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痴的生活
【爱沙尼亚】  梅希斯·海因萨尔
(1)维洛·林德意识到了自己是个白痴,这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周围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丝毫没有想到他有这种可怕的症候。
(2)“这一切简直太离谱了!”维洛暗想。
(3)维洛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可是除了忧虑的表情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样子。而忧虑的表情对于一家之长、真正的父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家里人都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事实上,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不管他所做的事多么引人入胜,不管工作中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都不能给他带来像白痴那样生活所享受到的快乐。可他却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
(4)有时候,劳碌地工作了一天之后,维洛发现自己在公园里张大嘴巴看着麻雀,有时更傻里傻气地纵声大笑。他惶恐地看看四周,扮出一副正经八百的神情,然后匆忙离开。
(5)与这种神魂颠倒完全不同的是,维洛做出了不少杰出的发明。他受过两种高等教育:一种是人文科学,另一种是实用艺术。现在他在塔尔图家具公司担任厨房装饰工艺艺术设计师,在这一领域他颇受尊重,是当之无愧的知名专家。此外,他还熟练掌握了五种外语,娶了哲学教授的女儿为妻,和她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他还善于结交朋友,其中不乏绝顶聪明和智慧超群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一切都起不到他所期望的那种作用。所有的大智慧固然很有意思,使他开心,可在这中间他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那种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
(6)三十五岁时,维洛终于明白:如果揭开那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保护色,那么可以看出,在他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白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很悲伤,却又感到某种解脱。从那时起,他开始享有静谧而怡然自得的独处时刻。他有时提前下班或者星期日一大早就悄悄溜出家门。
(7)在这样的日子,维洛的眼睛格外闪闪发光,他几乎一路小跑着来到长途汽车站,随便登上某辆城郊汽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基亚尔尔肯纳或艾克。不过,他最常去的地方是设在达比韦雷的垃圾场。在那里他能摆脱掉一切束缚,自由自在。他毫不掩饰内心的快乐,高兴地看看被扔掉的暖气片、熨斗还有旧杂志,随心所欲地挺直身子躺在发霉的破垃圾堆当中,放心地扯着噪子大声喊叫,以迎合乌鸦的哇哇叫声。
(8)当妻子偶尔问他经常外出到哪里去时,维洛早就准备好了答案:因为家具市场竞争激烈,他不得不经常到图书馆去,以便提高专业水平。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会从公文包里取出各种专业书籍和图纸,再加上专业术语来解释分析。妻子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也就相信了他。这样维洛便可以继续过着自己原本状态下的隐秘生活了。
(9)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有了更加喜欢的地方。那是一个被废弃的古老的庄园。维洛一到庄园就钻到畜牲棚里,仰面躺在鸡群和羊群之间,静静地待在饲料和干粪堆上。他欣赏着吃力咀嚼饲料的羊,觉得自己像在家里一样,体验着最幸福美妙的瞬间。鸡在他瘦削的身体上悠闲地散步,用呆傻的目光看他,有时啄他外衣上的纽扣。羊呢,不停地闻着维洛那沾满谷壳饲料的头发,用粗糙地舌头舔维洛那抹了盐的脖子。他眨巴着眼睛,嘴角上流出黄色的口水。有趣的是某一只母鸡会把维洛当成公鸡在他眼前迈着碎步走过,向他卖弄风情,竖起羽毛向他求偶,面对这种情景,他的心里美滋滋的。他与这间破旧不堪的小房、鸡、羊,还有弥漫在阳光中的尘埃融合在一起,他每分每秒都在享受着极乐世界般的幸福。
(10)外面天开始变黑了,维洛跑进庄园里的厨房,默默的坐在板凳上,凝视着日光渐渐把自己的阴影从污水桶向右边移动,直到破旧餐桌上仅仅留下一个小小的亮点。这时小老鼠爬到餐桌上寻找面包残渣吃,它根本不在意这里坐着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看着它。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毫不在乎,如此不加掩饰地无视他是一个生命体,使他顿时产生许多感悟。
(11)每次维洛这样外出归来,情绪都格外高昂,眼里闪烁着特殊的光芒。他热烈地亲吻妻子,和孩子们玩耍嬉戏。而当夜幕降临时,他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设计用于遥远未来的另类家具。在这些迅速绘制出的桌、椅、柜橱的草图中,可以捕捉到某种非同寻常的、完全新颖的、宏伟壮观的风格,维洛会立刻把这些图纸藏到办公桌的最里面,仿佛担心被不吉祥的毒眼看见似的。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紧紧围绕“白痴”展开情节,先点病症,后叙原因。再写“白痴的生活”的种种表现及其意义,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B.小说主人公维洛工作成就辉煌,家庭幸福美满,精神上却又高度焦虑、极度自卑、神经质并且极力掩饰自己这一症候。
C.作者以动人的细节描写、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维洛与鸡、羊相处时的那种自然和谐,物我相融的状态,表现维洛在自然生物面前内心无比的惬意与幸福。
D.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当今社会中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他们既要适应世俗生活,同时又渴望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
【小题3】【小题4】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自然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小题5】【小题6】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是一个白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2 09:3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云襟胸怀
(美)贾莱斯·凯瑟·莱斯特
“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我的姨妈贝蒂一讲起她的故事,总是用这句话开头。那时,尽管贝蒂姨妈快80岁了,但我可以想象到故事里她的容貌——刚刚20岁,长着一双亮晶晶的蓝眼睛,非常漂亮。
贝蒂姨妈完全有理由憎恨内战——南北战争。她的兄弟中有一位在葛底斯堡战场上战死,另一位当了俘虏。随后,她年轻的丈夫詹姆斯——南部邦联的一名军官——也被俘虏,关到了某地的一所不为人知的战俘营里。
9月下旬的一个热天,贝蒂家从前的奴隶郎纳来到贝蒂家,告诉她一件奇怪的事。他在查看离范·米特家半英里处的一家农舍的空房子时,听到屋里有人的低声呻吟声。他随着呻吟声来到阁楼上,发现那里有一名受伤的联邦政府士兵,在他的身边还放着一支步枪。
贝蒂姨妈跟我讲起她第一次看到那个身穿污泥斑斑的蓝军服、长着胡子的人时,她总是说:“我简直就像是步入了一场噩梦之中;令人作呕的可怕的绷带,吓人的血腥气味。孩子,那就是战争的真实写照:没有军号,没有战旗,只有痛苦和污秽,无可救药与死亡。”
贝蒂在阁楼上发现伤兵的证件,她从这些证件中得知,他是弗蒙特州的中尉亨利·比德尔,她很清楚应该把这位联邦政府军官的情况向南方邦联的军队报告。但是,她也明白自己不会那么做。她是这样向我解释的:“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在什么地方有一位妻子等着他。”由于贝蒂的精心护理和照料,重新点燃了亨利·比德尔身上奄奄一息的生命火花。
当比德尔的体力有所恢复时,他给贝蒂讲起他在弗蒙特州韦斯·菲尔德的妻子和儿女。当贝蒂讲起她的两个兄弟和丈夫詹姆斯的情况时,比德尔也仔细地倾听着。
在山谷地带,10月的夜晚变得越来越冷。骤降的气温加剧了比德尔伤口的感染。在一个黑夜里,贝蒂果断地将比德尔搬到她自家暖烘烘的厨房上面的一个秘密阁楼上。
但在第二天,比德尔发起高烧来。贝蒂明白她必须求人帮助,否则他就会死去,所以她就去找她的私人医生、多年朋友——格雷厄姆·奥斯本。奥斯本医生仔细地为比德尔做了检查,然后摇摇头说:“几乎没什么希望了,除非能弄得到合适的药品。”“那好,”贝蒂说,“我到哈珀斯渡口的北方军队那儿去弄。”
医生惊讶地看着她说:“你简直是疯了!联邦政府军的司令部在二十英里之外。即使你去了,他们也决不会相信你的话。”“我要带上证据,”贝蒂说着,从阁楼上取下一份血迹斑斑的、上面盖有战时统帅部官方大印的证件,“这是他最后一次晋升的记录,我让他们看看这个,他们就一定会相信的。”
当她终于赶到哈珀斯渡口并找到联邦军司令官时,太阳都快落山了。 史蒂文生将军听了她的叙述,仍不相信她的话。他说:“我们已经接到比德尔阵亡的消息。”
“他还活着,”贝蒂坚持说,“但是如果他得不到清单上的这些药品,他就活不了多久了。”
“好吧,”将军最后说,“我不想为了搞清这件事,而拿一个巡逻队的生命去冒险。”他转向一个下级军官说,“你负责让范·米特太太得到这些药品。”他并不怎么理会贝蒂的感谢,却说道,“不管你讲的是真是假,你都是一位勇敢的女性。”
有了贝蒂带回的药品,奥斯本医生将比德尔从垂危中拯救出来。“我不能再这样连累你了,”比德尔对贝蒂说,“我现在身体状况已经够棒了,可以走了。” 于是他们安排由贝蒂的朋友萨姆先生用他的运货马车送比德尔回驻守在哈珀斯渡口的联邦政府军司令部。
比德尔被送往华盛顿。在那里,他把自己的经历向战时陆军部长斯坦顿作了汇报。斯坦顿给贝蒂写了一封感谢信,并签署了一项命令,要求把詹姆斯·范·米特从战俘营中释放出来。
有关文件记载,有个叫做詹姆斯·范·米特的曾经被送到俄亥俄州的一个战俘营。可是,当那些衣衫褴褛的俘虏们被带到贝蒂面前时,詹姆斯却不在其中。接着又查了几个战俘营,结果也是一无所获。后来,在特拉华堡,在靠近一排战俘的末尾处,一个高个子的士兵从队伍中走出来,蹒跚着扑向贝蒂的怀里。贝蒂拥抱着他,泪流满面。
亨利·比德尔拄着拐杖站在一旁,此时,只见他正悄然垂泪……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发现比德尔的郎纳,到医治他的贝蒂、奥斯本,再到送比德尔回联邦政府军的萨姆,作者安排多人救助,突显事件复杂艰险。
B.作者笔下战争生活的选取有独特的视角,这里没有硝烟战火和苦痛,只有不同战争立场中的人们的相互救助,这是浪漫主义的手法。
C.“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在什么地方有一位妻子等着他。”从贝蒂姨妈的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普通百姓普遍存在着反战情绪。
D.小说开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描写贝蒂姨妈救比德尔的经过,虽然简单,但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曲折。
【小题2】小说中贝蒂姨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小题3】“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是小说的主旨句,后文如何围绕这一主旨展开?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渡边浩二)

我仅仅是为了速跑而诞生的一位男子而已。从我诞生之日起,我的短跑命运就已经决定了,这一点千真万确、毋庸置疑。

我的父母曾是奥运会百米短跑冠军。

可是,我从来就没有见过他们。

父亲是我出生很久以前的那个时代的运动员。可是,他创造的世界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母亲是我出生数年前,在体坛上非常活跃的一位运动员。据说她刚过全盛期就不幸死于非命。

不过,科学家成功地从母亲体内取出了仍存活的卵子,并做为政府的财产存入“卵子银行”。不久,遗传基因电脑管理系统发出了“可以结合”这样一条信息,即“具备了十分匹配的精子和卵子”。

也就是说:计算机把一直冷冻保存的父亲的精子和前不久登记的母亲的卵子的遗传基因数据计算后,得出了如下结论——能够孕育出一个具有百米跑最佳素质的婴儿。

为了能创造出百米的最好成绩,计算机就理想的人体条件进行了数万个数据的模拟试验。如:最佳足长、肩宽、肌肉的成分与结构、动态视力等等,最后查明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种的遗传基因才能满足上述条件。

这种理想的遗传基因组合在资料情报中心终于凑齐了。

在符合“运动遗传基因保护法”的前提下,政府决定立即对其进行人工授精,然后由指定的女子来孕育、生产。

从那儿之后,我就在国家的设施中长大。至今,我摄取营养、排泄、生活周期等一切都在计算机的控制之下进行。

我是根据国家的体育政策而诞生的超级运动员,在短跑方面是完美无缺的。

我体能的高峰期与下次奥运会的举办时间正好相符。

当然,像前文所述的那样诞生长大的人并不仅我一人,本次奥运会就有许多这样的选手参加。如:身高3米的篮球运动员、体重300公斤的无差别级摔跤运动员,或者脚像鱼鳍那样巨大而扁平的游泳运动员等。他们都像我一样,是通过遗传基因计算而培育出的试管婴儿。在奥运村,常常会因与形态怪异的人相遇而大吃一惊。奥运会眼看就要变成超人大会了。

然而,在这种运动员当中,有一个人却格外引人注目。

他的打扮很怪异:全身裹着黑披巾,头上也蒙着头巾,只露出两只眼睛。

他经常与一个教练似的人在一起,从不到食堂与大家共同进餐,或是开开玩笑聊聊天什么的。我在走廊或院子里不时见到他,但令人不解的是:他总是扶住教练的肩膀,摇摇晃晃地走路。

据说他是东亚一个小国的短跑运动员,可奇怪的是,他从未到过训练场。我想:难道他得了连路也都不能走的重病吗?倘若如此,为什么不去医院,而悠闲地待在奥运村呢?

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问他:“您的腿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不是……”他的教练微笑着答道,“请您别太在意。他是试管婴儿,所以身体的形态有点变化。”

他自己什么也没说,只是用那黑色头巾下闪光的眼睛瞥了我一眼。

身体的形态?

确实,在试管婴儿当中,有由于遗传基因的组合不同而身体发生异常变化的人,并且能在比赛中大显身手。比如有的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能够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上了陆地却不能站着。

不过,他和我一样都是短跑运动员,可为什么是这副怪样子?仿佛连走路的功能都要失去的身体,能跑得快吗?而且,他还把全身都严严实实地遮掩起来……他究竟是什么种族的后代呢?

解开疑团的机会终于来了。

那是百米预选赛。我和他编在同一组,并且跑道紧挨着。他与往常一样,被教练搀扶着摇摇晃晃地来到起跑线。不知怎的,一开始就摆好了起跑姿势。

发令枪响了。

观众们顿时沸腾起来。我竭尽全力地奔跑,尚不知道沸腾的原因。可是不久,他的身影突然出现在我的斜前方。

多么惊人的速度!一眨眼,我就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咦?他正像动物似地手足并用地奔跑着!

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的大脑也仿佛麻木了。这时,我突然发现他的运动裤后面有什么东西露了出来。

是条尾巴!

(摘自《译林》2002年第1期,曾妍译)

【小题1】“我”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观众们“顿时沸腾”是因为(   )
A.“我”跑得特别快。B.选手们的竞争非常激烈。
C.“他”突然远远地超过了“我”。D.“他”竟然手足并用地奔跑着。
【小题3】本文题目是“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他“孤独”的原因是________
【小题4】本文能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

同类题3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复活》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5分)
A.两位姑姑打电报要聂赫留朵夫顺道去看她们,而他却不肯前往,卡秋莎冒着风雨深夜赶到火车站去见他。卡秋莎把脸贴到窗玻璃上敲打窗子,但聂赫留朵夫没有听到,关上了车窗。无望的卡秋莎想卧轨自杀,但肚里的孩子使她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此后,她的思想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她再也不相信善了。
B.第二次探访监狱时,聂赫留朵夫把诉状拿给玛丝洛娃签名,玛丝洛娃请求他帮助梅尼绍夫母子伸冤。聂赫留朵夫则再次表示要赎罪,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了她。玛丝洛娃宽恕了他,但不同意结婚。
C.聂赫留朵夫去彼得堡之前到他从姑姑们名下继承的庄园去,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
D.聂赫留朵夫把一张早年的合照送给马斯洛娃。她一开始很开心,但当同伴说已经认不出是她时,她想起尘封的往事,想起了当初在等待聂赫留朵夫的时候过的悲惨生活,她又生出了原先对聂赫留朵夫的怨恨与责备。
E.姐夫拉戈仁斯基是个既没有名望也没有财产,却极其工于心计的官场老手。聂赫留朵夫对他非常反感,但出于礼节,见面时他表现得十分友好。
【小题2】简答题。(5分)
“您到医院去过了,他们大概向您谈到过我了……”
“哦,那是您的事,”聂赫留朵夫皱紧眉头,冷冷地说。
这是玛丝洛娃上诉案被驳回,聂赫留朵夫离开彼得堡,回到莫斯科,见到玛丝洛娃时两人的对话。聂赫留朵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感表现?这其中的真相是什么?请简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破晓歌声
(美)雅典娜·阿塔娜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
今年的圣诞雪应当是红色的。战况日益激烈,德国人、英国人的鲜血在新年继续交融、浸染着佛兰德斯的土地。吉姆朝背后殷红的战场扫了一眼,回到营房。哨兵呼地站起来,微微一抬左手里的刺刀。
“是我!”吉姆叫道。
“吉姆?”哨兵放下步枪,“谢天谢地,你还活着。”他如释重负地说。
“你好,沃特。”吉姆招呼老朋友。沃特凝视着他,眼窝深陷的大眼睛在黑暗中看不清楚。想到这场可怕的战争随时随地可能夺走任何人的生命,他俩不禁打了个寒战。
“有一段时期我们压根儿没想过死亡这回事。”吉姆说。
“那是两年之前了,我们在教堂为圣诞音乐会做最后的排练。”沃特回忆道。
“你沙哑着嗓子参加合唱。”
“唱《平安夜》的时候,我砸场了。”沃特十分伤感地说,“当时尴尬得要命,因为《平安夜》一向是我最喜欢的圣诞歌曲。”
“喂,你不应该说喜欢它!”吉姆生气地低语,一下子将沃特从逝去的好时光中拽回来。
“为什么不该?”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那首歌?”
“当然知道,弗朗兹·格鲁布。”ks5u
“他是德国人。”
“那又怎么样?”
“沃特·史密斯下士,两年来,我们英国人一直在向德国阵地开火。怎么能够一边和德国人打仗一边依然喜欢他们呢?”
德国士兵雅各布只晓得冬天到了,时间融化成一片硝烟,如同白雪在千万双皮靴底下被踏成泥浆。弗兰德斯不是梦想家的乐土。所以,雅各布“不相信奇迹”。他报名参军,并非他多么想把英国人从地球上抹去,只是因为征兵已经开始,他别无选择。
琥珀色的朝阳即将升起,雅各布从新鲜的积雪上面踩过去。他年轻,头发乌黑,眼神精明沉稳,眉毛陷在额头一条深深的皱纹里。他曾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音乐家,现在却一脸老气横秋。战斗把他变硬了。
“早上好。”
雅各布弯下腰。“也祝你早上好,”他对招呼自己的士兵卡尔说,“尽管并没有什么好事儿。”
“你怎么知道呢?”卡尔反问。“或许今天是英国的投降日,我们不用再打仗了。”
雅各布嗤之以鼻,“你想要胜利?你找错地方了。”
“想想吧,”卡尔补充道,“你最后一次聆听和平之音是什么时候?自从1914年,我们就一直在跟英法军队交火。”
“那又如何?”雅各布问。
“嗯,你不认为一切总有结束的一天吗?有朝一日大家会厌倦战争,会渴望停下来听一听子弹以外的声音。”
“不!”枪炮的怒吼声中,吉姆看见沃特倒下了,他大叫一声,跃出战壕跑到好友身边。鲜血从沃特土黄色军装的前襟扩散开来。看在上帝的份儿上,眼下可是12月24号,平安夜——惊喜奇迹之夜啊。
“平安夜到了。”他嘶哑着嗓子说。
“不……不。”吉姆感觉自己的泪水流淌下来,“沃特,听我说,你必须活下去,你必须好起来。”然而沃特的目光逐渐散开,直视苍穹。
他说:“吉姆,我们应该合唱一首,《平安夜》……”
坚持住,你会没事的。”吉姆哽咽得说不下去了。他试图扶起老朋友的身子,他不允许沃特死掉,可是沃特直挺挺地躺着不动,伤口还在汩汩地流血,胸前染成一片红色。他的手紧紧抓着吉姆的衣袖不放。
“《平安夜》,吉姆。”他轻声说,“请开始吧。”
“《平安夜》。”吉姆呆呆地重复道。
沃特深吸一口气,微启嘴唇,他最喜爱的圣诞歌曲的第一句音符飘了出来。
他们周围,激战正酣。然而在那一刻,对于吉姆,全世界只剩下挚友美妙的歌声。吉姆的心在剧烈颤抖。随后他的歌声汇入沃特的歌声,帮助他把调子接下去。像多年来一样,他俩一块儿唱啊唱。
“雅各布!”一只手推推他的肩膀。雅各布跳将起来,步枪差点落地。“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责问道。
“听!”卡尔在枪林弹雨的呼啸声中大喊,“圣诞节!圣诞节!”
雅各布竖起耳朵,然后听到了阔别许久的声音。歌声越来越响亮。熟悉的旋律!
“《平安夜》。”卡尔高喊。“弗朗兹·格鲁布的歌。他们在唱!他们不完全讨厌德国人呵!”
雅各布听不见卡尔在讲什么。他侧耳倾听,全神贯注于音乐。随后他跟着哼起来,记起了歌词——突然他开始用母语演唱《平安夜》,他的声音甚至盖过了隆隆的战火。
在他四周,士兵们垂下手中的枪支,瞪大亮晶晶的眼睛。朋友和敌人都停止拼杀,静静站立,屏息谛听。他们听见两个男人在唱歌—— 一个用英语,一个用德语 ——歌唱希冀地球和平的同一首歌。
当歌声余韵袅袅升入星空,大地一片安宁。
【小题1】文章开头说“今年的圣诞雪应当是红色的”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小题3】小说借鉴了电影中的蒙太奇(画面组合)艺术,请结合文本概括有关画面内容。(4分)
【小题4】小说中有三处唱《平安夜》的描写,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5】结合文中英军士兵沃特与德军士兵雅各布这两个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理解。(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理智与情感

(英)简·奥斯汀

在见面的最初的惊奇之后,有一段短时间的沉默,然后玛丽安问爱德华是不是直接从伦敦来的。他回答说不是,他在德文郡已经待两周了。“两周!”玛丽安重复着,責怪嫂嫂范妮的弟弟,竟然能和埃利诺在同一个郡里待这么长时间却不早来看埃利诺。

“姝,他没来自然有他的道理,别怪他。”埃利诺问,“你最近去过哪里?”

“大约一个月以前我去过诺兰德。”爱德华看着她,眼中闪着晶莹的光。

“那么,诺兰德现在是什么样子了?”玛丽安嚷着问。“哎呀,”玛丽安叫道,“我以往看那里树叶飘落时,怀着多么激动的心情啊!我散步时,看着它们被风吹得纷纷飘落,树林和空气曾经激起了我的情感!”

玛丽安继续说:“爱德华,我们这巴顿山谷,好好看看它,你看见过可以和它们媲美的景色吗?左面,在这些树林、种植园中的是巴顿庄园,你可以看到这所房子的一端,而那边,在这样壮丽的小山下面,是我们的别墅。”

“这是个美丽的地方,”爱德华说,“但是在冬天,山脚下刚才来的时候有一条很脏的小路。”

“有这样一些景物在你眼前,你怎么能想到脏呢?走,回家,給你做好吃的。”玛丽安说。

爱德华回来以后,对周围的乡村景色又重新赞美了一番;他在去村子的路上看到了山谷的许多秀丽之处,村子本身的地势比别墅高得多,人们在这里可以对眼前的景色一览无余,这使爱德华尤感心旷神怡。爱德华 说:“玛丽安,我可不会描绘景色。如果我们谈到细节,你就会因我的无知和缺乏欣赏力而扫兴了。我会把本应被称作嵯峨的山岗叫作陡坡;把本应被说成是突兀起伏、崎岖不平的外观说成奇怪、荒凉的;而把岚云疏雾掩映的远处景物说成是看不见的东西。”

“恐怕一点也不假,”玛丽安说,“可是你为什么还自以为得意呢?”

“我猜想,”埃利诺说,“爱德华为了避免一种矫揉造作,在这儿落入了另一种偏向。因为他认为许多人虚伪 地做出赞美自然美景的样子,远远地超过了他们实际感到的程度。爱德华讨厌这样的伪装,于是对见到的景色 表现得漠不关心。他吹毛求疵,从而形成了一种他自己特有的做作。”

“我相信,”爱德华说,“埃利诺,但你必须允许我不对自己的真实感受言过其实。我喜欢美好的景色,但不是按绘画的原则去喜欢的。我不喜欢那种盘根错节、形象佝偻的小树,倒是赞赏峥嵘挺拔的参天大树。我不喜欢断壁残垣,不喜欢荨麻、蓟,或是石南属常青灌木的花,我对整齐的农舍比对一个瞭望塔感到的兴趣更大;而一群整洁、愉快的村民要比世上最潇洒的土匪更使我感到高兴。

玛丽安以惊愕的神色看了看爱德华,又以同情的目光看了看姐姐,但埃利诺只是淡然一笑。

玛丽安突然问爱德华,让她转放到桌子上的一本书里整齐有序地珍藏的一绺头发是不是范妮的,嫂子范妮的头发比这要黑一些。爱德华满脸通红,他瞟了一眼埃利诺,回答说:“是的,这是我姐的头发。你知道,我喜欢珍藏……”埃利诺遭遇了他的目光,看上去,她也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她心里爱着爱德华,这绺头发是自己的,她确信,爱德华一定是通过偷窃行为或运用什么计策得到的。埃利诺并没有那种幽默感,去把爱德华这种做法表现为对自己的冒犯。

爱德华在别墅逗留了几天,决定要走,他谈起要离开这里时没有一次不叹息,或去诺兰德,或去伦敦,他把她们的好意看得重于一切,而且他最大的快乐就是和她们在一起。尽管埃利诺感到失望、苦恼,而且有时是由于爱德华对她自己的不明朗态度很不高兴,然而她还是高姿态地打定主意,要以公正的谅解和宽宏大量的态度去尊重他的行动。

(吴力励译《理智与情感》十六---十九章,北京出版社,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采用对话描写,再结合叙述,介绍了几件相关联的事情,虽然短,但情节发展上也有波澜起伏。
B.对巴顿山谷景色的描绘,除表现别墅周围优美的环境外,还为爱德华看望姐姐范妮营造出了浪漫的自然环境。
C.针对爱德华对美好景色的看法,埃利诺认为爱德华讨厌伪装,避免矫揉造作,而爱德华认为自己有喜欢的美好景色。
D.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对比手法,多用修饰成分,使得小说语言不仅流畅自然,而且生动形象。
【小题2】小说中玛丽安的形象有哪些主要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埃利诺针对爱德华“一绺头发”“离开别墅”之事,她表现出怎样的“理智与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