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弊邑秦王,使臣献书于大王。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敝君有微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大王之所以信而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复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三事者,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
今秦发三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韩、魏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秦河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巴蜀,并汉中举:攻取
B.臣为大王计窃:谦辞,私下,私自
C.不能国谋。与:和,跟
D.剖地前过以事秦谢:谢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有时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B.先王,先,尊称死去的人。先王,在这里指上古贤明君王
C.九鼎,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D.左右,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左右的侍臣,即称“左右”,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欲抑先扬,重点表现张仪恭维赵国势力强大,连强大的秦国都曾经害怕赵国的势力。
B.第二段,张仪指出苏秦已死,同盟尽去,指明赵王已经没有了仗恃,打击其对抗秦国的信心。
C.第三段,张仪再现锋芒,以强大的暴力胁迫赵王就范,彻底打垮了赵王可能残存的抵抗心理。
D.张仪游说时虽以武力作后盾,但他的说话谋划得当、转折自然、软硬兼施,最终达到了目的。
【小题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之所以信而从者,恃苏秦之计。
(2)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秦河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0 05:37: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微,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敞;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商会不引 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政,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滃将军皆属项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戳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日承其敝/
B.将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C.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日承其敝/
D.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土/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公:爵位名。古代的爵位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公是最高爵位。
B.鼓行:击鼓行军。鼓,传统打击乐器,古代被用于军队,或以指挥,或以助威。
C.楚王:项梁起兵后所立的已亡楚国的国王的后代。楚国曾是诸侯国,为秦所灭。
D.社稷: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以求国泰粮丰,后成国家的象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有先见之明。他曾对齐国使者说楚国将打败仗,后果如所言。齐国使者因此向 楚怀王推荐了他,他后来就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
B.宋义不识大局。他对于秦赵作战情况的分析虽貌似有道理,但从整体军事形势看,是 不合适的。他也没料到项羽会寻机致他于死地。
C.项羽做事果断。他对宋义的逗留不进、谋取私利十分不满,就杀了宋义,还派人追杀了 宋义的儿子,并派人把此事报告了楚怀王。
D.诸将都畏惧顺从项羽。项羽杀掉宋义后,各位将领都认为项羽家族首立楚王有功诛 杀乱臣功劳很大,共同拥簇项羽假冒上将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2)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涉经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B.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C.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D.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其祖先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做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狠狠地瞪了范泰一眼,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道德纯朴,受人敬仰。景平年间,他出任豫章太守一职。虽被调离京城,但他的德行与才干还是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少事戎旅,不涉经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
(2) 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安国,字长孺,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委质于蚡。蚡阴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旋召以为北地都尉,超擢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兵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是故上许和亲。安国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后稍斥疏,下迁;而新壮将军卫青等有功,益贵。安国既疏远,默默也;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归朝,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数月,病呕血死。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 之不便/不如和亲
B.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C.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D.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韩子即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他的主张有“改革变法”“以法治国”“兼爱非攻”等,他的学说对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有很大影响。
B.二千石即两千石级的官职,此处指内史。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可以用“二千石”来称郡守,还可以用“两千石”来泛指两千石级的官职。
C.委质即呈献礼物,以表示忠诚信实。本义为放下礼物,古代卑者幼者拜见尊长时,不敢行宾主授受之礼,就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恭敬地退出去。
D.幸即臣子得到皇上的宠幸。也可指女子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或临幸,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还可以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例如“巡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稳固防守,助力梁孝王平息了吴、楚之乱。他和奋力作战的张羽在东线抵御吴兵,成功阻止吴兵越过梁国的防线,两人皆因此而声名显扬。
B.韩安国有宽容之心,他东山再起之后并没有报复曾经侮辱过他的人。在田甲逃走后,他以灭宗族为由胁迫其回来做官,最后一笑泯恩仇,善待田甲。
C.韩安国主张和亲,其观点和大行王恢的不一致。匈奴来请求和亲时,他有理有据,多角度阐释了兴兵击之的弊端,因此皇上批准了匈奴和亲的请求。
D.韩安国后来逐渐被皇上疏远,领兵驻防又被匈奴欺侮,死伤无数。他希望能回到朝廷,结果却被调到东边驻防,心中闷闷不乐。几月后,生病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2)蚡阴言安国太后,天子亦雅闻其贤,旋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超擢为大司农。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潘良贵,字子残,婺州金华人。以上舍释褐为辟雍博士,迁秘书郎。时宰相蔡京方以爵禄钩知名士,良贵屹然特立,亲故数为京致愿交意,良贵正色谢绝。靖康元年,钦宗问孰可秉钧轴者,良贵极言:“何、唐等四人不可用,他日必误社稷。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语彻于外,当国者指为狂率,黜监信州汭口排岸。
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既见,请诛伪党,使叛命者受刃国门,即敌人不敢轻议宋鼎。又乞封宗室贤者于山东、河北,以壮国体,巡幸维扬,养兵威以图恢复。黄潜善、汪伯彦恶其言,改除工部。良贵以不得其言,求去。
除考功郎,迁左司。宰相吕颐浩从容谓良贵曰:“旦夕相引入两省。”良贵正色对曰:“亲老方欲乞外,两省官非良贵可为也。”退语人曰:“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士大夫受其牢笼,又何以立朝。”以直龙图阁知严州。到官两月,请祠。起为中书舍人。
会户部侍郎向子諲入见,语言烦亵,良贵故善子諲,是日摄起居,立殿上,径至榻前厉声曰:“子諲以无益之谈久烦圣听!”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良贵求去,既归,不出者十牟。李光得罪,良贵坐尝与通书,降三官。卒,年五十七。
良贵刚介清苦,壮老一节。为博士时,王黼、张邦昌【注】俱欲妻以女,拒之。晚家居贫甚,秦桧讽令求郡,良贵曰:“良贵不敢为也。”其谏疏多焚稿,仅存杂著十五卷,新安朱熹为之序。
(选自《宋史•潘良贵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B.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 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C.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 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D.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科举时代称进士及第授官为释褐。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王后,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王后的尊称。
C.幸维扬,文中指皇帝到维扬。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请祠,请求担任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良贵有操守,有主见。宰相蔡京拉拢名士,通过潘良贵的亲戚朋友表达愿意和他交往的心意,被他拒绝;他大胆指出何、唐等人不能任用,否则,会误国。
B.潘良贵忠于国家他请求朝廷清除奸臣,惩罚叛徒,威慑敌人;他又请求封贤良的宗室到山东、河北,来使国家强大;他建议养精蓄锐,恢复国家。
C.潘良贵敢于直言。吕颐浩私下告诉潘良贵要提拔他,潘良贵直言担心这种做法;向子諲和皇帝说废话,潘良贵厉声制止,而得罪了皇帝,被皇帝罢官。
D.潘良贵不攀附权贵。他做博士时,权臣王黼、张邦昌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被他拒绝;晚年在家很贫穷,秦桧暗示让他求官,也被他拒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胡舜陟,字汝明,徽州绩溪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州县官,为监察御史。以内艰去。服阕,再为监察御史,奏:“河北金兵已遁,备御尤不可不讲。”钦宗即位,又言:“今结成边患,几倾国家,自归明官赵良嗣始,请戮之以快天下。”遂诛良嗣。
迁侍御中。奏:“夫孔子之后深知圣人之道者,孟子而已。愿诏东宫官遵旧制,先读《论语》,次读《孟子》。”
高宗即位,舜陟论宰相李纲之罪,帝不听。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张遇自濠州奄至梁县,舜陟使毁竹里桥,伏兵河西,伺其半渡击败之。又请以身守江北,以护行宫。帝壮其言,擢徽猷阁待制,充淮西制置使。范琼自寿春渡淮,贻书责赡军钱帛,舜陟谕以逆顺,琼乃去。
自军兴后,淮西八郡,群盗攻蹂无全城,舜陟守庐二年,按堵如故,以徽猷阁待制知建康府,充沿江都制置使。寻罢,迁庐、寿镇抚使,改淮西安抚使。至庐州,溃兵王全与其徒来降,舜陟散财发粟,流民渐归。改知静江府,诏措置市战马。御史中丞常同奏舜陟凶暴倾险,罢之。
后十八年,复为广西经略。以知邕州俞儋贪赃,为运副吕源所按,事连舜陟,提举太平观先是,舜陟与源有隙,舜陟因讨郴贼,劾源沮军事,源以书抵秦桧,讼舜陟受金盗马,非讪朝政。桧素恶舜陟,入其说,奏遣大理寺官袁柟、燕仰之往推劾,居两旬,辞不服,死狱中。
舜陟有惠爱,邦人闻其死,为之哭。妻江氏诉于朝,诏通判德庆府洪元英究实。元英言:“舜陟受金盗马,事涉暧昧,其得人心,虽古循吏无以过。“帝谓桧曰:“舜陟从官,又罪不至死,勘官不可不惩。”遂送柟、仰之吏部。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三十七》)
【注】①古代称遭母丧为内艰。②归明是谓归服圣明之主。③按堵:安定,安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侍御中 迁:晋升B.贻书责赡军钱帛   责:责备
C.诏措置市战马 市:购买D.源以书抵秦桧 书:书信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B.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C.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D.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舜陟敢于谏言,见解独到。他在担任监察御史时,对边患和防御两次谏言献策,指出边患的危害,请求诛杀赵良嗣。
B.胡舜陟重视读书,维护纲常。他升迁为侍御史后,上书皇帝言明读圣贤之书的顺序,希望皇帝诏令东宫职官遵循纲常制度。
C.胡舜陟精于战术,善于指挥。他任庐州知州时,修城置办作战的器具,打败了淮西众多盗贼,人心才安定下来。
D.胡舜陟忠于皇帝,深受百姓爱戴。他请求镇守江北以保护皇帝,皇帝被感动;他死后,乡里百姓也为他痛哭以谢他的恩德。
【小题4】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舜陟与源有隙,舜陟因讨郴贼,劾源沮军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