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个人属性中,学习成绩、城市户口、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年级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数据显示,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于高中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出现“凹陷”状况。以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青少年;在网上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青少年。
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双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材料二:
未成年人在家上网的比例最高,且从81.1%增加到94.6%,网吧上网比例从37.6%下降到17.7%。这与青少年整体上网地点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同。从网络接入方式看,手机上网使用率从63.0%上升至81.2%,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从75.0%下降到70.2%,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比于传统的PC(台式机)工具更加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未成年人更加青睐高度自由化的手机终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PC时代或许将没落。在使用行为上,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有大幅提高,已经从70%左右提高到了85%左右,网络游戏和论坛使用率出现了同步下滑趋势,但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仍然处于69.2%。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合理的,只要进行健康的引导,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网络购物使用率从16.1%增加到了43.9%,超过4成的未成年人有网购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购买行为,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网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需要家长、电商、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以保护未成年人网购权益和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
(摘编自《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
材料三:
“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 单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信息获取
搜索引擎
73.9
84.7
82.3
84.1
80.5
81.6
86.6
网络新闻
72.0
70.1
61.8
-
-
73.8
74.5
交流沟通
博客
68.6
74.1
71.9
65.0
76.7
44.4
37.6
即时通信
77.0
82.6
86.0
85.1
91.1
93.0
92.4
社交网站
50.9
62.0
57.7
55.6
45.7
-
-
电子邮件
56.2
55.0
47.2
46.3
37.6
37.8
34.5
论坛
31.7
34.9
25.8
30.7
21.4
21.1
18.0
网络娱乐
网络音乐
88.1
85.1
81.2
82.8
83.7
77.5
80.2
网络视频
67.0
66.6
66.8
66.4
72.9
69.4
75.4
网络文学
47.1
48.1
44.4
46.9
45.0
46.9
44.6
网络游戏
77.2
74.8
72.9
68.4
65.7
64.3
66.5
商务交易
网络购物
26.5
32.9
36.5
45.2
50.0
56.9
61.3
网上支付
22.9
27.8
31.9
41.6
39.0
48.8
62.0
 
(摘自《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注)“娱乐、沟通”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主要上网动机,青少年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迅速快捷的优势也是电子邮件、博客使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这能够有效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
【小题1】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信息获取方面看,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要高于网络新闻使用率,这与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动机“娱乐、沟通”有关。
B.从商务交易方面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之一是很多家庭为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
C.网络视频使用率整体呈增长势头,是由于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能够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
D.在交流沟通方面,即时通信使用率保持在高位且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因素;材料二从上网地点、接入方式和上网行为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迁。
B.在使用行为上,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表明: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
C.手机上网使用率上升,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下降,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比PC工具更适用于碎片化场景,更受未成年人青睐。因此,PC时代或许将要没落。
D.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网购,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就需要家长、电商、政府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小题3】家庭和学校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分别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5 07:20: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 任
余显斌
他一声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像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 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 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 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着,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子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来,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从相遇到现在,从没断绝过。正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狸,变成了一只爱亲近人的小狐狸。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上跑起来,快活地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上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像是在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往回走,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饿得叽叽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着,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下了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很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的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必须有一定重量,夹子的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皮太嫩, 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看着他,眼光中一片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元。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像珍珠一样;只是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地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了,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狸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眼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狸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哐”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作者主要想展现的是猎人的性格。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其中“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说四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三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极小。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象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极其宏伟壮观的宇宙。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让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迫着我们去探索。探索太阳和地球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大约由20个子星系组成,是一个稀疏、模糊而又实实在在的星系团。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M31有两个卫星,它通过引力——跟使我呆在坐椅上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整个宇亩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
M31 以外是另一个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们自已的星系。它的旋涡臂缓慢地转动着——每2亿5千万年旋转一周。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我们正处于密集的银河中心。但是, 假如我们希望找到地球的话,就必须将方向扭转到银河系的边远地带,扭转到接近遥远的旋涡臂边缘的模糊的地方。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象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青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有删改)
【小题1】对地球“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而且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
B.地球不是在行星、恒星和星系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的地方。
C.地球不是在永恒黑暗的真空而且星体非常稀少的地方。
D.宇宙大部分是空的,地球不是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不是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小题2】下列对“星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系是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大部分光须群集在一起,在宇宙中飘荡。地球隶属于这些星云,地球离它们有80亿光年。
B.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文明。
C.星系在宇宙里有若干千亿个,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与恒星总数大概一样多。
D.“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包括M31星系,是河外星系,与M31相似的是我们居住的银河系。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恒星是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恒星脆弱,但体积大,它可以容下一万个太阳。
B.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孤独的,但多数恒星通常是成对互相环绕的。
C.“超新星”和“黑洞”都是恒星,它们的亮度跟所在星系的亮度一样。
D.有些恒星是扁圆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狂热旋转,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周振鹤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农业文化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小而言之,也是一部农业文化重心从北到南转移的历史。在铁器未曾发明的远古,黄土高原的土质松软,易于耕种,自然成为中华文化的摇篮。《禹贡》将九州大地的土壤分成九等,雍州黄土高原的土壤仍认为是上上等。从气候来看,秦汉以前也是南不如北,“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北方气候凉爽,雨水虽少但集中,于旱地作物勉强够用。因此自远古直到秦汉一统时代,北方的农业文化得到有利的发展,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方面都对南方显出压倒的优势。秦汉时期,北方已形成关中和山东两大农业经济中心。而南方却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在农业社会里,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人口数量是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西汉元始二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北方人口是南方的三点二倍。虽然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农业经济也在逐步向前发展,但是速度很慢。例如牛耕技术直到东汉时期才传播到淮南地区。然而魏晋以后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大大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过程,使南方的农业文化水平不但赶上而且超过北方,实现了文化重心由北到南的转移。。
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北方曾经出现过几次大动乱,迫使黄河流域人民南迁到淮汉、长江以至闽岭以南地区。南迁的人民不但给南方增添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移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快速传播的过程。同时,割据的政权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也要积极发展经济。这两个因素都促使南方的开发速度比正常的一统时期要快。
在南下的移民长河中,有三次蔚为大观的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南来的北方侨民大都集中在淮水以南、太湖以北地区,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将三国东吴以来南方已经加速开发的势头更加推向前进。但其时北方在十六国的混乱之后,也相对安定百余年时间,使黄河流域传统的优势继续向前发展,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文化水平尚未完全赶上北方。南北朝之后,隋唐重又建立一统宇内的大帝国,黄河流域重新得到繁荣,关中仍称沃野,南北文化都臻于昌盛。天宝初年,南北户口之比达到四比五之谱,双方相去不远。盛唐文化堪称南北共荣的文化,而北方似略占优势。
但是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荒无人烟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准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南方经济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北宋初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北户口之比已为三比二,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五代末期,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发展,但通观北宋一代,南方的经济力量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不过,在商业方面,北方之发达不让南方。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各阶层的北方人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两浙地区聚集移民最多,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至为迅速。相反,在北方,由于战争的影响,经济受到破坏,文化日见萎缩。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的八百年,这一重心开始并完成了向南转移的全过程。
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
(选自《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小题1】下列关于“经济重心转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农业经济也在逐步向前发展,但是因为人口数量不足,再加上农耕技术还没有传播过来,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很慢。
B.移民可以促使农业经济长足发展,如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
C.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荒无人烟的灾区,但是南方经济也正是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因为大批难民的涌入,使南方经济已足与北方抗衡。
D.因为两浙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最迅速,所以靖康之难时这个地区聚集移民最多,北方优势消除,使农业文化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史小而言之,是一部农业文化重心从北到南转移的历史:大而言之是一部农业文化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
B.由于北方的土壤是最好的土壤,再加上北方气候凉爽,雨水集中,水源充沛,因此自远古直到秦汉一统时代,北方的农业文化得到有力的发展。
C.秦汉时期,北方已形成关中和山东两大农业经济中心。而南方却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由此可以看出南北的差距。
D.动乱虽会造成移民,但是南迁的人民不但给南方增添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移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快速传播的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业社会里,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人口数量是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北方农业经济发达,主要原因也是人口要多于南方。
B.黄土高原之所以会成为中华文化的摇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土质松软,易于耕种,即使没有铁器之类的工具,收成也不错。
C.三次蔚为大观的南下的移民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但北方在相对安定的百余年时间,也在继续向前发展,并有超越南方之势。
D.经济文化中心大体经历了以下过程:秦汉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到两宋的八百年,开始并完成了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元明清时期,固着在南方。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普希金
余杰
①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普希金是无法形容的,一如俄罗斯皑皑的白雪。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普希金又是活生生的,一如他们用以维持生命的黑面包和红菜汤。
②《皇村的早晨》中生动地描写了童年的普希金。一个坚强而敏感的孩子被选中去捍卫整个民族的尊严,去创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当与他同宿舍的孩子还处在迷迷瞪瞪之中的时候,他就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普希金在皇村的树林中做了一个梦,树们、草们、花们,都在跟他谈话,用一种比现有的俄语优美千百倍的语言。从此以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感。他再出现在日常生活的时候,无论是在客厅里、在游艺所、在朋友圈中,还是在酒宴上、在牌桌前,普希金都会表露出这样的特性:他会突然神离周围的人们,陷入仿佛人迹不至、无声无息、忧郁的思想深渊之中。这个现象是从皇村的那个早晨开始的。那时候他还是个满头鬈发的少年,他已经知道他的使命,他为何来此人间。
③普希金是一个标志,是蛮荒的俄罗斯和文化的俄罗斯的分水岭。之前俄罗斯文学是粗鄙的、零散的、模仿的;在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中有了真正的俄罗斯精神,天空中出现了满天星辰,交相辉映。普希金是一个象征,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象征。在面对冷酷而阴险的亚历山大一世的时候,普希金体现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光芒四射的高贵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不可侵犯的尊严。亚历山大一世是世俗世界的帝王,他残暴的统治是暂时的;普希金是精神世界的帝王,他打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走路。
④普希金以后,俄罗斯知识分子都是畅饮着他的琼浆长大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在她的回忆中不断地写到普希金。她的父亲是普希金博物馆的奠基人。小女孩三岁就为普希金的死而忧伤,母亲的卧室里挂着油画《决斗》,难怪她毫不夸张地说:“我的童年是跟着普希金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
⑤茨维塔耶娃记得曾经在家里看见了普希金的儿子,跟画像上的普希金一模一样。她偷偷地读哥哥学校里的《文选》课本,上面有普希金的诗歌《致奶娘》。哥哥不爱读书,妹妹却很爱读书。她不能完全读懂诗里所表达的哀伤、预感、压迫等概念,但是她读到“布满皱纹的双手”和“被遗忘的大门”时,她记住了,并且终身不忘。她躲在巨大的书柜里阅读“禁果”——淡紫透蓝斜烫着金字的大厚书《普希金全集》。她差不多是在黑暗中读的,鼻子几乎触到书本和柜子的隔板上,书的重量压得她透不过气来。“我是用胸和脑来阅读普希金的。”
⑥最有趣的是,茨维塔耶娃一家人经常到普希金纪念像附近散步。普希金纪念像既是散步的起点也是终点:从普希金纪念像到普希金纪念像。小女孩仰望着黑色的普希金像,意识到自己面临的也将是“黑思想、黑命运、黑生活”。普希金纪念像还是她与妹妹赛跑的终点:看谁最早跑到普希金纪念像跟前。妹妹的保姆有时简单化地把它说成:“咱们到普希金那里坐一会儿。”小茨维塔耶娃总要学着老学究似的纠正她:“不是到普希金那儿,是到普希金纪念像那儿。”茨维塔耶娃是那样地喜爱普希金笔下的女子达吉雅娜,她赞叹:“哪一个民族有如此这般谈情说爱的女主人公:勇敢而自重,钟情而百折不回,有先见之明而又一往情深。”她自己的悲剧性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⑦茨维塔耶娃只是普希金的千千万万个孩子当中的一个。普希金生前早就料到了自己会拥有千千万万的孩子。在普希金生命最黯淡的时刻,他依然坚信这一点:自己比拥有全部俄罗斯人的生杀予夺权力的沙皇要高尚千百倍。普希金在《纪念碑》一诗中写道:
我将永远被人民所喜爱,
因为我用诗的竖琴唤起了那善良的感情,
因为我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
并给那些倒下的人召唤过恩幸。
(选自《想飞的翅膀》,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1)那时候他还是个满头鬈发的少年,他已经知道他的使命,他为何来此人间。
(2)她差不多是在黑暗中读的,鼻子几乎触到书本和柜子的隔板上,书的重量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小题3】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茨维塔耶娃?
【小题4】请结合文本,赏析标题“永远的普希金”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理想的下午

①在这之前,我对和顺一无所知。更不知这个地处滇西的“极边古镇”其实早已声誉日□。它有600年的历史,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有火山温泉、古刹祠堂、月台深巷老宅洗衣亭……被誉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

②因为被视为美的东西短暂脆弱,根本经不起一次次地被探看、被惊扰——比如幽僻不受人访的小村小镇,一旦观光客追逐滥游,难保幽境不被践踏。所以日本作家水上勉在《京都四季》一文中说及一株三百多年的樱花树,只说在“京都北面山村的古刹里……”,“关于此刹我得保密”。

③每个远游者,都有过极其个人、极其不愿与他人共享的“秘密角落”。遗憾的是,都只是“有过”。而所谓“秘密”,也大有可能在你是惊喜,在他人却是平常。我的所谓“秘密角落”,就是在冬日暖阳的午后,一个人在老街的图书馆里驻足。

④这图书馆,我只简单交代几句,若正面写它,哪由我来代笔!网上早已美誉充斥。所以这几句,大抵就是它的历史:和顺图书馆,前身为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威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馆内藏书七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等题书的匾额。

⑤其中胡适所题“和顺图书馆”,最是印象深刻。只觉这五字楷书,清正而雅奇,合该出现在如斯佳美之地。

⑥进这图书馆,须得拾级而上。十数级台阶后,过大门,至中门,门内庭院花木扶疏。穿过庭院才是馆舍主楼和藏书楼。主楼是二层五开间的木结构房,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门窗造型为西式设计。整个建筑群为中西合璧式,布局典雅,结构新颖。

⑦如此奢侈的“乡村图书馆”,出现在侨乡,不足为奇。然而还是惊异,在我的有限的行走里,视域所及,这般豪气的建筑不是辟为收取门票的展览馆、纪念馆,就是早已几度装修扩建成了酒家饭店。而和顺的先贤,却将它用作了图书馆。从此,那天堂般的图书馆的模样啊,又多了一种!

⑧古旧的老房子,没一个人。阳光打在读报阅览室的一张张木桌子上、长条椅凳上,真是静呵。以前看小说,总不明白“被梦摄住”是怎么回事。这一刻,见木桌子上阳光斑驳的影子,突有醒悟。

⑨借阅室的门虚掩着,亦没人。轻手推开去,屋内昏昏,那一架子一架子的书啊,全动了起来!感觉真有被梦摄住的诡异。待适应了屋内的昏黑,才看清那些书其实很普通,中外名著、期刊杂志,符合一个乡、县级图书馆基本的配备。然而仍有不同,我所知道的很多的乡、县,乃至区图书馆,它们的藏书都很新,新得像一躯躯空壳。有些书,也泛黄有折痕,可那是被寂寥时光催老的。而这里的书,若不立在书架上互为倚靠的话,恐怕它们都老旧得站不起来了。你只有亲眼见过那些书,才能体会它们是如何被一双双田地里劳作的手,夜灯下熏染过、汗水里浸泡过。

⑩那些书都有灵魂。不止作者的灵魂,更有被一双双劳作的手摸索过的灵魂。这些灵魂,一次次地和书一起生活、一起做梦、一起回到田地里劳作。于是这些被摸索过的书,被一次次换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视的书,和那些空被寂寞时光催老的书,便有了质的不同。

⑪庭院里阳光充沛,草木繁盛。白的,粉的,紫的,一派烂漫。此时,你刚好站在一棵花树下,抬头看粉白如云,恰如舒国治《赖床》中所写,“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刹那间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在心田中宛转悠然,聚而不散,渐充渐盈……”真是梦魇好时分。

【小题1】第①段空格处应填入的选项是
A.兴B.隆C.高D.重
【小题2】从全文看,第(7)段结尾处,作者所说的“天堂图书馆的模样,又多了一种”具体指的是:______。
【小题3】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描写图书馆中的“阳光”?
【小题4】简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解说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把和顺图书馆作为自己心中的“秘密角落”,是因为它地处滇西的“极边古镇”。
B.水上勉说“关于此刹我得保密”,是因为樱花珍贵,而古刹美景也只能静静地欣赏。
C.胡适所题“和顺图书馆”这五个字,清正而雅奇,与这天堂图书馆的特点相得益彰。
D.作者为那些灯下熏染过,汗水浸泡过的图书,如今只能被空寂时光催老而心生遗憾。
E.作者见木桌子上阳光斑驳的影子,突有醒悟以前看小说时“被梦摄住”是怎么回事。
F.和顺图书馆前身为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新馆内藏书七万多册,有胡适、熊庆来等题书的匾额。
【小题6】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理想”一词含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