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遇见
(俄罗斯)拉丽萨·普罗斯库林那
①地铁猛地停住了。
②她没来得及抓住扶手。如果不是被人扶住,她就摔倒了。她回过头,要感谢及时出手相助的人,但看到时,她心头一颤,感觉这张脸似曾相识。
③在拥挤的车厢里,他微笑着点头,她微笑着回应。她确定自己认错人了,再也不朝他那边看……到站后,她下了车,从容地四处张望一下,不再想刚才的事,心里盘算着明天要做什么,就回家了。
④每天都是如此。
⑤晚上,她在凉台的茶几上铺好桌布,把茶杯斟满,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听绿叶簌簌,听细雨潇潇,忘却了早已凉掉的茶。她自己也像杯中的茶一样失去了温度。
⑥今晚有些不同往常。她呷了一口茶,走进花园。暖湿的夜晚,久居花园的夜莺在动听地鸣唱,仿佛要把她从多年的噩梦中叫醒。
⑦她也曾经爱过,幸福过,后来他参军了,就如同所有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他写信,她回信。他经常来信,后来有一天,来信忽然中断了。她等待着,可是再也没有收到一封信,她鼓足勇气去了他家 。
⑧他妈妈如此解释:“他爱上别人了,很快就会有孩子……”
⑨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房间哭了很久,不理会家人的敲门声。
⑩很快,他的父母搬走了。她依然在盼他的来信,盼他来解释为何如此。她依然不能相信这种无情的背叛。重阅以往的信件,她始终无法释怀,为什么青梅竹马的恋人会移情别恋?
⑪她终究没有等到他的来信,但会永远记得他。在一年之内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她变得更加孤独。她刻苦学习,全身心投入事业。她觉得一切都还在前方,她肯定会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他,但是时光荏苒……
⑫清晨伴着屋顶的雨声到来。她想起今天是周六,无需出行。她走到台阶上,呼吸着花园里潮湿的新鲜空气,然后进屋做早餐。这个早晨,连花园里的鸟啼也有些不寻常,她忽然想歌唱,想变得更漂亮。久久被遗忘的喜悦感并没有变淡,反而使人不安。谜底很简单——她在想着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那个男人。她吃着早餐,一边怨恨着自己的过于木讷,不会与男人交往,一边合计着出去散散心。
⑬下雨了,轻风微拂着湿漉漉的树叶。今天她散步的时间比以往要长。她贪婪地呼吸着混合杂草清香的空气,思考着自己的生活。当然,许多事情都不如人意,但是应该承认,生活并没有抛弃她。她四处旅行,也并不缺乏异性的关注,但终究未能成家。后来就仅仅是活着,不再幻想,不再等待奇迹,不再期望幸福来敲门。
⑭散步归来,门前站着一对年轻男女。他们想在夏天租用她的别墅。她觉得男子的样子非常熟悉,像是来自她遥远的年轻时代——他现在就站在这里,看着她。简单的问候之后,她不失时机地问了他父亲的名字。听到答案之后,她跌坐在了门旁的长椅上——腿软了。
⑮她一反常态,生硬地答复他们:“不租。”但随即补充了一句:“谁让你们来的?”问题一出口,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又问到:“就你们俩吗?有孩子吗?”感受到了她的敌意,年轻男子有些局促,但还是礼貌地回答:“有个儿子,才一岁半。还有我父亲——他是个残疾人。”“残疾人。他怎么了?”年轻人有些激动地说:“阿富汗战争……在坎大哈负伤了,弹片留在身体里。医生不敢动手术。” “那你母亲在哪?”“去世很久了。”
⑯她不说话了,年轻男子还在讲述:父母在战场相识,母亲为了救父亲而踩中地雷,炸断了脚骨。风不停地撩弄纷乱的枝叶,年轻人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按照父亲的意愿,当年他们就结婚了,而母亲已经完全绝望。她不适合生育,却坚持生下我,不久就去世了。”“你父亲后来再婚了吗?”“没有。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而他经常住院。听说父亲有过未婚妻,父亲非常爱她。她以前住在这一带。”她艰难地忍住想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几乎哽咽着问道:“你爷爷奶奶还好吗?”年轻男子无奈地苦笑了一下:“如果他们还活着,我们也没有必要找个临时住所了。”
⑰她的心里对眼前这个孤苦伶仃的年轻男子陡然生出些许柔情。她故意不看他,严肃地说:“我可以把厢房租给你们,就在花园另一头,过去看看合不合适。”年轻男子显然没料到会有这样的转机,甚至因为终于找到住处而高兴得脸色微红:“谢谢您!不然我们还要继续奔波。我们这就把父亲和儿子叫过来。”
⑱这时她才发现,离大门十米远的地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她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了。她大声招呼他们:“喂,别站在那儿了。过来看看房子吧。”他们走过来了,老人一瘸一拐地领着小孩。
⑲小孩仰脸看着她,伸出手,奶声奶气地喊道:“奶奶,奶奶……”我还没当过母亲,就直接成了奶奶——她如此想着,抓住了孩子的手。她抬起头,透过满眼的泪水,看到了很久以前抛弃她的人。
⑳谁是她孤独的源泉?谁让她铭记一生,爱恋一生?!她看着他,认出了他就是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人。
【小题1】下列时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7-11段运用补叙的手法。补充交待“她”的感情经历,也制造了悬念,“他”感情变故的原因不明,使得女主人公始终生活在孤独痛苦之中。
B.“遇见”主要是“她”与“他”:周五在地铁上的“遇见”,周六租房过程中“遇见”;其次是“他”在国外战争中与好心的姑娘的“遇见”。
C.以“遇见”为标题,表达的是作者对“她”的赞美,也有对“他”能与救了自己却伤残的好心姑娘结婚的赞美,展现了所负起的责任与道义。
D.小说的情节可谓波澜起伏,悬念迭起。“她”在地铁上遇到似曾相识的“他”,回到家后陷入对往事的追忆,“像是来自她遥远的年轻时代的论门来租房……小说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牵动着读者的神经。
【小题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晚年“她"的生活就像杯中的凉茶一样,没有了温度,“她”对当年的爱情没有了渴望,没有了对后来的奇迹与幸福的期盼,剩下的就只有活着。
B.小说中出现了几处简洁的环境描写,这几处景物描写都是衬托“她"因生活的不幸而产生了忧郁的情绪。
C.小说中“她”吃早餐、散步时的心理描写,交代了“她"在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之后,变得不会与男人交往,所以在多年的生活中四处旅行,“她”始终没能成家。
D.小说中对“他”的出场只进寥寥几笔,但是通过侧面描写可见“他”、不是因为移情别恋而中断与“她”的感情,而还可见到“他”的善良。
E. 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周五和周六两个时间段集中展开,又在髙潮中首尾,短小精悍,“她”的形象刻画得鲜明,而“他”的形象模糊。
【小题3】请结合情疔简要分析作品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3 03:0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0分)
一位老者和他的歌
(西班牙)巴罗哈·内西
清晨,当公鸡雄赳赳地引颈长鸣,当云雀从播了种的大地上凌空飞去时,我,从他家出来,外衣搭在肩上,毫无目的地,沿着大路向前走去。
日日夜夜,顶着如火的骄阳,冒着凛冽的寒风,我漫无目的地继续走我的路。有些时候,一些主观臆想出来的危险使我心惊胆战,而另外一些时候,我却又能冷静地面对眼前现实存在的危险。
为了排遣寂寞,我边走边唱。随着映入眼帘的景致,我一会儿唱起欢快的歌,一会儿又唱起忧郁的歌,或者吹起口哨,或者轻声低吟。
有时候,走到一扇窗门前,我便故意洋洋自得地高声唱起来,或者故意喊起来,希望别人能听见我的声音。
“会有一些窗户打开,并且还将会露出一张张欢悦洋溢的笑脸。”我这样想着。
然而,没有。没有一扇窗户打开,没有一个人走出来。我天真地继续唱着歌。可是,这儿,那儿,都露出了一张张凶恶的面孔,一双双敌视的眼睛,瘦骨似柴的手中握着棍棒,他们戒备着。
“也许我冒犯了他们。”我想,“这些人并不想对我怎么样。”外衣搭在肩上,我继续毫无目的
地,也不知为什么,唱着歌,吹着口哨,哼着小曲,漫步向前走去……
许久以来,猫头鹰凄凉的叫声,狼的嗥叫声,还有这种孤独感,使我痛苦,使我不安。
因此,我想到都市去。但是当我正要进城门时,他们把我拦住了。他们同我讲条件,说是只要我把比生活本身更美丽的梦留在门口,他们就放我进去。
“不,不。”我低声咕哝道,“我情愿回到我原来的路上去。”外衣搭在肩上,我毫无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唱着歌,吹着口哨,哼着小曲,信步继续走我的路。田野里的聒噪声,溪水中的哗哗声,还有乌鸦那不祥的叫声,不禁使我瑟瑟发抖。
后来,他们终于无条件放我进去了。然而当我置身于城市中,我却感到气闷、窒息,我透不过气来。我重又回到原野上……
今天,一位同事对我说:
“你就在这儿休息吧。你为什么不生活在人们中间呢?在现实中,有风平浪静的沙渚,你可以找到一些地方,那里人与人之间不会是这般凶恶,这般充满威胁。”
“朋友,”我回答说,“我是一个行者,一个到处漂泊、从不在哪儿扎下根来的人。我是风中的一分子,海中的一滴水。”
如今,我就像一个攀登者,攀上顶峰后,往身后一看,才发现原来自己走了这许多冤枉路。可是,最终还是到达了目的地。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变化无穷,它一直在寻找人生永恒的答案。我已经在生活中找到了我的位置。
如今,孤独不再使我悲伤,田野里悲凉的瑟瑟声,乌鸦凄苦的叫声也不再使我心惊胆战。如今,我认识了树木,夜莺在它的枝头上唱歌;我认识了星星,夜色中,它神秘地眯着眼睛。我发
现了无情时光的温柔,我赞美静谧的黄昏。晚霞中,一缕轻烟升起在地平线上。
就这样,外衣搭在肩上,我继续唱着歌,吹着口哨,哼着小曲,沿着这条我从未选择过的路,向前走去。
如果命运之神想切断这条路,那就随它去好了。至于我,即使能够抗议,我也不会抗议……
(小题1)本文四处使用“毫(漫)无目的地”,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指出“我重又回到原野上”的原因。(4分)
(小题3)你认为“我”在生活中找到的“位置”是什么?(2分)
(小题4)针对画线部分的内容,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超过60字)(5分)
□□□□□□□□□□□□□□□□□□□□□□□□□□□□□□□□□□□□□□□□□□□□□□□□□□□□□□□□□□□□
(小题5)联系全文,探究文末“即使能够抗议,我也不会抗议”的涵义。(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生着气,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噎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⑥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

⑦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⑧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郑重地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⑨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小题1】文章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2】对文章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姑娘的外貌举止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大众生活的窘困,作者对此深感同情。
B.小姑娘外表流露出的贫穷与卑微,正像当时社会的萧条与人生的庸碌无聊。
C.在作者看来,是卑俗丑恶的现实社会造就了小姑娘外貌言行的俗气和蠢笨。
D.在作者看来,小姑娘肮脏俗气的外表体现的是她人格的卑俗和现实的丑恶。
【小题3】第⑤段中小姑娘_______的心情与“我”_______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小题4】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分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小姑娘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她生活的贫困和紧张的心情。
B.作者通过在火车上偶然遇到的一件小事,表现出了人性中存在的真、善、美的一面。
C.这篇小说在情感的表现上先抑后扬,情感是一条隐藏的线索,随着情节推进而变化。
D.在这篇小说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悲观消极情绪的否定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热切希望。
【小题5】标题中的“橘子”直到文章第⑦段中才出现,对橘子的描写也只有短短一句话。文章为什么还要用“橘子”来做标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小题1】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圣诞老公公的孩子
卡尔维诺
马可瓦多装扮成圣诞老公公在城里游走,骑在一辆装满了由五彩色纸包捆、彩带绑扎并缀有梁树及冬青树小枝的礼物的小货车上。这是公司给他的特殊任务,一天之内要送出五十个圣诞包裹。他突然想到应该回家让孩子看看自己的样子,他们会很惊喜的。可是孩子们正着迷于游戏之中,丝毫不理睬装成圣诞老公公的爸爸。只有小米开尔跟在爸爸的后面,想一起去送礼物。“爸爸,我们是去给穷小孩送礼物吗?我也准备了礼物要给他们。”
马可瓦多真想说:“你们才是穷小孩!”但是那个星期他是如此确信地认为自己是安乐乡的居民,那儿大家都在采购,尽情欢乐,彼此送礼,他觉得谈贫穷实在是很失礼的,只好这么说:“穷小孩已经不存在了。”
路上马可瓦多不断遇到其他红红白白的圣诞老人,马可瓦多跟他们一样,依名单上的地址跑完这家跑那家,走下座椅,在小货车的包裹中挑选,拿起一个,把它交给来开门的人,并抑扬顿挫地吟诵着:“Sbav公司祝您圣诞快乐及新年愉快。”然后收下小费。小费有时候挺可观的,说起来马可瓦多应该是很满意的,但是他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每一次,在按铃之前,身后跟着小米开尔,他预期着开门的人看到面前站着圣诞老公公本人时的惊奇和对节庆、好奇、感恩的盼望。但每一次,接待他的方式就只像平日见到送报的邮差那样。
按下一家豪华住宅的门铃,一位女管家来开门。“哦,又有一个包裹,谁送的?”
“Sbav公司祝您……”
“好吧,你们来这儿。”女管家领着圣诞老人走过一条满是挂毯和彩饰陶器的走道。小米开尔张大了眼睛,跟在爸爸后面。
女管家打开一扇玻璃门,进入一间天花板好高好高的大厅,大到里面摆进了一整棵杉树。那是一株闪着五彩玻璃球的圣诞树,枝梗吊着各式各样的甜点和礼物。天花板悬下水晶灯,杉树最高处缠有灿烂的垂饰。在一张大桌子上摆着水晶器皿、银器、蜜饯礼盒和一箱箱的酒。玩具散布在地毯上,多得简直像是玩具店,主要都是复杂的电子机器人和太空飞船。那张地毯一处腾空的角落里,有一个小孩,趴躺在地上,大概九岁左右,噘着嘴一副很无聊的样子,翻着一本图画书,好像周围一切都与他无关。
“强法兰克,快,强法兰克,”女管家说,“你看到没有,圣诞老公公带着另外一个礼物又回来了。”
“三百一十二,”小孩叹口气,眼睛并没离开过书,“放在那儿吧。”
“是送来的第三百一十二份礼物,”女管家说,“强法兰克很棒,会计算,一个也不漏,他最喜欢数数字了。”
“爸,那个小孩是穷小孩吗?”小米开尔问。
马可瓦多正专心整理礼物没有马上回答。但是过了一会儿,赶紧声明:“穷?你说谁?你知道他爸爸是谁吗?是圣诞节促销发展协会会长!”
“我觉得他像是个穷小孩。”
离开后,小米开尔没有了之前的无聊和沮丧,表现得非常兴奋和开心。马可瓦多看到了孩子的笑脸,觉得很安慰。“小米开尔,今天过得不错吧!”
“是的,我找到了穷小孩,送了他两个礼物,用锡箔纸包的。”
“穷小孩?谁?什么礼物?”
“就是那个大屋子里的孩子。我送给他一根弹弓,可以打破玻璃的那种。”
“还有呢?”马可瓦多的声音几乎在颤抖。
“一盒厨房用的火柴,他拿到火柴时高兴坏了。”
马可瓦多手插在头发里,“我完了!”
第二天到公司上班时,觉得风云密布。好像还没有人向他提及什么,已经要谢天谢地了,直到眼见三个人朝着他走过来,他们是公共关系部、广告部和商务部的主管。
“快!”他们说,“重新装车,马上!”
“终于!”马可瓦多自言自语,并且预料自己已经被开除了。
“快点!得换包裹!”三位部门主管说,“圣诞节促销发展协会开始宣传推出破坏性礼物。”
“是会长意外的发现。”
“好像他的小孩收到了一些很新潮的礼品,我猜是日本货,他第一次看到小孩这么兴致勃勃。”
“最重要的是,破坏性礼物能够损毁任何一种物品,正好可以加快消费速度重予市场繁荣。而且只要很短的时间又在小孩能理解的范围内……会长眼见开拓了一个新的前景,高兴得不得了……”
“这个小孩,”马可瓦多用一丝声音问,“真的弄坏了很多东西?”
“就算要大略估计也很难,因为整栋房子都烧掉了。”
(小说内容有删改)
【注】: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善于利用讽刺和离奇古怪的幽默处理严肃的主题。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百一十二”小说强调这个数字主要是为了突出九岁的强法兰克聪明以及家境富裕,与小米开尔贫寒家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小说结局并没有如读者所料,让马可瓦多受到惩罚,而是给公司带来无限商机,这样的安排让情节曲折,增强了小说主题深刻性。
C.马可瓦多回家想给孩子们惊喜,可是孩子们只顾着自己的游戏,并不理睬马可瓦多,是因为对圣诞老人不感兴趣。
D.小说把事件背景放在圣诞节,意蕴深远,以“破坏”来使市场繁荣,这样的结局极具讽刺意味,突显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从小米开尔说“我觉得他像是个穷小孩”及后文送“穷小孩”礼物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小米开尔有哪些特点?
【小题3】小说以《圣诞老公公的孩子》为题具有怎样的寓意,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