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远古神话中,被民族尊为祖先的创世英雄大都为龙种或具有龙性。我们的祖先总是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得到龙的指引、帮助或保护。龙因其具有神奇的力量和仁厚的品德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从而也必然成为民族的标识。考古发现,从大约八千年前到如今,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以摆塑、雕刻、绘画等多种形式大量留存于墓葬、器皿或建筑之上。
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
一是从原型动物向虚拟神物的飞跃。世界上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一般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实物,虽然这些实物在绘画、雕刻中也有某种夸张,但终究没有脱离动植物的原型。而龙是以动物的面貌出现的虚拟神物,并不存在于自然中,而只存在干人们的想象中。它是取多种动物的肢体、器官,通过“模糊集合”的方式创造出来的。龙的形象创造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专家把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某种动物原型如蛇、鳄为主体,通过置换其他动物肢体、器官组合而成。这个阶段龙的形象较多地保留了某种动物的原型,和我们今天看到的龙尚有很大差别,所以专家称之为“原龙纹”。第二个阶段,龙的形象组合日益复杂化,逐步摆脱了动物原型的束缚,从而由“原龙纹”转化为“龙纹”。专家认为这种转化发生在商代,它的突出标志是龙开始有了角。有了角之后,龙就彻底摆脱动物原型而成为一种与自然中任何动物都不同的神兽。此后,人们用相同的手法,把各种动物的肢体和器官加到龙身上。到了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身。
二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的飞跃。图腾崇拜伴随氏族社会的兴起而产生,也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而衰落,进入阶级社会逐渐为宗教崇拜所代替。仅能留存下某些痕迹。龙图腾的产生据神话传说可推到伏羲,据考古至少也在黄帝时代。我们可以认为龙最早起源于某个氏族,也可以认为龙一出现就是作为多种单一氏族图腾的替代物而为整个部落联盟共同信仰。但是至少在黄帝族创造的“仰韵文化”时期,龙的崇拜已经普遍地存在着,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无争议的祖先。黄帝以后,经尧、舜,到夏朝的建立,统一的中华民族最终形成,龙作为民族图磨的地位也得到最终确立。
三是从图腾崇拜向宗教信仰的飞跃。龙作为一种古老的图腾之所以被带进阶级社会并伴随历史发展流传至今,这并不是图腾崇拜向宗教崇拜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例外,相反,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由于古代社会中人们生存有赖于农业生产,农神成了历史上最早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统一宗教神灵。
中国龙同国外图腾一样,在氏族图腾崇拜中就是主水的神物,所谓“龙马驮图出于河”。到了阶级社会,龙更是被描绘成主山川河流、能兴云降雨的水神,而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位的决定因素。从那时起直到今天,龙王庙都是人们祭祀求雨的地方。由于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个古老的图腾才在其他氏族图腾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被我们民族的祖先携带着迈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们相伴走到了今天。
(节选自阎世斌《从龙文化看民族精神》,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总是能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指引、帮助或保护我们的祖先
B.相对于其他民族图腾为自然界中实有的的动物而言,龙是虚拟的,存在于人的主观想象中。
C.我们现在看到的龙的形象,实际上是人们融合了多种动物的肢体或器官模糊组合而成的。
D.龙图腾产生于黄帝时期或者更早时期,但它作为民族图腾是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形成之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碗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并且历史悠久。
B.作者采用比较论证的万法,说明了龙图腾与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存在着显著差异
C.文章将龙的形象创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并强调从第二阶段开始龙由实体走向虚拟。
D.在论述龙图腾自身的发展时,作者将其概括为“三个飞跃”,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乘龙升天““神龙助禹治水”等传说,都印证了我们的祖先与龙有着紧密的联系。
B.古代人们依赖于农业,龙就被赋予水神的内涵,说明图腾崇拜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关系密切。
C.其他氏族图腾不具备龙的内通,难以被人们所顶礼膜拜,最终只能走向衰落,甚至消亡。
D.龙图腾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智慧:形式完美,内涵丰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8 01:5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②那是乡下的冬天,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大多时村里会包场,三五块钱,会让他们唱到很晚。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人难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散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換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演了两场,用了极业余的嗓音。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的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结冰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⑦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 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惟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他们肯定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了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幻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果然,我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刚刚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突然我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童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音,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⑪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瘵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同时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音,来自我那声顽劣的喝彩及我这个惟一的观众。
⑫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⑬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阳光。
⑭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小题1】第③段和第⑫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
【小题2】请赏析第⑤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3】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
【小题4】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黄帝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可以认为,《黄帝内经》是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黄帝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它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黄帝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心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黄帝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1、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2、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3、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黄帝内经》的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令人惊奇的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表现在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于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小题1】下列对“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
B. 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C. 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
D. 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背景下来考察。
【小题2】下列对“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黄帝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B. 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
C. 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
D. 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不同,按照自身的反应呈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小题3】下列表述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黄帝内经》确立“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现象也是自然现象,和谐是健康的根本。
B. 《黄帝内经》自觉地吸收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并与医疗经验有机结合,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C. 《黄帝内经》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D. 《黄帝内经》认为各事物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健康和疾病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更有激进者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写作。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百年中国新诗的合法性,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心路历程,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中国新诗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变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性的诗人和里程碑式的诗篇。在“五四”时期,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李金发、冰心、冯至等,都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家。抗战时期,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还有田间、李季等一大批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中华民族危亡时用血肉筑起长城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以及郭小川、邵燕祥、闻捷、公刘等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一个站起来的新中国所激起的浪漫情怀。直到改革开放,重新歌唱的牛汉、绿原等老诗人,以及舒婷、顾城等青年诗人的作品,呈现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中国重新焕发青春的气象……百年新诗历史中,对于与时代与民族紧密联系的诗人,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单子,写一部厚厚的专著。坚守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中国新诗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使命,中国诗歌一定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无愧时代的伟大诗篇。

努力开拓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是中国诗人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做的最重要工作。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诗坛空前繁荣纷杂,而创作主潮深化了中国诗歌的题材。自20世纪末以来,对外开放让中国年轻一代有机会接受现代文学思潮,中国孕育了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呈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向下面对脚下土地的写实主义,经过近四十年多次流变而成为诗坛主要的新写实主义诗潮。这些作品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的元素和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表现大众生活,为普通百姓呐喊,同时强调自我独特的创作风格,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及物写作与表现自我之结合,成为诗坛的新主潮。而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在诗坛也没有缺席。他们用文言创作的格律诗词表现社会生活,他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努力锤炼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是每个中国诗人的天职与担当。诗歌是一门与语言有关的艺术。悠久的诗歌发展史,也是诗歌语言越来越典雅精美并且富于活力的过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现代出现的新诗等中国诗歌的语言运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绝伦,成为我们民族气质的体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空话套话的侵蚀,不仅考验每个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摘编自叶延滨《回应时代的呼唤是诗人的天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创作上应以回应时代的呼唤为己任。
B.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写作趋于大众化、快餐化,导致当今诗坛变得边界模糊、毫无底线。
C.坚持与时代同行的初心,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足以证明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
D.新写实主义诗潮的作品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特征非常突出,但学西方也令其丢失民族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当今诗坛现状分析,强调了诗人回应时代呼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诗人应如何回应时代呼唤创作出优秀诗篇。
C.文章在论证第三个分论点时,不仅强调了其重要性,还指明了如何实现的路径。
D.文章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重点以新诗百年历程尤其是近四十年发展状况立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对诗歌创作进行无底线尝试的人不是真正热爱诗歌的诗人,写不出里程碑式的诗篇。
B.诗人要成为某一时代有代表性人物,就必须坚守诗歌精神,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
C.新写实主义诗潮在面对本土、表现大众生活和心声等多方面开拓了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
D.诗歌创作要锤炼语言,只有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才能真正到达更高层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变味的鱼汤

季明

一大早,八里湾的老莫,就拎着个蛇皮袋子,来到县政府大门前,刚要进去,从门卫室里跑出个保安,拦住他,瞪着眼睛问:干啥?

这人的保安服与警察制服很相似,老莫闹不清他的身份,赶紧赔着小心说,找人。

找谁?那保安严肃地问。

老莫是来找县长的,但他张了张嘴,咽了口唾沫,没说出来,毕竟手里拎着东西,怕影响不好。

保安上上下下打量着老莫,见他拎的那个蛇皮袋子,正往外渗水,滴滴答答落在地上。他非常不高兴,抓住老莫的胳膊,把他扯到大门外,大声说,莫捣乱,出去!

老莫没办法,只得退出去,蹲在树荫下,盯着县政府大门。那保安来回踱着步,眼睛仍不时警惕地往老莫这边瞟一下。

几个月前,老莫突然犯病,晕倒在路上,被路过的县长救上车,紧急送往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老莫幸运地活了过来。照八里湾的规矩,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何况县长是救命恩人呢!正巧老莫承包了一个水库,他打了几网,挑出几条肥美的鳜鱼,决定送给县长尝尝鲜,表示感谢。

老莫觉得,给县长送几条鱼,应该不算违反纪律。

在树荫下蹲了很久,老莫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又站起来,硬着头皮,决定再去碰碰运气。老远,他就掏出烟,抽出一支,递过去。保安一伸手,挡了回去,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问,又干啥?

找人。

找谁?

老莫想了想,说,找县长。

保安立马紧张起来,问,找县长干啥?

老莫嗫嚅着,不知如何回答。保安斜起眼睛,看着老莫,忽地笑了,说,哦……我知道了,你是来上访的吧?

上访?老莫愣了一下,俺不上访。

那找县长干啥?串门啊?知道这是哪儿吗?县政府!县长那么忙,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吗?保安声色俱厉地说。

一听这话,老莫的倔脾气上来了,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俺是人民,咋不能见县长?说完,就要往里闯。那人急了,一招手,立马又冲出两三名保安,架起老莫,往外推搡。

结果,老莫还是蹲回了树荫下,抽烟,生闷气。

如此反复几次,从大门里走出个中年男人,径直来到老莫身边,蹲下,和蔼地问,老乡,哪里人呀?

老莫翻了翻眼皮,报上自家住址。

男人说,上访的吧?我是信访办主任,有啥委屈可以跟我讲。

老莫说,没委屈,不上访,就是来找县长。

找县长干啥呢?

老莫一肚子气,说,没事找县长拉拉家常,咋的?

男人笑了,说,你看,全县几十万人,没事都来找县长拉家常,还不把他给累死啊?

老莫哼了一声,扭过头,再也不吭声。男人讨个没趣,站起来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

老莫抬头,焦急地看了看太阳,快晌午了,清晨出门时,鳜鱼都还活蹦乱跳地扑腾,现在早没了动静,估计是死了,天气很热,再耽搁下去,恐怕就要臭了。

心急火燎的老莫,倏地扔掉烟头,拎起蛇皮袋,再次向县政府的大门走去。刚走几步,一辆小车飞驰而来,在他身后“嘎吱”一声停住,下来几个人,都是老莫的乡领导、村干部。

他们扯起老莫的胳膊,就往车上拉,说,老莫,有啥事回去好商量,在这里闹啥闹?冲击县政府,影响多不好!老莫竭力挣扎着,俺不是来上访的!

正在他们拉扯得不可开交之时,从县政府大楼里走出来一个人。老莫一看,是县长,他奋力挣脱出来,大声喊,县长,俺是老莫啊!

老莫?县长一时有些迷糊,记不起老莫是谁了。

老莫说,八里湾的老莫啊,那天,你在路上救过俺的命。县长一拍脑袋,想起来了,赶紧迎上前来,握住老莫的手,说,老莫,你来找我,有事吗?

老莫看了看其他人,犹豫片刻,但还是打开了那个蛇皮袋,说,俺今天就是想表示一下谢意,可这大门,太难进啦!

袋口刚一打开,一股难闻的气味就蹿出来,鱼,已经变味了。老莫怔了怔,委屈地说,这鱼……离开水太久了!

县长看了看身边的主任、保安和乡村干部,皱了皱眉,然后,再次紧紧握住老莫的手,说,老莫,谢谢你,这鱼,我收下了。

县长弯腰,拎起蛇皮口袋,递给信访办主任,说,请食堂的师傅加工一下,中午,我请你们喝鱼汤。

虽然食堂师傅努力了,但毕竟鱼已经变味,不新鲜了。鱼汤端上桌,县长率先盛了一碗,喝了几口,才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鳜鱼啊,对水质要求特别高,纯净无污染,才能存活,所以味道异常鲜美。

县长话锋一转,盯着大家,严肃地说,这鱼,本来挺新鲜,可是,它咋就变味儿了呢?

主任、保安也人手一碗变味的鱼汤,面红耳赤,埋下头去……

(选自2017年第7期《小说月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莫一开始觉得自己手里拎着鱼怕对县长影响不好,后来又觉得就送几条鱼应该不算违反纪律,说明老莫对自己给县长送不送鱼其实也很纠结。
B.县长先喝了几口鱼汤才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因为词中的美味与眼前的“变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文的不满张本。
C.“老莫抬头,焦急地看了看太阳,快晌午了”这个细节描写既暗示鳜鱼离开水的时间长,也为下文老莫决定“再次向县政府的大门走去”做铺垫。
D.文章中间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老莫去县政府找县长的原因,暗含了作者对县长把百姓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的做法的肯定与赞扬。
【小题2】请结合保安拒绝老莫进入县政府的具体行为,简要分析保安的心态。
【小题3】小说结尾县长说“这鱼,本来挺新鲜,可是,它咋就变味儿了呢”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一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⑥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⑦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⑧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⑨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作者到清华园荷塘,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意在表达作者深深的遗憾之情,为后文的“不能释怀”作铺垫。
B.第③段第一句中,作者虽然没看到荷花,但分明感到有荷花,是因为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已经牢牢根植于作者的心中。
C.第⑤段采用了排比等手法,表现了朱自清先生不畏权贵、坚守节操、洁身自好、自守自律等优秀的文人秉性。
D.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触景生情,景色依旧,作者却感慨万千,现代人的道德操守、现代人的民族气节等让人深思。
【小题2】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小题3】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