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故古圣王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墨子·节葬》
【小题1】墨子对于丧葬的观点是___________,联系所学,说说孔子的丧葬观。
【小题2】你觉得造成两人丧葬观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8 12:57: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末年,盗贼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上使使者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焉。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郡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从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此二事均为治□,而武帝之严,不若光武之□,其效可睹也。

【小题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盗贼起    ___________
(2)听从讨为效 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______)
(1)有盗
A.虽然
B.即使
C.既然
D.虽则
(2)但取获贼多少为殿
A.宫殿
B.形声。本义:击声
C.殿军
D.最后
【小题3】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及畏懦捐城委守者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以避文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
C.唯蔽匿者乃罪而武帝
D.但取获贼多少殿最  此二事均治盗
【小题4】下列选项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听郡盗自相纠擿
B.以避文法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使使者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
【小题6】根据上文内容,文中空格处应填的词依次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原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殉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不如归其太子归:使……回
B.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度:估计
C.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与:参与
D.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咎: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黄歇为楚太子计曰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①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②吾其还也
C.①秦因遣黄歇 ②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①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
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B.在太子易服后为使者驾车回国后,黄歇就守在屋中,常常称自己生病不见秦使者。
C.太子登基时,作为奖赏,封给春申君江东,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
作为自己的都邑。
D.“战国四君子”,分别为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及楚国的
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削弱对方力量来辅助君王
掌握国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4分)
(2)歇为人臣,出身以殉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士民素德顺昌,闻其逮,不胜冤愤。吴令陈文瑞,顺昌所拔士也。夜半叩户求见,抚床为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耳。毋效楚囚对泣!”颜色不变。语良久,令请顺昌入治装,举家号恸。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顾案上有素榜,徐曰:“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乃题“小云栖”三字,后识年月,投笔而起,改囚服出门。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顺昌出赴使署开读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遮中丞恳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手掷锒铛于地,厉声曰:“东厂逮人,鼠辈何敢置喙!”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问曰:“旨出朝廷,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哄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顾。
(《明史纪事本末•魏忠贤乱政》)
【小题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民素德顺昌 德:感激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颜色:脸色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请:申告
D.鼠辈何敢置喙 置喙:说无用的话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B.敛赀财以送其行 以勇气闻于诸侯
C.缇骑按剑而前 众怒,哄然而登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选段与《五人墓碑记》都记叙了明天启六年魏忠贤作乱,苏州市民暴动的情况。
B.课文重在赞扬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批判某些缙绅的卑劣行径,从而阐述生死的价值问题;选段重在赞颂周顺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品质。
C.课文选取苏州市民斗争的一般情况,突出五人的事迹,点面结合;选段选取周顺昌被逮时的语言神态及苏州市民斗争的一般情况。
D.课文和选段都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2)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耳。毋效楚囚对泣!”
【小题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顺昌出赴使署开读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遮中丞恳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   毫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
B.臣请入,与之同命   同命:拼命
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小人的谗言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常以身翼蔽沛公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下列有关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所谓“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指的是室内设宴的座礼。“哙遂入,披帷西向立”正对应了鸿门宴会的座次:项王东向坐。
B.《史记》与《战国策》《左传》的体例不同,属于纪传体,共有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如果要查找项羽的相关历史资料,应该查找该书的“列传”部分,《鸿门宴》就是其中最精彩的段落。
C.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D.古代史书中常常有“河南”“河北”“江东”“山东”等概念,一般都是泛指某个区域,并非行政区域,更不能等同今天的范围。如“山东”指“崤山以东”,而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蔺相如病笃:深重
B.赵军固不战壁:营垒
C.纵奇兵,败走详:假装
D.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约束:束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明赵括不可将兵的一组是(  )(3分)
①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②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③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④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⑤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⑥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于是秦就使用反间计,唆使赵王以赵括为将,赵王中计,并以赵括来代替廉颇。
B.赵王起用赵括为将时,遭到蔺相如、赵括父母等人的极力反对,他们多次劝谏均于事无补,最终造成秦军坑杀数十万赵军的惨痛结局。
C.赵母将赵奢与赵括进行对比,认为赵括不如父亲体恤部下,不能以国事为重,并已预见到了战争的失败,恳求赵王免于连坐,最终如愿。
D.秦将白起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四十多天,赵军饥饿难耐,赵括亲自与秦军搏斗,死于战场,赵国损失共四十五万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2)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