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艺术表达。好莱坞大兵压境,中国电影应追求有效表达。所谓有效表达,就是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动人,更感人,更好看。艺术表达要走心,观众接受时才入心。艺术表达既要坚持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也要用具有人类意义的艺术表达方式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艺术表达提倡创新——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定式,告别陈旧感、机械化。艺术表达的基本要义是类型确定、风格定位、情节设置、角度与结构的选择。分众化的电影市场,意味着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审美爱好,决定了观众对电影有不同的选择,因而中国电影必须走类型化道路。

电影核心竟争力来自作品深度。提升中国电影的核心竟争力,电影内容还要向生活纵深处递进,题旨向深度开掘。有思想深度才能有思想力度。时下有一个误识,认为电影艺术进入了小时代、轻时代、微时代,于是快餐文化电影和速食文化电影盛行。误识带来创作上的误区,不少创作者回避深邃,拒绝意蕴,追求浅白,误认为现在是读图时代、读题时代、颜值时代和感官时代,笃定这些才是时尚,如此创作才会受到青年观众欢迎。然而,生活的本质是我们处在一个新时代,处于全民族践行中国梦的伟大新时代。我们需要有生活深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表现生活本质和社会发展趋势,抵制腐朽与没落观念的侵蚀,展现新时代的风貌。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而防速朽。

(选自赵葆华《新时代中国电影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材料二:

如图:2016-2018年三大票房区间电影票房占比图

如图:2018年电影票房占比情况分析

(注)2018年国产电影票房表现可谓非常优秀,年度T0P10(前十名)电影中国产电影占据了6席位,且包揽前四。但电影市场头部效应进一步集中,票房超过10亿的17部影片贡献了54.2%的票房,而1000万以下的331部影片仅贡献了0.9%的票房。

材料三:

从电影史的角度上来看,《流浪地球》是里程碑式的影片,它已经进入了电影史。一部电影最值钱的就是它的戏剧情境,这个电影的戏剧情境是带着地球去流浪、带着地球寻找新家园,这个情境非常伟大。

《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了一部电影思想性、文学性的重要价值,同时,它让我们找到了中国的表达。我们一直说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其实就是来自于中国立场、中国表达。我们以前有一些作品在国际上也得奖,但是那还不够,因为它没有表达中国立场。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愚公移山这些东方式的哲学,不光是对中国电影,对世界的科幻电影也是有贡献的,它为世界科幻电影提供了新的精神内容。

(选自网络影视评论专家、编剧汪海林《为世界科幻电影提供新的精神内容》)

材料四:

当前中国电影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的新闻比中国的电影要好看,中国的新闻当中有很多的大片,如王立军案件、反腐打大老虎、非典、温州动车事故等重大社会事件,都非常精彩,但是在电影中是缺席的。很多正面的改变也是缺席的,如我们废除了原来的劳教制度,应该是社会巨大的进步,但是至今不能呈现在电影当中。虽然有些电影看起来是现实题材,但是它们都是隔断了时代变迁的爱情故事,一些拳头、枕头加噱头的商业戏剧,几乎看不到这个时代巨大的社会发展的张力,我们也看不到这个时代真正的质感。很多电影,比如爱情题材电影中表现的是直接追求高富帅、直接追求富白美,一些爱情电影还直接追求“总裁”,而且总裁不过瘾,叫“霸道总裁”’这些霸道总裁们不可一世,对那些女性不屑一顾,而且充满了骄做、充满了那种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缺乏最基本的对自由和平等价值观的传达。

(选自尹鸿《电影,配得上这个时代吗?》)

【小题1】下列选项对材料中关于“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们有效的艺术表达,既要用艺术的形式讲好故事,使大众喜闻乐见,又要提倡创新,讲新的故事。
B.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根据创作者对电影的不同选择,确定电影的类型,定位电影的风格,设置电影的情节,选择电影的角度与结构,走类型化的道路。
C.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向生活的纵深处递进,立足于现实的题材,就能创作出深受观众欢迎的电影作品。
D.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使作品有生活的深度和思想的深度,表现生活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趋势,体现时代性和思想性。
【小题2】下列选项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不少电影创作者认为电影艺术进入了小时代、轻时代、微时代,所以中国当前的一些电影没有呈现精彩的社会事件。
B.材料二从票房的角度展现了近三年中国电影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票房的两极化严重,体现了中国电影市场头部效应集中的特点。
C.《流浪地球》让我们找到了中国立场、中国表达,呈现了东方式的哲学,体现了坚持中国电影民族文化身份的艺术表达。
D.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要认清新时代的特征,作品要体现这个时代真正的质感,展现新时代的风貌。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当前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5 11:4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领域
专业资料
文学书籍
教育文章
时事新闻
健康心理
其他资源
份额
36.30%
21.7%
15.60%
13.50%
9.10%
3.80%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二: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 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 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B.材料二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 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B.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C.付费阅读提供的碎片化解答方式,难以满足消费者通过学习有所成长的需求,答案知识和思考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D.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小题3】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整个儿让人感到快乐。他的作品是他的灵魂的小影。这样,所有别的和谐都归纳到这个和谐,而且都融化在这和谐中间。

后代的人听到莫扎特的作品,对于他的命运可能一点消息都得不到;但能够完全认识他的内心。你看他多么高贵,多么隐藏!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当作为倾吐心腹的对象,也没有用他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个证据,让我们知道他的苦难,他的作品只表现他长时期的耐性和天使般的温柔。他把他的艺术保持着笑容可掬和清明平静的面貌,决不让人生的考验印上一个烙印,决不让眼泪把他沾湿。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当作愤怒的武器,来反攻上帝;他觉得从上帝得来的艺术是应当作安慰的,而不是用做报复的。一个反抗愤怒憎恨的天才固然值得钦佩,一个隐忍、宽恕、遗忘的天才,同样值得钦佩。遗忘?岂止是遗忘!莫扎特的灵魂仿佛不知道莫扎特的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在莫扎特最本色的音乐中,你找不到愤怒或反抗,连一点儿口吻都听不见,连一点儿斗争的痕迹,或者只是一点儿的挣扎的痕迹都找不到。GMin.[G小调]钢琴与弦乐四重奏的开场,CMin.[C小调]幻想曲的开场,甚至于安魂曲中的“哀器”的一段,比起贝多芬的CMin.[C小调]交响乐来,又算得什么?可是在这位温和的大师的门上,跟在那位悲壮的大师的门上,同样由命运来惊心动魄的敲过几下了。但这几下的回声并没有传到他的作品里去。因为他心中并没去回答或抵抗那命运的叩门,而是向他屈服了。

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叫暴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惶惑和怀疑,他不像贝多芬那样,对于“为什么”这个永久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谜。莫扎特的朴素,跟他的温和与纯洁都到了同样的程度。对他的心灵而论,便是在他的心灵中间,根本无所谓谜,无所谓疑问。

怎么!没有疑问没有痛苦吗?那么跟他的心灵发生关系的,跟他的心理协和的,又是哪一种生命呢?那不是眼前的生命,而是另外一个生命,一个不会再有痛苦,一切都会解决了的生命。他与其说是“我们的现在”的音乐家,不如说是“我们的将来的”音乐家。丹纳说得非常好:“他的本性爱好完全的美。”这种关只有在上帝身上才有,只能是上帝本身。只有在上帝旁边,在上帝身上,我们才能找到这种美,才会用那种不留余地的爱去爱这种美。但莫扎特在尘世上已经在爱那种美了。在许多原因中间,尤其这个原因,使莫扎特有资格称为超凡入圣的。

(选自《傅雷家书》)

【小题1】第二段中加点的词“心腹”“灵魂”在文中具体是什么意思?
【小题2】作者说莫扎特“心中并没有去回答或抵抗那命运的叩门,而是向他屈服了。”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小题3】根据文意,用三个词语概括莫扎特的作品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4个字)且说明其作品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小题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高度赞扬了莫扎特音乐作品天使一样的纯洁,毫无世俗的感伤,脱尽人间烟火的温馨。
B.文章多处将莫扎特与贝多芬的作品风格进行对比,对比中,暗含着作者对贝多芬艺术特色的批评。
C.“他把他的艺术保持着笑容可掬和清明平静的面貌”形象地表达了莫扎特音乐给人们的美感。
D.“但这几下的回声并没传到他的作品里去”与前文多处照应,揭示了痛苦的生活在莫扎特作品中的投影。
E.“怎么!没有疑问没有痛苦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肯定莫扎特并非没有疑问和痛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清明上河图》以汴梁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这幅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八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丝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严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河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而整个都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尽管对“清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争论,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入胜。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就。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作。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转而趋向世俗化,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飞跃。
注 界画,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名称,中国画的画种之一。
【小题1】关于宋代绘画艺术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的精品力作,使宋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B.宋代绘画和唐代绘画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各有千秋,但唐代因为未设画院,故导致唐代绘画的整体艺术水准稍稍逊于宋代。
C.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一度兴旺,市民阶层的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的确立,这些因素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宋代的一些绘画作品在表现帝王、贵族和宗教人物的同时,也关注平民生活,已经具有了突出的民本、民生倾向,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个飞跃。
【小题2】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公元八世纪的繁华都市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史料。
B.《清明上河图》反映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谨严、工整准确但又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称道的绘画精品。
C.《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和劳动场面,同时蕴涵着巨大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不多见的。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倾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而《清明上河图》是文中的重要论据。
B.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既有整体的介绍,也有局部的说明;既介绍了艺术成就,又介绍了研究价值;同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做了必要的说明。
C.宋代设立的画院,在制度上保证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也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D.张择端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在这方面,《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哲学的一课
艾芜
(1)在店里住到第五天的晚上,我被幺厮引到另一间更黑暗更肮脏的屋子里,介绍给另一个陌生人同睡的时候,我就忍不住问及和我往天(几天前)晚上一块儿睡觉的那个同伴了。因为我虽是讨厌他一身癞虾蟆似的疳疮,但我却忘不了他那待人和善而有礼貌的样子。
(2)“没店钱,赶出店外去了!”幺厮这样粗声粗气地回答,语势里藏着威胁和狞笑。
(3)我打了个寒噤,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是这样地想:可怜他还是可怜我呢?
(4)我知道,我不久也会给人赶到街头去的。掉转身,望着小窗外的黑夜——一个广漠的冷酷的昆明的黑夜。
(5)这位新同伴呢,睡在床上,脸朝着壁头,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下面,看不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来,而我的心里早就制造出这样的公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睡何必曾相识”,也就无须乎详细的观察和询问。我只是默默地倚窗站着,望着无边黑暗闪着小星点的秋空,追想那给店主人赶在街头的旧同伴,这一夜不知蹲在哪儿,含着眼泪,痛苦地搔着他身上发痒的疮疤呢!他的身世,我可不知道,只在夜里听见他一面搔痒一面这样愤激地说过:“家乡活不下了,才来到省城的,哪知道省城还是活不下去呢!”就只是知道这一点子,然而这一点也尽够一个沦落人的注解了,所以我也就不曾追问,而且我也没有追问别人身世的好心绪的。但这时我整个的心却为被赶的他悲哀了。仿佛我已看见他荒凉不堪的家乡,在斜阳中躺着无数烧毁的破屋,没有一缕黄昏的炊烟,只有一队乱鸦,在空中飞鸣一会,散到远处去了……老兄,吹灯睡吧!”床上睡的那人,看着我尽是那样默默地站着,便忍不住这样说了。这一声,骤然打散了我心中的幻象,同时还觉得他的语气很是柔和、亲切,就无心地向他道:“你老兄可也是来省城找事做的么?”
(6)“不,我明天是要到外县去!”
(7)等我吹了灯上床睡的时候,他才深深地叹了一声:
(8)“这年头儿有什么事可做呢?”
(9)安慰的话,对他是没用处的,而我也说不出安慰的话来。于是两人静静地躺着,不作一声。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
(10)第二天早上醒来,约莫九点钟的光景,发现昨夜同睡的伴侣和我的一双旧鞋子,通不见了。没有鞋子穿,我十分地懊恼,但,对于偷去鞋子的人,我并没有起着怎样的痛恨和诅咒。因为连一双快要破烂的鞋子也要偷去,则那人的可怜处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然而,我看着一双赤裸裸的脚板,终于生气了,冒火了。我气冲冲地走到账房去,用着顽强的态度和咆哮的声音,同老板吵闹起来,把四五天来他给我的气闷,通通还给他了。
(11)我不管他辩护的话,只觉得在他的屋里掉了东西,做主人的他,是应该首先负这责任的。于是吵闹,吵闹,不息地吵闹。
(12)老板到底屈服了,就赔我一双半新的鞋子,鞋面是黑色哔叽做的,自然比我的旧布鞋子漂亮得多。我便马上感觉到偷我鞋子的朋友,倒替我做了一件不无利益的生意。但在老板交鞋子给我的时候,却严厉而忿怒地告诫,也许可以说是等于责骂吧,因为他的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快要爆出火花的光景。
(13)他说:“限你今夜清算店账,不……”气得说不出了。
(14)“好的,”虽然我是回答得很不软弱,但心里却有点失悔我的吵闹,太过于凶悍了。然而想到早迟都要给他赶到店外的,捉到一个可以难他的机会的时候,客气的和平那是用不着的了。
(15)赔偿的漂亮鞋子,诚然是出乎意外的收获,但等我朝脚上一比的时候,才知道这鞋子比我的脚短了一寸。没有别的方法可想,只有把这双短小的鞋子,无可如何地套在脚上。于是,在这山国的都市上又凭空添上了一个拖着倒跟鞋子的流浪青年,而我在街头走路的样子,也就更加狼狈更加滑稽了。但这些,我全顾不到。我只是一面拐出店外,一面就盘算:在这一夜应该在哪儿寻得一块遮蔽秋风秋雨的地方。
(16)同时我想: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脚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
1931年冬 上海
(节选自《南行记》有删改)
【小题1】第(5)小节,面对新同伴,作者为什么说“无须乎详细的观察和询问”?请简要概括。
【小题2】如何理解第(9)小节中“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这句话?
【小题3】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1)老兄,吹灯睡吧!
(2)这年头儿有什么事可做呢?
【小题4】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我”的“人生哲学的一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