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官室宗庙。
(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卑身厚,以招贤者币:礼物
B.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反:返回
C.隗且事见:被
D.燕王吊死问生:使„„活
【小题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B.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C.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D.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燕昭王礼贤下士。他诚恳地向郭隗先生咨询,迫切希望通过招贤纳良的方式尽快提升国力,为先王雪耻。
B.郭隗先生敢于直谏。他讲述千金买首的故事,意在提醒燕昭王要通过实际行动来礼贤下士。
C.涓人果敢决断。他充满自信,主动请缨,为君购马,在君王的质疑下,有礼有节,表明观点。
D.燕昭王励精图治。他一方面广求天下有智之士,另一方面与国内百姓同甘共苦,终使复仇成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2)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11 10:00: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奉樊於期头 函: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袖 绝:断绝,挣断。
D.剑,故不可立 拔坚:坚固、锋利。
【小题2】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秦武阳色变振恐B.轲既取图奉之
C.图穷而匕首见D.使工以药淬之
【小题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B.不得持尺兵
C.不及召下兵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小题4】翻译下面来自教材的句子。
(1)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2

课内基础
【小题1】下列划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增加)少
C.填然鼓(代词,代“鼓”)D.弃甲 (拖着)兵而走
【小题2】下边一句中划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而不持,而不扶,则焉用彼矣?
A.危险颠簸 辅助 B.不稳定跌倒辅助
C.不稳定颠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D.危险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小题3】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春心莫共花争
B.弃甲曳而走斩木为
C.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亦走也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4】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王道之成”的道理的一项是(    )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④材木不可胜用
⑤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②⑥
【小题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不能容于远近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6】翻译:10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折齿。雎佯死,卷以箦,置厕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惩后,令无妄言者。范雎谓守者日:“能出我,我必有厚谢。”守者乃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雎亡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雎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府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闵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
(节选《资治通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国事告齐也阴:秘密
B.使客醉者更之溺:用水淹
C.王闻其言,乃屏左右微:略微
D.必中国以为天下枢亲:使……亲近;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私赐金及牛、酒而从六国破亡故事
B.此臣之所大愿不如须臾之所学
C.臣,羁旅之臣也,交疏王燕王欲结
D.以其伐楚肥韩、魏也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范雎因为接收齐襄王的赏赐被人告发而被魏齐打断肋骨和牙齿,他装死并买通看守人而得以逃脱。
后来魏齐对毒打范雎感到十分后悔。
B.范雎深夜拜见出使魏国的王稽,王稽把他带到了秦国,秦王在离宫召见范雎。而范雎却以十分无礼
的姿态面见了秦王,秦王并未生气。
C.秦王多次跪请范雎赐教,表现出求贤若渴的诚意,最终打消了范雎的顾虑,范雎为秦王分析了秦国
发展方略的失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D.范雎以齐国攻打楚国而使好处落到韩、魏两国手中为反面教材,劝说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并
根据形势,各个击破,以取得霸权。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3分)
(2)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3分)
(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手而校之缉: 收集整理
B.然后之以弦歌申: 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兼:超过
D.其蔽也贼:偷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广之读书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小题5】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5分)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小题6】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路这一说法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2分)

同类题5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之有 厌:讨厌
B.若不秦     阙:使……削弱
C.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失其所     与:结交,亲附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的意思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