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苦寒日子里的火盆
李文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季农村我家冰冷的土屋里,一个摆放在炕中间的火盆,徐徐地散发着微弱的热量,温暖着家人。
灰头土脸的火盆,经年磨损已辨不清它的色泽,灰不溜秋不修边幅有些邋遢,是我和母亲挖来房前土坑的黄土,掺拌碎麻绳头仿造泥盆打制而成,盆壁粗糙凹凸不平。但它厚实,耐用,稳重,有如沉静在时光里的老者,静穆地抵御四面八方入侵而来的寒冷。它散发着秋阳晒干的柴草和牛马粪燃烧后的味道,偶尔窜出一丝瘦弱的青烟,嘘寒问暖呵护着家人。
年迈的祖母整日厮守着火盆,有如它的保护神。祖母著一袭黑色长袍,黑色网兜罩住稀疏的花发,瘦弱的脸上布满了沧桑的皱纹和老年斑,半眯着凹涩的双眼,青筋裸露枯枝般的双手总是轻轻放在火盆上吸收热量,双膝上下叠加端坐在褥子上,一如默默念经打坐修行的僧尼。祖母喜爱抽烟,一杆尺余长的烟袋伸进火盆,深深一吸,火星闪烁,烟雾缭绕中的祖母如同仙人般养精纳神。左邻右舍难耐寂寞的老姐妹爱串门凑热闹,三三两两围拢着火盆,陪同祖母长枪短炮吞云吐雾,有一搭无一搭地东拉西扯,一坐就是小半天,真应了“老太太,小媳妇儿,一个一个有福人儿,不做饭,不淘米儿,坐在炕上烤火盆儿”的民谣,寒冷寂寞的时光随着袅娜升腾的烟雾悄悄溜走。
数九寒冬的夜晚,闲暇的女孩子也爱扎堆凑热闹,二姐的闺蜜们常挤在我们家。几位穿着花棉袄梳着大辫子透着青春气息的女孩围坐在火盆旁学织毛衣。胖乎乎的二丫是初学,二姐先是平针起好头,再手把手教,食指怎样上线,怎样旋转回针,不厌其烦;黑黝黝的领弟是一知半解,二姐悉心点拨,恰到好处;闪着水灵灵大眼睛的小芹拿着半成品,是来学花样技巧的,两人比比画画,各抒己见。她们唧唧嘎嘎地说着话,说毛线,说款式,说图案,说织法,也说女孩子的悄悄话,说到高兴处,哈哈大笑不止。不小心,织针掉到火盆里,线头被点燃,女孩子惊叫拍打着。
一张张甜美秀娟的脸散发出胭脂之气,女孩子的心事梦想和憧憬蕴藏在簇拥的火盆里。
火盆里也有孩子的乐趣。我和四姐五妹在火盆旁写作业,看画本,玩嘎拉哈,翻绳,下五道。有时火盆里埋几个土豆,在抓心挠肝的急切等待中,外焦里嫩散发着芳香的土豆,让枯寂的冬夜充满甜蜜温馨。抓一把玉米、黄豆,散落到火盆里,噗噗噗,一粒粒黄豆变色裂纹;嘭嘭嘭,一颗颗玉米笑成了爆米花,掺杂着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惊醒了寂寞的长冬,成为苦寒日子里最简单的幸福。
火盆也成为家中议事的中心,家庭中有许多重要事情,都是围坐在火盆旁酝酿成熟的。姐姐们长大了,有媒婆来提亲,父母与客人围坐在火炉旁,喝着茶吸着烟谈论着,媒婆眉飞色舞先是夸赞一番姐姐聪明能干,再口若悬河表扬小伙子吃苦耐劳。父亲时不时拿起小铲子弄一弄火盆,烟灭了,撮点火点燃,几经反复,姐姐的终身大事就敲定了。年关将近,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购买年货的琐事,火盆映照着家人的脸庞,在寒冷中散发着其乐融融的温情。
一盆余火,散发着热量,凝聚着人心,温润着一个家庭。在那些苦寒的岁月里,在破旧的老屋里,燃烧着祖孙三代的希望、梦想和未来……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02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是极力描绘火盆的灰头土脸,粗糙邋遢,随后转折,就是这样的火盆以它的温暖呵护着家人。
B.第三段中的民谣,说明了当时农村妇女把围在炕上烤火视为一种感觉很爽的生活享受,由“我”家延伸开来,对内容做了很好的拓展。
C.作者对年迈的祖母进行了详细的刻画,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意在凸显祖母往日生活的艰辛和如今生活的惬意。
D.作者虽然描绘的是淳朴的农村生活,却很少使用带有地方色彩的话语,用的是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性语言,引发了读者诸多遐想。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苦寒日子里的火盆”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6 04:0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风中的一棵树
①作为一棵树,它实在是太老了。树干,已基本被风干了。曾经很壮大的树冠,由于不堪负重,每年都要折断一部分。如今,已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枝了。但那几枝,顽强的活着,做着一棵树应该做的事情。春天,它一样也要发芽,抽叶。也要多多少少的飞一些杨花。但更多的时候,它在糊里糊涂地活着。就像村子里的一些老人,老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基本上认不得别人了。说着别人听不明白的话。白天睡觉,晚上就在村子里四处转悠,自言自语。那些老人,转着转着,就转到了这棵树的下面。然后,老人和老树,在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只有他们才能听得懂的话
②我们很小的时候,那棵树就在那里。不过,那时候,它还是很茂盛的。整天,有鸟儿什么的在它的枝条上飞来飞去,唧唧喳喳的聒噪。中午,太阳正照的时候,它也会为人们遮出一片很大的阴凉来。于是,有女人们拿了鞋底、针线,到这里来做活拉闲呱。也有男人们拿了一些农活,到树底下来做。他们一边做活,一边开玩笑、逗趣,不觉太阳西去,大地酷热散去。于是,收工回家,然后,再上地干活。小孩子,一向就是人来疯。那里人多,就往那里凑。大人们做活。他们就玩游戏。大多是玩一种叫“丢窝子”或是“抓石子”的游戏。大人们的活做完了,孩子们也要回家跟大人上地。农村的孩子,自小得受手把手的土地教育。人们散去,大树就在斜阳里默立,远远的张望土地上那些劳碌的身影。树和人是一样的,它也喜欢人气。
③这样的日子。在实行了包产到户后,就逐渐的消失了。那以后,人们好像一下子忙了起来。在树下遇上,总是匆匆的打一个招呼,就各忙各的事情去了。那个时候,那棵树还是活得很开心,天天乐呵呵地看着,人们从它的身边匆匆而过。它有时也很婆娑弄一下树影,但能在它脚下停下来的人,却一天比一天的少。树,沉重地叹了一口气。它,有一些寂寞了。渐渐的,树发现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远远看见的,都是一些苍老的身影和一些年幼的脚步。有一天,树听两个孩子在树下叹息:爸爸、妈妈!你们何时回来呀!树有些莫名其妙,它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把简单的生存叫做“打工”。而且,还要到它想都不想到的地方去。树的腰越来越弯了。它常常看着比它更孤单的村子发呆,它甚至在侧耳啼听那些熟悉的狗叫声。它知道它不会活的太长了,但它无法去拯救那个日趋枯萎的村子。
④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它的树干,开始悄悄的腐烂。一些它见都没有见过的虫子开始吞噬它的内脏。心脏,没有了。肝脏,也没有了,肺,也没有了。树,还是顽强的活着。它自尊的活了一辈子,它不想轻易地倒下去。它的树干,不能支撑那硕大的树冠了。一个秋天的夜里,它放弃了自己身上最壮的一根树枝,让它倒在了脚底下。它有一些绝望的望着那个也已经是中年了的儿子。它想,早上肯定会有女人来把它捡去当柴烧的,若那样,它愿意自己所有的树枝都奉献出来。但它等了一天也没有。等了一月也没有,等了一年也没有。第二年的春天,它脚下的孩子,干枯了的躯体上忽然抽出了一些新芽。树,有一些欣慰地笑了。
⑤去年的清明节,去老家上坟。走过那棵树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我费劲地抬起头来仰望它。看到那棵苍老的树,它也有一些悲悯地俯视着我。我感觉它有好多的话要说给我听,我的心在怦怦的跳。我忽然看到它泪流满面,它的浑浊的泪水,一行又一行的流进了它的空荡荡的腹腔。但我不知道它要给我说什么,我实在无法实现与一棵树的对话。我只能陪着它流泪,仔细地辨认小时候我们在他的树干上留下的各种痕迹。我感觉自己的内脏的某一个地方也开始切切的痛。我知道,那是我终生无法改变的对家乡的迷恋。我甚至觉得自己还不如它身边飞来飞去的那几只喜鹊。它们还把自己虽然单薄,但还是很真实的窝挂在树枝上,陪着老树走过那一些快乐和不快乐的日子。而我的窝,早在二十年前,就被我很不真实地挂在他乡的风中了。我再一次的细细打量它,它实在太老了,而且真的是很丑陋了。空空的内脏,更如一只空洞的眼睛,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
⑥站在早春的风中,我无法用双手抹去脸上的泪痕。我听到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了我们曾经在这一棵树下嬉戏的笑声。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群觅食的鸽子,在村子的四周盘旋。我用手去触摸树粗糙而又干硬的老皮,感觉到它微弱的脉搏,但我却忽然有了一种握住了母亲的手一样的踏实,我感觉我的漂泊的心忽然找到了归宿。
【小题1】分析文段作用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赏析句子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①老人和老树,在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只有他们才能听得懂的话。
②空空的内脏,如一只空洞的眼睛,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
【小题3】分析结构思路第④段开头写道:“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但这段的结尾却写道:“树,有一些欣慰地笑了。”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4】分析文段作用请分析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5】探究文章的意蕴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知识类综艺一直都是电视台的杀手锏,隔三岔五来一次,总不会错。

因为,人本身对知识就有着天然的渴望,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每个人都储备了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类综艺就是拿出某一方面知识去考验答题者,但答题者并非万能,当出现观众知道答案而答题者答不上来的情况,观众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若出现一类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答题者,观众又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崇敬之心,心生“怎么可能”的五体投地之感。

在各类综艺霸屏的现在,知识类综艺总还是能占据一席之地。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对于知识的渴求依然旺盛,我们抛开那些比赛类综艺,其他的类似介绍某一工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介绍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同样引起很多人极大的兴趣,这些综艺或者纪录片都蕴含极大的知识量,在看节目中学习,不也是老百姓一个小小的消遣吗?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聊聊国内知识类综艺节目》

材料二

近年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之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每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方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

记者注意到,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不少卫视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如果说,曾经业内担心的是真人秀的泛滥因而质疑文化类节目到底“有没有”,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文化类节目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

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曾表示:“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别让“限”成综艺回归文化的动因》)

材料三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就是因为它从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八卦”的视角解读国宝,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我们一起学艺术》、英国数字频道CBBC的《Horrible History》能够在本土火热,也是因为他们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以色列Armoza的益智答题类文化节目《Who’s asking》,通过让观众提问的方式来增强观众的参与,节目里选手需要作答的问题全部来自环形大屏上的场外观众。而德国的《Time Travel Show》则通过复原某一时代内客的特定背景,营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跟随选手在不同时代穿梭。

《朗读者》在播出期间设立了朗读亭,借此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见字如面》将节目切割成短视频,并推出“与你见字如面”的社交应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国家宝藏》则将B站作为自己的“热度发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发全民热议。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一本好书>,文化类综艺的爆款方法论》)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知识类综艺走红的心理原因,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们对于知识的天然渴求未曾改变。
B.虽然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但与其它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的电视娱乐节目相比,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方式相对保守、“安全”。
C.由文化类综艺核心选题所占比例可知,观众对于古诗词怀有极大热情,节目制作者应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
D.《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说明文化和娱乐并不是对立的,对于高冷的文化知识,比起一板一眼的说教灌输,寓教于乐的形式在今天显然更受欢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比赛类综艺、《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蕴含了极大的知识量,老百姓可以边看边学习,所以才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B.“限娱令”客观上促成了综艺回归文化,每次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调整为文化类节目。
C.电视人思考不足,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和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随着文化类节目的兴起,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D.现有的文化类节目多限于文学类文化类型,内容开掘上较为单一,有待于对更宽的文化类型范畴进行开掘。
【小题3】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如何才能实现文化类节目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印章篆刻艺术史

刘恒

中国的印章最初是用在制陶工艺方面。古人在石制或陶制的印面上雕刻花纹,先在湿润的泥坯上钤盖出印迹,然后烧制成陶器。这类原始陶印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次出土。进入青铜时代后,印章的材质也转变为铜制。早期印章上镌刻的都是图案花纹或族徽(民族标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对于昭示权力和质证取信的需求不断扩大,由此,刻有官职名称或人物姓名的文字印章已经普遍使用。后世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称为“古玺”。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印章一直保持着高度成熟和繁盛的发展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印章制度严格规范。从战国古玺开始,国家政权对于各级官府所用的印章从名称、文字到形式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其次,各个时期官私印章所采用的文字都是当时的通行标准字体。从先秦到魏晋,汉字形体产生很大变化,然而由于各个时期印章用字的规范,不仅保证了印章制度的连续性,也使后人通过文字特征可以清楚了解整个印章历史的演变脉络;此外,印章材质和制作技巧的多样性,使印章在作为昭示取信象征的同时,更增添了巧施匠心和赏心悦目的艺术价值。从材质来看,战国以后的印章以铜质为主,但根据主人身份或用途不同,也有金、银、玉、石、铁等不同质地。在制作形制上,以方形为主,也有长方、圆形乃至三角形等不同形状。在表现形式上,既有阴刻的白文,也有阳刻的朱文以及朱白相间的手法。这些多样的手法,为印章在实用基础上融入更加灵活生动的艺术追求提供了可能。

唐宋以后,官方印章在登记和规范的制约下,逐渐趋于整齐僵化。与此同时,作为文化艺术的主体,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印章的创作活动中。由此,中国印章艺术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一门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随着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等一批杰出的文人艺术家在印章设计制作上的参与,印章艺术进入一个全新境界。此后的篆刻,已不再局限于镌刻官职、姓名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姓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乃至诗词篇章等内容来表达情趣志向。篆刻艺术使印章超越实用的功能,成为文人艺术家表达审美追求的重要而独特的方式。

元代王冕首创以叶腊石镌刻印章以后,文人艺术家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不仅自己挑选内容、设计文字及布局,更动手操刀刻石,独立完成每方印章。明清时期,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都在篆刻艺术上倾注心血,其中包含他们的学识修养——对汉字形体特别是篆书字体的研究和理解,包含他们的兴趣爱好—对古代文物的喜好模仿,同时也包含他们的经验技巧——对印面布局的设计以及各种刀法效果的掌握。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篆刻艺术迅速走向独立成熟并孕育出异彩纷呈的不同流派风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印章已经普通使用,后世将其称为“古玺”。
B.战国以后的印章在形式上采用白文,朱文及朱白相间的手法。
C.米带、赵孟原等人参与设计的印章,是侧重表达情趣志向的。
D.王冕以叶腊石镌刻印章,为文人艺术家独立完成印章开了先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代为顺序,对印章的发展进行分析,表现出印章各时代的演进。
B.第一段在论述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印章发展制以概括性语言进行了分析
C.第二段分析载国到魂普南北刺印章特点,突出其融入了生动的艺术追求。
D.第三、四,五段分析唐,宋,元期清代印常,均表现出其创新这一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中国印章的材质经历了从陶制到倒制,再到其他材质的过程。
B.印章不仅具有权力和质证取信的作用,还具有艺术审美特质。
C.唐代文人大大的参与,使印章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D.掌握印面布局及各种刀法效果后,象刻艺术孕育出不同流派风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艺术表达。好莱坞大兵压境,中国电影应追求有效表达。所谓有效表达,就是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动人,更感人,更好看。艺术表达要走心,观众接受时才入心。艺术表达既要坚持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也要用具有人类意义的艺术表达方式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艺术表达提倡创新——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定式,告别陈旧感、机械化。艺术表达的基本要义是类型确定、风格定位、情节设置、角度与结构的选择。分众化的电影市场,意味着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审美爱好,决定了观众对电影有不同的选择,因而中国电影必须走类型化道路。

电影核心竟争力来自作品深度。提升中国电影的核心竟争力,电影内容还要向生活纵深处递进,题旨向深度开掘。有思想深度才能有思想力度。时下有一个误识,认为电影艺术进入了小时代、轻时代、微时代,于是快餐文化电影和速食文化电影盛行。误识带来创作上的误区,不少创作者回避深邃,拒绝意蕴,追求浅白,误认为现在是读图时代、读题时代、颜值时代和感官时代,笃定这些才是时尚,如此创作才会受到青年观众欢迎。然而,生活的本质是我们处在一个新时代,处于全民族践行中国梦的伟大新时代。我们需要有生活深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表现生活本质和社会发展趋势,抵制腐朽与没落观念的侵蚀,展现新时代的风貌。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而防速朽。

(选自赵葆华《新时代中国电影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材料二:

如图:2016-2018年三大票房区间电影票房占比图

如图:2018年电影票房占比情况分析

(注)2018年国产电影票房表现可谓非常优秀,年度T0P10(前十名)电影中国产电影占据了6席位,且包揽前四。但电影市场头部效应进一步集中,票房超过10亿的17部影片贡献了54.2%的票房,而1000万以下的331部影片仅贡献了0.9%的票房。

材料三:

从电影史的角度上来看,《流浪地球》是里程碑式的影片,它已经进入了电影史。一部电影最值钱的就是它的戏剧情境,这个电影的戏剧情境是带着地球去流浪、带着地球寻找新家园,这个情境非常伟大。

《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了一部电影思想性、文学性的重要价值,同时,它让我们找到了中国的表达。我们一直说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其实就是来自于中国立场、中国表达。我们以前有一些作品在国际上也得奖,但是那还不够,因为它没有表达中国立场。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愚公移山这些东方式的哲学,不光是对中国电影,对世界的科幻电影也是有贡献的,它为世界科幻电影提供了新的精神内容。

(选自网络影视评论专家、编剧汪海林《为世界科幻电影提供新的精神内容》)

材料四:

当前中国电影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的新闻比中国的电影要好看,中国的新闻当中有很多的大片,如王立军案件、反腐打大老虎、非典、温州动车事故等重大社会事件,都非常精彩,但是在电影中是缺席的。很多正面的改变也是缺席的,如我们废除了原来的劳教制度,应该是社会巨大的进步,但是至今不能呈现在电影当中。虽然有些电影看起来是现实题材,但是它们都是隔断了时代变迁的爱情故事,一些拳头、枕头加噱头的商业戏剧,几乎看不到这个时代巨大的社会发展的张力,我们也看不到这个时代真正的质感。很多电影,比如爱情题材电影中表现的是直接追求高富帅、直接追求富白美,一些爱情电影还直接追求“总裁”,而且总裁不过瘾,叫“霸道总裁”’这些霸道总裁们不可一世,对那些女性不屑一顾,而且充满了骄做、充满了那种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缺乏最基本的对自由和平等价值观的传达。

(选自尹鸿《电影,配得上这个时代吗?》)

【小题1】下列选项对材料中关于“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们有效的艺术表达,既要用艺术的形式讲好故事,使大众喜闻乐见,又要提倡创新,讲新的故事。
B.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根据创作者对电影的不同选择,确定电影的类型,定位电影的风格,设置电影的情节,选择电影的角度与结构,走类型化的道路。
C.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向生活的纵深处递进,立足于现实的题材,就能创作出深受观众欢迎的电影作品。
D.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使作品有生活的深度和思想的深度,表现生活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趋势,体现时代性和思想性。
【小题2】下列选项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不少电影创作者认为电影艺术进入了小时代、轻时代、微时代,所以中国当前的一些电影没有呈现精彩的社会事件。
B.材料二从票房的角度展现了近三年中国电影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票房的两极化严重,体现了中国电影市场头部效应集中的特点。
C.《流浪地球》让我们找到了中国立场、中国表达,呈现了东方式的哲学,体现了坚持中国电影民族文化身份的艺术表达。
D.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要认清新时代的特征,作品要体现这个时代真正的质感,展现新时代的风貌。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当前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幻热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从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变化已经显现。前苏联人文符号学大师洛特曼(1922—1993)指出:“从对个别现象的观察和记述到多种体系分析的趋势——越发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浸透。辩证思维深入到研究方针与研究机构之中。”这就是以后频频出现结构的、网络的、跨学科研究的实质。也在此时钱锺书提出的“越界”“出位”之思以中国文化智慧说出了新的理论话语。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通已经势在必行,也促使科幻的勃兴。

文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文学是让人无法硬性标示的九头鸟”,也是“跨界生长的精神树”。为此,人类不间断地寻找适应时代要求的符号系统,各种文学、文艺形式交替就是探索的轨迹。科幻发展带来整个文艺、文学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何种逐梦的科幻小说,它的指针总是对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中国科幻具有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对于现实更深入思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许多科幻大家,他们的神思尽管驰骋宇宙,飞向遥远的未来,但是作为地球人的思维之根仍然是脚下这片土,不然他人无法读,自己也无法说。科幻文学是以特定时代的科学话语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神话思维的重构,在此基础上的说梦。凡尔纳的科幻虽然让后来的科学家当作科学发明的启示录,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已经流露出对于工业革命带给人类负面影响的忧虑。威尔斯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研究者把他称作“我们的同时代作家”。他的《时间旅行》《莫洛博士岛》《隐身人》《宇宙战争》的时间观,刹那与永远相会,自我约束与无处不在的监督,对核战争的忧虑与防范等等和当代人逐梦中的复杂性紧密相连。当今,一种“大科幻文学的泛科幻文化”现象冲击着文坛。科幻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的思维的更新。一般来说,中国科幻以及日本科幻的作品的背景多写“近未来”,透露出一种科幻之根是脚下的深层次思考。为此有人说科幻是“最现实主义的”不无道理。当然由于它本身就不划边界,那些奇幻、推理等种种手法加上商业炒作,让人对科幻的把握颇为困惑。然而,作为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综合场域,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不同的多种艺术创造形式,它富幻想又直接地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惑、希望和理想。

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在当代优秀科幻作品中,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珠玉镶嵌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中国经典话语里充满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求新意识、矛盾统一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优秀的科幻作品使之成功地实现现代转换。刘慈欣在《三体》中以奇绝的幻想编织了人性的多彩画面,同时引发了对于未来的思考;王晋康的《古蜀》以恢宏的气势挥就中华远古文明画卷,构建绚丽的中华民族精神史诗。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如同一室,尤其科幻作家接受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影响是他们的长处。好的科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孟庆枢《逐梦的中国科幻》,2018年12月18日《人民政协报》)

【小题1】对“科幻热”原因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苏联人文符号学大师洛特曼认为随着辩证思维的深入,人们从对个别现象的观察和记述到多种体系分析的趋势出现,网络的、跨学科的实质都促使科幻热。
B.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在更新变化,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出现,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互融通,促使科幻的勃兴。
C.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不同的多种艺术创造形式,用丰富的幻想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惑、希望和理想。
D.在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如同一室,科幻作家接受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在走向世界。
【小题2】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跨界思维的一项是:
A.山东天辰云农场成立于2013年8月,以用户为中心,以科技为根本,以站点为基础,以配肥为入口,以电商为手段,以服务为保障,形成了自己的生产体系。
B.日本人扔垃圾,他们把垃圾分类细致到非常严格的程度,规定具体到哪天扔什么垃圾,非法扔垃圾或被罚款甚至坐牢。
C.阿里CEO张勇明确表示:“今年我们要大力发挥阿里巴巴平台的作用,全力拉动消费,带动更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订单。”
D.电影《流浪地球》中那些令人热血澎湃的特效与精雕细琢的场景,展现出的家国情怀与祖孙三代的亲情,应了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景。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科幻文学以刘慈欣为代表立足现实,思考未来,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
B.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作品是以他特定时代的科学话语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神话思维的重构,也给后来的科学家以启示。
C.在日本科幻作品的影响下,中国科幻也多写“近未来”,表现出对眼下的深层思考,它们都融合了人类思想前沿的思想精华,对世界科幻做出了重要贡献。
D.在信息社会里,网络连接世界,各国如同一室,中国的科幻作家可以接受世界优秀文化的滋养,迎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