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大军征云南,命真偕其子兵马指挥贵往。规画军饷,置邮驿。寻命真为浙江布政使,改湖广。二十年复致仕,封东莞伯,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卒。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①尉佗: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三国志•吴书•陆瑁传》中有“昔尉佗叛逆,僭号称帝”的记载。②世券:又称铁券,是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B.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C.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D.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鑊,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做刑具,用来烹煮罪人。如“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鑊。”
B.“擢”。 升官曰擢,擢,犹升也,进也,所以尾段,“累进资德大夫”的累进就是多次升迁的意思。
C.“顿首” 跪而头叩地为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D.致仕指踏上仕途,即开始做官,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修致等名称,盖指官员飞黄腾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真年少之时即好书剑,文武双全。喜欢儒术,善于作战。元末时,曾聚集民众对抗盗贼保护乡里,并赶走黄常、熊天瑞,杀掉王仲刚等。
B.何真忠于朝廷,致力于平定叛乱,王成、陈仲玉作乱,元帅受贿,却把前去报告的何真抓捕,他被迫逃亡;何真后曾多次攻打王城,陈中玉,最后这两人都被何真杀掉。
C.何真识时务,顾大局,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收复广东,何真就派都事刘克佐献上印章,并且把所属地的户口军队粮食等登记好,以示归顺。
D.何真为官颇有声望,深受朝廷恩遇,何真一生多次升迁,担任很多官职,退休之后又被启用,曾被封为东莞伯,并被赐予世代享有特权的符卷。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 
(2)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0 05:36: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潘良贵,字子残,婺州金华人。以上舍释褐为辟雍博士,迁秘书郎。时宰相蔡京方以爵禄钩知名士,良贵屹然特立,亲故数为京致愿交意,良贵正色谢绝。靖康元年,钦宗问孰可秉钧轴者,良贵极言:“何、唐等四人不可用,他日必误社稷。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语彻于外,当国者指为狂率,黜监信州汭口排岸。

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既见,请诛伪党,使叛命者受刃国门,即敌人不敢轻议宋鼎。又乞封宗室贤者于山东、河北,以壮国体,巡幸维扬,养兵威以图恢复。黄潜善、汪伯彦恶其言,改除工部。良贵以不得其言,求去。

除考功郎,迁左司。宰相吕颐浩从容谓良贵曰:“旦夕相引入两省。”良贵正色对曰:“亲老方欲乞外,两省官非良贵可为也。”退语人曰:“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若士大夫受其牢笼,又何以立朝。”以直龙图阁知严州。到官两月,请祠。起为中书舍人。

会户部侍郎向子湮入见,语言烦亵,良贵故善子湮,是日摄起居,立殿上,径至榻前厉声曰:“子湮以无益之谈久烦圣听!”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良贵求去,既归,不出者十牟。李光得罪,良贵坐尝与通书,降三官。卒,年五十七。

良贵刚介清苦,壮老一节。为博士时,王黼、张邦昌注俱欲妻以女,拒之。晚家居贫甚,秦桧讽令求郡,良贵曰:“良贵不敢为也。”其谏疏多焚稿,仅存杂著十五卷,新安朱熹为之序。

(选自《宋史·潘良贵传》,有删改)

(注)王黼、张邦昌,当时朝廷权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B.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C.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D.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玄宗、钦宗、太祖,并非所有帝王都有庙号。
B.钧轴:钧以制陶(钧,制陶所用的转轮),轴以转车。比喻国家政务重任或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C.起居:宋史(起居郎)御殿则侍立,行幸则从,记录皇帝日常行动、所发命令及国家大事等。
D.请祠: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请求辞去官职的一种说法,相当于“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良贵有操守,有主见。宰相蔡京拉拢名士,通过潘良贵的亲戚朋友表达愿意和他交往的心意,被他拒绝。
B.潘良贵敢于直言。他大胆指出何、唐等人不能任用,否则,会误国。话传到外面,掌权的人指控他狂妄轻率,他被贬官。黄潜善、汪伯彦厌恶他的话,改任工部。潘良贵因进言没有实行,请求离职。
C.潘良贵忠于国家。他请求朝廷清除奸臣,惩罚叛徒,威慑敌人;他又请求封贤良的宗室到山东、河北,来使国家强大;他建议养精蓄锐,恢复国家。
D.潘良贵不攀附权贵。他做博士时,权臣王黼、张邦昌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被他拒绝;晚年在家很贫穷,秦桧暗示让他求官,也被他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
(2)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人也。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或问浩曰:“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浩日:“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时人以为名言。

三府辟,皆不就。除侍中、安西军司,并称疾不起。遂屏居墓所,几将十年。王濛、谢尚犹伺其出处,因相与省之,知浩有确然之志。既反,相谓曰:“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庾翼贻浩书曰:济一时之务,须一时之胜,何必德均古人,韵齐先达邪!”浩固辞不起。建元初,简文帝时在藩,始综万机,卫将军褚裒荐浩。浩上疏陈让。自三月至七月,乃受拜焉。

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帝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于是与温颇相疑贰。王羲之密说浩,令与桓温和同,不宜内构嫌隙,浩不从。

胡中大乱,朝廷欲遂荡平关、河,于是以浩为中军将军。浩既受命,以中原为己任,上疏北征。次山桑,而襄反,浩惧,退保谯城,器械军储皆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桓温素忌浩,及闻其败,上疏罪浩。竟坐废为庶人

浩少与温齐名,而每心竞。温尝问浩:“君何如我?”浩曰:“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也。”温既以雄豪自许,每轻浩,浩不之惮也。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永和十二年卒。

(选自《晋书·殷浩传》,有删改)

注襄:姚襄。羌人,后归东晋,与殷浩不合,判而北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
B.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
C.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
D.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文帝,文中指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中原,文中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华夏民族的摇篮。
D.庶人,文中指无官爵的平民。“废为庶人”意为被削去官职,成为平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浩才智出众。有人问他,为什么做官时梦见棺材,得财时梦见粪土,他的回答充满智慧,当时的人把他的回答作为名言。
B.殷浩受到赏识。朝廷多次征召他出来做官,很多人都希望他出来做官,庾翼还写信给他,希望他出来做官。
C.殷浩不畏权贵。桓温灭蜀后,权势大涨,简文帝因为殷浩名声大,把他作为心腹,抗衡桓温,桓温派人求和,被他拒绝。
D.殷浩遭人忌恨。他年轻时和桓温齐名,两个人有心结,在他受命讨伐胡人遭遇失败时,桓温趁机上疏谴责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濛、谢尚犹伺其出处,因相与省之,知浩有确然之志。
(2)温既以雄豪自许,每轻浩,浩不之惮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震仲字革父,成都府人。早负气节,雅有志当世。登淳熙二年进士第。知阆州新井县,以惠政闻。

辟兴元府通判,大安军。吴曦叛,素闻震仲名,驰檄招之,震仲辞疾不行。时军教授史次秦亦被檄,谋于震仲,震仲曰:“大安自武兴而来,为西蜀第一州,若首从其招,则诸郡风靡矣。顾力不能拒,义死之。教授非城郭臣,且有母在,未可死,脱去为宜。”因属次秦曰:“吾死,以匹绢缠身,敛以小棺足矣。”曦遣兴州都统司机宜郭鹏飞代震仲,趣其行益急。鹏飞宴震仲,终饮不见颜色。归舍,然烛独坐,夜至三鼓,呼左右索汤,比至,震仲饮毒死矣。次秦如其言,敛而置于萧寺,阖郡为之流涕。

震仲之未死,先遗家人书曰:“武兴之事,从之则失节,何面目在世间?不从祸立见。我死,祸止一身,不及妻子矣。人孰无死,死而有子能自立,即不死。”自震仲死,蜀之义士感慨奋发,始有协谋诛逆者。明年,曦伏诛,蜀帅安丙、杨辅以闻,赠朝奉大夫、直宝谟阁,官二子,表其里曰义荣。吴猎宣谕西蜀,为之请与谥,名其庙旌忠,谥曰节毅。

史次秦,眉山人。及进士第。

吴曦叛,招次秦甚遽,次秦迁延固避,伪知大安军郭鹏飞迫之行,乃以石灰桐油涂两目,末生附子傅之,比至目益肿。次秦母年高而贤,闻次秦为曦所招,即命家人以疾笃驰报,且曰:“恐病不足取信,以讣闻可也。”曦乃听还。曦诛,蜀帅上其事,改秩为利路主管文字,仕至合州太守。

有郭靖者,高桥土豪巡检也。吴曦叛,四州之民不愿臣金,弃田宅,推老稚,顺嘉陵而下。过大安军,杨震仲计口给粟,境内无馁死者。曦尽驱惊移之民使还,皆不肯行。靖时亦在遣中,至白崖关,告其弟端曰:“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遂赴江而死。

(节选自《宋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
B.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
C.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
D.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之后可以被授予官职的人。
B.权,代理官职。古代官职升降任免有专门用词,具有代理性质的词还有“假”“摄”等。
C.漏,漏壶的简称,借指时刻。古代计时器,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
D.庙,古时一般指供祀祖宗的地方。文中的“旌忠”为庙号,是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震仲志向远大,关心百姓。他早年颇负气节,有志于当世,叛贼吴曦就慕名来招降他;他任职期间以惠政闻名,还曾在战乱时救济难民。
B.杨震仲宁死不屈,勇于担当。面对叛军的招降,他毫不动摇,早抱着一死的决心,却力劝教授史次秦离开;自己在半夜借口要热水,服毒自杀。
C.史次秦意志坚强,宁残不屈。他对叛军的招降采取拖延逃避的办法,甚至不惜用石灰、桐油和生附子自残双眼,最后因母亲病危,才被允许回家。
D.郭靖大义凛然,舍生取义。叛军作乱时,他和四州的百姓不想臣服金人,背井离乡,却又被吴曦驱逐,他为了留在自己的国家,选择投江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帅安丙、杨辅以闻,赠朝奉大夫、直宝谟阁,官二子,表其里曰义荣。
(2)吴曦叛,招次秦甚遽,次秦迁延固避,伪知大安军郭鹏飞迫之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戴敦元,字金溪,浙江开化人。幼有异禀,过外家,一月尽读其室中书。十岁举神童,学政彭元瑞试以文,如老宿;面问经义,答如流。叹曰:“子异日必为国器!”年十五,举乡试。乾隆五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礼部主事,铨授刑部主事,典山西乡试。累迁郎中。嘉庆二十四年,出为广东高廉道。道光元年,擢江西按察使。
敦元初外任,以情形非素习,苏州多粤商,过访风土利弊,久之始去,尽得要领。至江西,无幕客,延属吏谙刑名者以助,数月清积牍四千余事。道光二年迁山西布政使单车之任舆夫馆人莫知为达官籓署有陋规曰厘头银上下取给敦元革之曰:“官有养廉,仆御官所豢,何赢余之有?”调湖南,护理巡抚。三年,召授刑部侍郎,自此历十年,未迁他部,专治刑狱,剖析律意,于条例有罅漏,及因时制宜者,数奏请更定。每日部事毕,归坐一室,谢绝宾客。十二年,擢刑部尚书,典会试。十四年,卒,优诏赐恤,称其清介自持,克尽职守,赠太子太保,谥简恪。
敦元博闻强识,目近视,观书与面相磨,过辄不忘。每至一官,积牍览一过,他日吏偶误,辄摘正之,无敢欺者。奏对有所谘询,援引律例,诵故牍一字无舛误,宣宗深重之。及暮,或问僻事;指某书某卷,百不一爽。尝曰:“书籍浩如烟海,人生岂能尽阅?天下惟此义理,古今人所谈,往往雷同。当世以为独得者,大抵昔人唾余。”罕自为文,仅传诗数卷。喜天文、律算,讨论有年,亦未自立一说。卒之日,笥无余衣,囷无余粟,庀其赀不及百金,廉洁盖性成云。
(《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光二年/迁山西布政使/单车之任/舆夫馆人莫知为达官/籓署有陋规曰厘头银/上下取给/敦元革之
B.道光二年/迁山西布政/使单车之任/舆夫馆人/莫知为达官/籓署有陋规曰厘头银/上下取给/敦元革之
C.道光二年/迁山西布政使/单车之任/舆夫馆人莫知为达官/籓署有陋规曰厘头/银上下取给/敦元革之
D.道光二年/迁山西布政/使单车之任/舆夫馆人莫知为达官/籓署有陋规曰厘头/银上下取给/敦元革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的乡试分省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各省主、副考官均由皇帝钦派,考中者为举人。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名,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C.卒,就是“死”,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对于“死”也有多种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谥,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及品德修养给予的一种带有评定性质的寓含善意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敦元对法律条文烂熟于心。在刑部任职长达十余年,他本人也喜欢钻研法律条文,并亲自修改了多条有漏洞或者不合时宜的律法。
B.戴敦元能过目不忘。他眼睛虽近视但记忆力很好,回答皇帝询问时,能一字不错地背诵过去的法律条文,深得皇帝倚重。
C.戴敦元为官清廉。他去世时,箱子中没有多余的衣服,粮囤里没有多余的粮食,所有财产加起来连一百两银子都不到。
D.戴敦元很少写文章。只有几卷诗流传下来,他认为天下的义理,古人和今人所说大致相同,今天所谓独到见解往往是古人说过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江西,无幕客,延属吏谙刑名者以助,数月清积牍四千余事。
(2)及暮,或问僻事;指某书某卷,百不一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宦官)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夜半时,胡引兵而去。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B.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C.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D.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小题2】下列与本文相关的文化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将,有“飞将军”的美称,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里有王昌龄对李广的赞誉。
B.先秦以中原为天下之中心,把中原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北狄即对北方匈奴等非华夏部族的统称。
C.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此指童年或年轻为结发。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以示正式结为夫妇。文中“广结发”是用前义。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鸿门宴》选自《项羽本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跟从李广训练士兵的一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结果宦官被匈奴人放箭射伤,逃回到李广那里。
B.面对匈奴的几千名骑兵,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想要逃跑,李广却不断下达前进的命令,匈奴果然中计领兵撤离了。
C.李广宽厚爱人,也为士兵爱戴,士兵乐于为他所用。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时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D.作者引用谚语,是以桃李比喻李广,李广忠诚信实的品德,得到人们的敬仰,借此表达出作者对李广深深的敬佩之情。
【小题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