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微”视角下的“大”能量
彭 榕
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由此可见,网络谣言是基于网民通过网络对某一事件表达立场、观点,并传递事件本身的信息(非全面也非客观),网络谣言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与事实真相相悖,只是未经证实的一种舆论形态。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也不排除个别人通过微博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言论,以制造舆论焦点的目的。
绝大部分微博博主都来自社会底层,与传播新闻媒体、主流门户网站的从业人员不同,他们很少带有预设立场和功利性,但也缺少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微博博主发布信息更多是率性而为,其优势与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绝大多数微博博主身上的“民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且往往以弱者面孔出现。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屌丝”声讨“×二代”、官员腐败等能得到诸多网民的回应与关注,但往往很少有人去确认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基于信任人际群体的传播特征。微博传播信息基本遵循博主发布信息,粉丝接收信息,并进行下一轮次传播这一规律,微博传播信息一般情况下是基于信任的人际群体。而信息在信任的人际群体里传播时一般会呈现出传播者不过多考虑信息的真伪而直接进行下一轮次传播的现象。这种基于信任群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插上了翅膀。
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就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的扩散,大量的网民和普通民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触到谣言信息。此时,有的民众会出于不同目的或相信或半信半疑,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民众的实际行动又反过来印证着谣言,从而引发谣言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例如,在“抢盐风波”中,网络传播盐要涨价或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大批民众便涌到街头抢购,抢购行为也似乎印证了谣言的内容,从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抢购风潮。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公众将传闻付诸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由于微博发布信息多属于个体行为,受信息发布者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影响,多加入了发布者个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此外,在微博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不可否认有个别博主不经过求证,就将道听途说的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去,甚至个别怀有不良用心的博主歪曲客观事实来发布微博信息。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微博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影响力大的博主发布的信息更容易扩散并引发二次传播。当这些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对公众有足够的吸引力时,网络谣言将不可避免地产生。
(节选自《人民论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必须经过论证,符合事实。微博则明显不同,发布的信息无须经过论证,也有人借微博传播虚假信息与言论。
B.网络谣言主要通过微博这个媒介传播没有事实根据、未经证实的信息,且这些信息反映的是广大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
C.微博发布信息的轨迹:首先博主发布信息,其次粉丝接收信息,基于信任,稍加过滤筛选,他们就进行了下一轮次传播。
D.微博传播的模式为一对多,网络谣言主要产生于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博主发布的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并引发了再次传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着谣言传播的原因及危害,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B.第四段中,作者列举“抢盐风波”一事,是为了论证谣言有二次传播的“爆发力”。
C.文章第二、三段从客观事实出发,从两个层面阐述了谣言得以快速传播的深层次原因。
D.文章最后指出微博发布受发布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发布内容的真伪,当发布的信息不能反映客观事实时,网络谣言必定发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表达的立场与观点,传递未经证实的信息即为网络谣言,其实这些谣言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与事实真相相悖。
B.绝大部分微博博主之所以发布信息率性,是因为他们来自于社会底层,很少带有预设立场与功利性,缺少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
C.网民传播谣言信息,一些民众出于不同目的相信和半信半疑,民众采取行动来印证着谣言,谣言在更大范围传播,从而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D.微博发布信息大多数属于个体行为,一般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主要与信息发布者的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相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9 05:20: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批评的平常心

李美皆

当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定性的技术分析,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的时候,其实文学创作和批评已经被消解了。所以,面对技术当道的评论话语,我不能不发问:当我们在谈论文学的时候,我们在关注什么?

文学首先是感性的、通往心灵的东西,一部作品出现了,它或多或少打到了你内心的某个点,你对它有感觉,你对它有话说,才能形成批评。没有这一基本前提,批评家的技术再精湛,都是不适用因而无效的。文学批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首先具备读者的审美水准,再来着眼复杂深奥的批评。如果没有前者却强行切入后者,那就好比不会走还想跑。真不能想当然地断定批评家都具备了一个合格读者的水准,有的或许懂文学,但转头去写评论又是另一回事,好像一个死魂灵附体,所操持的话语体系令其离文学骤然远去。这样的批评和批评家是没有灵魂且毫无魅力的,甚至蹩脚或自欺欺人,很难与作品和作家形成声气相通或彼此激发的良性互动。文学创作是灵动的,文学批评也不该是一张死硬的驴皮。评论家自身懂得人心和人性、具备文学的审美和评判能力,是真正好的批评产生的前提。

我不认为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有那么重要的作用。这两个行当,其实经常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批评远远当不了创作的家。有时甚至是鸡同鸭讲,那就不如不讲。有哪个作家是看着批评的风向标去写作的呢?那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作家。中国文学的高峰,都不是由于批评的先遣而出现的。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甚至还不明确小说是个什么东西。由于审美趣味和能力的差异,批评家对于作家作品误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当下批评主要的误判不是批判错了,而是表扬错了。有人担心批评家批判错了挫伤了作家积极性的严重后果,但我认为更需要担心的是表扬错了的严重后果。即便真是批判错了,也大可不必恐慌,想想看,既然再怎么拔高的赞美都不会使作家愤怒,就说明他们抗赞美的能力是很强的,心态是不错的,内心是坚强的,那么,略微有点假以辞色的批判,也不会使他们瞬间脆弱下来以至于一蹶不振吧?拿出五分之一抗赞美的能力来抗批判,绰绰有余了。既然错误的赞美不会使作家愤怒,错误的批判理应不至于使他们不快。

文学批评与创作一样,也在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考验,不必担心,是金子终究会留下来的。关于如何批评以及如何引导批评,太多急于找出真理的探讨反而可能导致迷失“本心”,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不必焦虑。

(选自2017年5月10日《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好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列举曹雪芹写《红楼梦》这个例子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苦寒日子里的火盆
李文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季农村我家冰冷的土屋里,一个摆放在炕中间的火盆,徐徐地散发着微弱的热量,温暖着家人。
灰头土脸的火盆,经年磨损已辨不清它的色泽,灰不溜秋不修边幅有些邋遢,是我和母亲挖来房前土坑的黄土,掺拌碎麻绳头仿造泥盆打制而成,盆壁粗糙凹凸不平。但它厚实,耐用,稳重,有如沉静在时光里的老者,静穆地抵御四面八方入侵而来的寒冷。它散发着秋阳晒干的柴草和牛马粪燃烧后的味道,偶尔窜出一丝瘦弱的青烟,嘘寒问暖呵护着家人。
年迈的祖母整日厮守着火盆,有如它的保护神。祖母著一袭黑色长袍,黑色网兜罩住稀疏的花发,瘦弱的脸上布满了沧桑的皱纹和老年斑,半眯着凹涩的双眼,青筋裸露枯枝般的双手总是轻轻放在火盆上吸收热量,双膝上下叠加端坐在褥子上,一如默默念经打坐修行的僧尼。祖母喜爱抽烟,一杆尺余长的烟袋伸进火盆,深深一吸,火星闪烁,烟雾缭绕中的祖母如同仙人般养精纳神。左邻右舍难耐寂寞的老姐妹爱串门凑热闹,三三两两围拢着火盆,陪同祖母长枪短炮吞云吐雾,有一搭无一搭地东拉西扯,一坐就是小半天,真应了“老太太,小媳妇儿,一个一个有福人儿,不做饭,不淘米儿,坐在炕上烤火盆儿”的民谣,寒冷寂寞的时光随着袅娜升腾的烟雾悄悄溜走。
数九寒冬的夜晚,闲暇的女孩子也爱扎堆凑热闹,二姐的闺蜜们常挤在我们家。几位穿着花棉袄梳着大辫子透着青春气息的女孩围坐在火盆旁学织毛衣。胖乎乎的二丫是初学,二姐先是平针起好头,再手把手教,食指怎样上线,怎样旋转回针,不厌其烦;黑黝黝的领弟是一知半解,二姐悉心点拨,恰到好处;闪着水灵灵大眼睛的小芹拿着半成品,是来学花样技巧的,两人比比画画,各抒己见。她们唧唧嘠嘠地说着话,说毛线,说款式,说图案,说织法,也说女孩子的悄悄话,说到高兴处,哈哈大笑不止。不小心,织针掉到火盆里,线头被点燃,女孩子惊叫拍打着。一张张甜美秀娟的脸散发出胭脂之气,女孩子的心事梦想和憧憬蕴藏在簇拥的火盆里。
火盆里也有孩子的乐趣。我和四姐五妹在火盆旁写作业,看画本,玩嘠拉哈,翻绳,下五道。有时火盆里埋几个土豆,在抓心挠肝的急切等待中,外焦里嫩散发着芳香的土豆,让枯寂的冬夜充满甜蜜温馨。抓一把玉米、黄豆,散落到火盆里,噗噗噗,一粒粒黄豆变色裂纹;嘭嘭嘭,一颗颗玉来笑成了爆米花,掺杂着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惊醒了寂寞的长冬,成为苦寒日子里最简单的幸福。
火盆也成为家中议事的中心,家庭中有许多重要事情,都是围坐在火盆旁酝酿成熟的。姐姐们长大了,有媒婆来提亲,父母与客人围坐在火炉旁,喝着茶吸着烟谈论着,媒婆眉飞色舞先是夸赞一番姐姐聪明能干,再口若悬河表扬小伙子吃苦耐劳。父亲时不时拿起小铲子弄一弄火盆,烟灭了,撮点火点燃,几经反复,姐姐的终身大事就敲定了。年关将近,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购买年货的琐事,火盆映照着家人的脸庞,在寒冷中散发着其乐融融的温情。
一盆余火,散发着热量,凝聚着人心,温润着一个家庭。在那些苦寒的岁月里,在破旧的老屋里,燃烧着祖孙三代的希望、梦想和未来……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02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是极力描绘火盆的灰头土脸,粗糙邋遢,随后转折,就是这样的火盆以它的温暖呵护着家人。
B.第三段中的民谣,说明了当时农村妇女把围在炕上烤火视为一种感觉很爽的生活享受,由“我”家延伸开来,对内容做了很好的拓展。
C.作者虽然描绘的是淳朴的农村生活,却很少使用带有地方色彩的话语,用的是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性语言,引发了读者诸多遐想。
D.作者对年迈的祖母进行了详细的刻画,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意在凸显祖母往日生活的艰辛和如今生活的惬意。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苦寒日子里的火盆”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实体店试穿很满意的衣服,总要看看网上有无折扣才肯下手;在网上翻来覆去仔细选购商品,却担心自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买家秀”……消费者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正在模糊零售的物理边界。正因如此,不少人判断,电商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就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零售”。

刚刚过去的2017年被称为“新零售元年”,业界竞相试水新的零售方式。无论是阿里巴巴“盒马鲜生”推崇的“新零售”理念,还是京东“7 FRESH”提出的“无界零售”概念,抑或是永辉超市的“超级物种”、苏宁易购的“苏鲜生”……大牌超市上线触网,电商巨头落地实体,其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在于,都试图通过实现“虚与实之间的结合”,探索新零售的一种可能。

一种看法认为,新零售是电商自我改革的出路。尽管每年“双11”的数字神话还在延续,但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互联网即将进入精耕细作的下半场,单纯依靠网络渗透率“躺着也能赚钱”的市场红利在不断消退。于是,线上资源见顶,就挖掘线下的富矿;标准品的份额增长放缓,就拓展生鲜等非标准品。不仅如此,消费的升级换代也为零售业的转型发展带来契机。物质资源的丰富使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供给,技术手段的变革让移动支付、信用体系得到广泛应用,数据的采集分析能够有效预测消费走势。一旦条件成熟,就能为消费需求创造多样的消费场景,将线下的物流、服务等优势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从而追求消费丰富性、便捷度和舒适感的极致体验。

在更长的时间线上,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早期集市,到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场;从品类齐全的仓储超市,到一站式解决各种需求的购物中心;从足不出户就能逛遍全球的电商,再到如今陆续登场亮相的新零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零售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消费者需求的进化史。需求层出不穷,新零售的方式也不会“从一个模子刻出来”。放眼更多的零售业态,不管是山姆会员、好市多的会员制零售,还是亚马逊、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都是尝试从价格消费向价值消费转型的不错案例。以此观之,下一个零售的主流业态还在探索和孕育当中。

从更高的视野来看,零售业的变局,又何尝不是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融合对接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进程,意味着一个由“0”和“1”构成的虚拟世界,正在打破传统的物理维度,将数据化、原子化的思维渗透进现实,产生几何级的量变甚至革命性的质变。两个世界碰撞出的火星,足以点燃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冀。

只不过,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交会而成的区域,可以天马行空,却不能信马由缰。就如同零售业再如何发展,也要围绕消费者的需求,离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同样也在不断塑造出新的公共准则和发展框架。

(摘编自盛玉雷《新零售打开“无边界”的想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零售”是发生在电商身上的一次自我改革,其特点是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
B. 大牌超市与电商巨头纷纷尝试新零售方式,使得2017年成为“新零售元年”。
C. 新零售通过线下线上融合,追求消费丰富性、便捷度和舒适感的极致体验。
D. 新零售受消费的升级换代、物质资源的丰富、技术手段的变革等多种因素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业界竞相试水的零售方式,突出了“新零售”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特点。
B. 文章从革新的角度出发,肯定了“新零售”对于电商发展的积极意义。
C. 文章从时间的维度审视零售形式,从而指出“新零售”的存在也不会长久。
D. 对于“新零售”的意义,文章先分析现实,后回顾历史,最后归结到社会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费的新需求可以推动零售方式的更新,而新的零售方式也会带来消费新体验。
B.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促进零售业的发展,零售业无论如何发展都要围绕消费者的需求。
C. 相较于以往的零售方式,“新零售”更注重从商品价值方面来吸引顾客。
D. “新零售”引发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冀,同时也塑造新的公共准则和发展框架。

同类题4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③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里,寻寻觅觅的。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的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连忙把它撇到窗外。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不长,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致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注定要化作尘埃了。我和它,两败俱伤。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我错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的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并没有用镊子,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拔了针,进了洗手间,站在水龙头下,用冷水冲击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一会儿又涂抗炎药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⑧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⑨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的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⑩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的从未有过的柔情。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小题1】第⑦段两处画线句都用比喻手法描摹疼痛,但所选喻体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2】第⑧段虚实相生,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3】本文旨在表现“我对黑暗的柔情”,却花了很多笔墨写自己被蜜蜂蛰痛,请赏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现的对黑暗的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于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道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当前,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中,中国致力于公平互惠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达成,致力于地区合作的共赢。有赖于这种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凝聚共识,并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
(选自邹广文、刘文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以往的全球观更适宜当下国际形势,它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很好地解决了当下时代问题。
B.种族中心主义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这种霸权做法会给世界带来纷争与冲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反对的。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于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提供的肥沃土壤,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充分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价值精神。
D.用硬性手段推广“普遍性”价值的强势文化,其文化内核中是缺少自律性与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的,必然会导致霸权主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部分三段的内容实质上阐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它”和“怎么做”的问题。
B.第三段列举中国哲学中的中道智慧,目的在于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形成需要文化渊源和历史经验。
C.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并在最后一段依托“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的发展状况论述了它的可行性。
D.文章一方面说人类命运共同体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一方面又说它是依托中国文化的表达,不甚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被广泛地接受认可,受此影响,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
B.面对逐渐显现的人类全球性、整体性困境,弱肉强食的观念往往只能导致对抗、挑动战争,这不符合“天下一家”的世界观。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也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
D.地区内部的合作共赢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备要素,但若忽视了人类整体性,这种小范围的合作反而会伤害整个命运共同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