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2分)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③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称“商鞅”。
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③赵良:秦国隐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循礼者不足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宾客而不立朝捐:捐献,献出。
C.何不十五都归:回归,回到。
D.弗受,遂秦内:通“纳”,接纳,收容。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①反古者不可非。
②“法之不行,自下犯之。”将法太子。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⑤宠秦国之教。
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②④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产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己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小题4】(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①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4分)
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3分)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11 10:1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注】①通轻重:这里指做买卖。②白徒:指未经训练的兵卒,临时征集的壮丁。③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④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⑤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⑥修械器: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干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B.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C.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D.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谷十之六: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小题3】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小题4】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⑤
【小题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佚之狐言郑伯曰 冰,水为之,而寒
B.夫晋,何厌有 内无应门五尺
C.因人之力敝之 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D.吾 还也    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以乱易整,不武
【小题4】下列对文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个强国进攻郑国,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为下文说 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B.郑伯面对烛之武的满腹牢骚,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首先检讨自己,进而再以国家利益去打动烛之武。
C.烛之武不仅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对秦伯晓之以弊,诱之以利,而且还胁迫秦伯与郑国结盟, 助郑防晋。
D.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此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有着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 撤军。
【小题5】请把上面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卒,诸蕃犯京畿,子仪统众御之。至泾阳,而虏已合,子仪率甲士二千出入。虏见而问曰:“此何人也?”报曰:“郭令公。”回纥曰:“令公在乎?怀恩谓吾,天可汗已弃四海,令公殂谢,中国无主,故某来。今令公在,天可汗在乎?”子仪曰:“皇帝万寿无疆。”回纥皆曰:“怀恩欺我。”子仪使之。回纥曰:“令公若在,安得见之?”子仪出。诸将皆曰:“戎狄不可信也,请无往。”子仪曰:“虏有数十倍之众,今力不敌,奈何?但至诚感神,况虏乎?”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从,子仪曰:“此适足为害也。”乃传呼曰:“令公来!”初疑,皆持兵注目□待之。子仪乃数十骑徐出,免胄劳之曰:“安乎?久同忠义,何至于是?”回纥皆舍兵降马曰:“是吾父也。”
子仪长六尺余,貌秀杰。于灵武加平章事,封汾阳王,加中书令,图形凌烟阁。有子八人,婿七人,皆重官。子暧,升平公主。诸孙数十人。每诸生问安,之而已。事上诚尽,临下宽厚。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等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亦遇天幸,竟免患难。田承嗣方跋扈,狠傲无礼,子仪尝遣使至魏州,承嗣辄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此膝不屈□人若干岁矣,今为公拜。”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仪麾指进退如仆隶焉。始光弼齐名,虽威略不见,□宽厚得人过之。岁入官俸二十四万,私利不预焉。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代宗不名,呼为大臣。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终始人伦之盛无缺焉。卒年八十五。
(选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六·器量一》,有删节)
【注】①凌烟阁:唐朝绘有功臣画像的地方。②光弼:唐中叶名将李光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子仪曰报:答复
B.子仪使之谕:告诉
C.升平公主尚:推崇
D.之而已颔:点头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 皆持兵注目□待之
② 此膝不屈□人若干岁矣
③ 虽威略不见,□宽厚得人过之
A.① 以② 与③ 则B.① 因② 与③ 而
C.① 因② 于③ 则D.① 以② 于③ 而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B.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C.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D.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回纥人误信仆固怀恩,和其他边疆部族一起兴兵进犯京畿,郭子仪只率领两千兵抵御,二者兵力相差悬殊。
B.郭子仪认为带五百骑兵去见回纥人反而可能会被谋害,最后只带了几十个随从,回纥人见此立即下马投降。
C.郭子仪手握重兵,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受命讨伐外敌,朝内幸臣也常诋毁他,但他终得上天护佑而无事。
D.郭子仪权倾天下,功盖一代,皇帝没有猜忌他;一家人过着奢华的生活,也没有遭到君子们的指责。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 免胄劳之曰:“安乎?久同忠义,何至于是。”(4分)
② 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3分)
(2)郭子仪为什么能做到“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明。(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 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怒,不敢献   会:适逢B.项王在鸿门下   军:军队
C.沛公则车骑    置:留下,弃置D.张良入,曰 谢:谢罪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我为鱼肉,何辞为B.公为我献之
C.使子婴为相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待两军驻地及彼此距离,与刘邦“道芷阳间行”相呼应。
B.“拔剑撞而破之”等细节描写,表现范增鲁莽、暴躁的性格。
C.人物语言贴合各自身份,寥寥数语就凸显他们鲜明的个性。
D.从“沛公已出”到“立诛杀曹无伤”,环环相扣,叙事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