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谢绝。)
D.图而匕首见(穷:穷尽。)
【小题2】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王必说见臣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秦王还柱而走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小题3】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踞以骂B.又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①荆轲笑武阳   ②野有麦场
B.①已,无可奈何   ②克,公问其故
C.①轲自知事不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
D.①而燕国棱之耻除矣   ②图穷而匕首
【小题5】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轲和
A.又前为歌B.秦王惊,自引起,绝袖
C.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30 08:02: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③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据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怖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喂大王命之。”

④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⑤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⑥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⑦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⑧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⑨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至,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B.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C.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D.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由刘向主持编著的国别体史学著作,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B.“变徵”是七音之一,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昂扬向上。
C.“祖”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践别和送行,如“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
D.“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现状像箕,这是一中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通过秦武阳、秦王的形象衬托了荆轲的形象。
B.文段写秦武阳色变显示了秦廷的森严和秦始王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一是缺乏得力的助手,二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所以行动注定要失败。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2)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同类题2

古代诗文阅读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注)宰我,孔子的弟子。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 约:贫困,困窘
C.吾罪几矣 几:(到了)
D.极点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维其行,不识其过 / 如之何其可及也
B.有幸见爱,无幸见恶 / 使子路反见之
C.始吾望儒而贵之/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D.因宰我而谢焉 / 因之以饥馑
【小题3】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句子是( )
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听闻孔子对他的评价后,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反唇相讥,将矛头直接指向孔子,讽刺他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小题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2)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小题1】列句子中划横线词语意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父母宗族,皆戮没。 为:是
D.顷之未发,太子之 迟:来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历史。
B.古人讲求礼仪,尊卑有序,对别人要用尊称敬称,对自己要用谦称。文中的“足下”“仆”“臣”都是谦称,“卿”是尊称。
C.文中“邑”指封邑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奖励,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一部分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被封邑的人可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一些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政策。
D.“宗族”是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比如用太子丹的“恐惧”来表现荆轲的沉着冷静,用秦武阳表现荆轲的“大勇”,用樊於期自刎反衬荆轲的足智多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2)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日:“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注】①燕乌集阙:宫阙名。②炫熿:张扬炫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少:稍许
B.简练以为揣摩 简:检查
C.于是乃摩燕乌集阙    摩:接近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倨:傲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D.妻侧目而视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前后对比,反映了战国时代“逞干戈,尚游说”的历史面貌,把苏秦从说秦后的失败困顿到合纵成功后的显达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B.苏秦游说秦王落空,知耻发愤,回家精研太公兵法,他顺应山东诸国合纵抗秦的大势,说服赵王而有了“约纵散横”的局面。
C.苏秦失意时愧对家人,见于颜色;得志时感慨世情,流于言辞。而大嫂“位尊而多金”的表白,暴露了人情的世态炎凉,显示了苏秦思想所由产生的社会背景。
D.苏秦推行合纵连横的谋略,或“抑强秦”或“并诸侯”,尽管他醉心于功名利禄,但他聪明善辩,刻苦自信,有着坚定的政治主张。
【小题4】用“/”给下列文字断句。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予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2)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