未果,紧急招呼项庄进帐舞剑,寻机杀掉刘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各为藩臣,贡酎(zhòu)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奉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摄然,人安其生 安:使……安定
B.攻之,不可暴取也  暴:残暴
C.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经:常法
D.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王:称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    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
B.而间独数百千里 而陛下发兵救之
C.其不用天子之法度 壹不奉诏,举兵诛之
D.而不制于礼乐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闽越王的进攻,南越王向汉武帝上书告急。汉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准备发兵援救南越。
B.在淮南王看来,夏商周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
C.淮南王从地理环境和国家当前形势等角度规劝武帝不要出兵,否则战争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D.选文二告诉我们,改变古法不对,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赏,法令制度要适合当时的情况。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②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小题5】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请结合选文一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6】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

同类题5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B.杀人如不能  举:列举.
C.为大王不取也 窃:敬词,私下里.
D.遣将守关者  故:故意.
【小题2】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