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幻热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从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变化已经显现。前苏联人文符号学大师洛特曼(1922—1993)指出:“从对个别现象的观察和记述到多种体系分析的趋势——越发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浸透。辩证思维深入到研究方针与研究机构之中。”这就是以后频频出现结构的、网络的、跨学科研究的实质。也在此时钱锺书提出的“越界”“出位”之思以中国文化智慧说出了新的理论话语。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通已经势在必行,也促使科幻的勃兴。

文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文学是让人无法硬性标示的九头鸟”,也是“跨界生长的精神树”。为此,人类不间断地寻找适应时代要求的符号系统,各种文学、文艺形式交替就是探索的轨迹。科幻发展带来整个文艺、文学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何种逐梦的科幻小说,它的指针总是对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中国科幻具有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对于现实更深入思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许多科幻大家,他们的神思尽管驰骋宇宙,飞向遥远的未来,但是作为地球人的思维之根仍然是脚下这片土,不然他人无法读,自己也无法说。科幻文学是以特定时代的科学话语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神话思维的重构,在此基础上的说梦。凡尔纳的科幻虽然让后来的科学家当作科学发明的启示录,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已经流露出对于工业革命带给人类负面影响的忧虑。威尔斯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研究者把他称作“我们的同时代作家”。他的《时间旅行》《莫洛博士岛》《隐身人》《宇宙战争》的时间观,刹那与永远相会,自我约束与无处不在的监督,对核战争的忧虑与防范等等和当代人逐梦中的复杂性紧密相连。当今,一种“大科幻文学的泛科幻文化”现象冲击着文坛。科幻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的思维的更新。一般来说,中国科幻以及日本科幻的作品的背景多写“近未来”,透露出一种科幻之根是脚下的深层次思考。为此有人说科幻是“最现实主义的”不无道理。当然由于它本身就不划边界,那些奇幻、推理等种种手法加上商业炒作,让人对科幻的把握颇为困惑。然而,作为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综合场域,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不同的多种艺术创造形式,它富幻想又直接地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惑、希望和理想。

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在当代优秀科幻作品中,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珠玉镶嵌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中国经典话语里充满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求新意识、矛盾统一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优秀的科幻作品使之成功地实现现代转换。刘慈欣在《三体》中以奇绝的幻想编织了人性的多彩画面,同时引发了对于未来的思考;王晋康的《古蜀》以恢宏的气势挥就中华远古文明画卷,构建绚丽的中华民族精神史诗。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如同一室,尤其科幻作家接受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影响是他们的长处。好的科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孟庆枢《逐梦的中国科幻》,2018年12月18日《人民政协报》)

【小题1】对“科幻热”原因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苏联人文符号学大师洛特曼认为随着辩证思维的深入,人们从对个别现象的观察和记述到多种体系分析的趋势出现,网络的、跨学科的实质都促使科幻热。
B.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在更新变化,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出现,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互融通,促使科幻的勃兴。
C.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不同的多种艺术创造形式,用丰富的幻想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惑、希望和理想。
D.在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如同一室,科幻作家接受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在走向世界。
【小题2】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跨界思维的一项是:
A.山东天辰云农场成立于2013年8月,以用户为中心,以科技为根本,以站点为基础,以配肥为入口,以电商为手段,以服务为保障,形成了自己的生产体系。
B.日本人扔垃圾,他们把垃圾分类细致到非常严格的程度,规定具体到哪天扔什么垃圾,非法扔垃圾或被罚款甚至坐牢。
C.阿里CEO张勇明确表示:“今年我们要大力发挥阿里巴巴平台的作用,全力拉动消费,带动更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订单。”
D.电影《流浪地球》中那些令人热血澎湃的特效与精雕细琢的场景,展现出的家国情怀与祖孙三代的亲情,应了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景。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科幻文学以刘慈欣为代表立足现实,思考未来,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
B.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作品是以他特定时代的科学话语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神话思维的重构,也给后来的科学家以启示。
C.在日本科幻作品的影响下,中国科幻也多写“近未来”,表现出对眼下的深层思考,它们都融合了人类思想前沿的思想精华,对世界科幻做出了重要贡献。
D.在信息社会里,网络连接世界,各国如同一室,中国的科幻作家可以接受世界优秀文化的滋养,迎来更好的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1 11:10: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去乡下
秦德龙
若是真的没人种庄稼,我们以后吃什么呢?董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并为此而担忧。他决定去乡下搞一个调研,看看农民都在干什么,分析以后如何解决口粮问题。
穿过一片又一片茂盛的玉米地,他的脑子还在想着这个问题。这也申遗,那也申遗,要不要把种植庄稼的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呢?
到了一处乡村,只见到几个老人和一群孩子。类似的报道他在报纸上读过,成年人都到城市挣钱去了,村里只剩下些孤寡老人和孩子。那么,是谁种下了那一片片庄稼呢?
董阳问村里的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播种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会回来,回不来的,就花钱找人播种。收割的时候也是这样,总不能让庄稼地荒着。
董阳又问,花钱找人,能找的到吗?
老人肯定地说,能找到。老人又说,总有一些人离不开土地,只要多花钱就是了。
董阳继续问,你能帮我找几个留下来的农民吗?
老人摇摇头,表示不能。老人说,他们忙着呢,哪有闲工夫陪你说话?停了一会儿,老人说,你过年的时候来吧,能见到许多人。这些人都有个新名字——进城务工者。呵呵呵。
董阳也笑了。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
从乡下回来后,董阳对一些人说了自己的感受。人们问他,你真的去农村了吗?
董阳说,我到农村去看看。又说,我就是好奇,那一片片玉米是谁播种的?
有人点着董阳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城里这么多下岗职工,可以去给农民种地呀。浇水、打药、锄草……什么都干。
这可真让董阳奇怪了,他还是头一次听说,城里的人下乡种地。
人们笑着说,你真的没听说过?你看看,现在城里的多少人包了农村的土地?骑摩托车去,打个来回快得很,不耽误回家洗澡、看电视。有条件的,还开着小汽车去呢!
董阳若有所思地点着头。
以后,他便留心了,果然看见一些人往乡下跑,带着农具,谈笑风生。
也许,日新月异的生活让董阳倍感妙趣无穷,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他决定写完那个调查报告。他想起来了那个老农民的话,过年的时候,再去趟农村,见见那些外出打工回来的农民。
年底,他去了乡下。
在往乡下去的路上,他看到集镇上人口很多,一些青年人正在置办花红柳绿的年货,也有人正在杀猪宰羊,到处是热腾腾的景象。
董阳进了村子,发现村里的人多了起来。可是先前的那位老人,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他进了一家农舍。几个青壮年汉子正在屋里打牌。董阳没话找话说,正在打牌呢?
一个人看看他说,不打牌,干什么?
另一个人问,你是谁,我们怎么没见过你?
几个打牌的人都乜了董阳一样,他们没有停下来手里的牌。
董阳做了自我介绍,给自己找了个台阶。
一个人说,你真是个闲人,闲得往乡下跑。
打牌的人全都笑了起来。
董阳也跟着他们笑。不过,他的笑,很勉强。
打牌的人让董阳随便坐,还指着花生、瓜子、糖果,让他随便吃,自己拿。
这时候,一个人对董阳说,你别到处瞎转了,过年都这样,我们在外面干了一年,就这几天,休闲休闲!
董阳想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不能光顾着休闲虚度了光阴。可是,话没说出来,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回家就打牌,地里的庄稼怎么办?”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有个人对董阳说,一看,你就是没种过地。大冬天的,地里有庄稼吗?有,也是麦苗,下场雪就盖上了棉被子,不用管它。
另一个人说,你和他啰唆什么,快出牌。
又一个人说,农业上的事,和他说得着吗?
几个人就不再搭理董阳,把他晾在了一边。
董阳摸了摸下巴,钻出了屋子。
这时候,他看见了先前那个老人。老人的身上,套着新崭崭的唐装,正被几个大人小孩们簇拥着,也不知道,是不是老人的儿孙。
老人也看见了董阳,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来了啊?
董阳说了些给老人拜年的话。老人感动得直笑,伴着欷歔。老人指着身边的人说,这些人,都不是我家的,都是我花钱雇来的。我家的人,都没回来,在外头过年了。
董阳吃惊地张着嘴。
回城后,董阳将调查报告的提纲撕了个粉碎。
他想,开春后,也去乡下打工。
(选自《山东文学》2015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写了东阳两次去乡下的经历,透过董阳的具体言行,充分表现出他对城市和乡村生活现状的深刻了解。
B.看着农村人都到城里打工,董阳心里很想知道农村的土地由谁来种,老人告诉他答案,是城里下岗职工来种。
C.关于调查报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由最初的想要写调研,到决定写完这个调查报告,最后他把调查报告的提纲撕掉,可见调查报告是全文的线索。
D.董阳过年时来到乡下,看到村子里确实有很多人,可是这些人并没有干活,而且对他也不热情,这让他很尴尬。
E.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乡下人去城里打工,城里的人去乡下打工,这种现象有时代特征,但老人花钱雇人陪着自己让人感觉心酸。
【小题2】文章以大量笔墨写到董阳周围的人们,还有乡村那些过年回来的人们,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说,“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试分析笑容里包含的内容。结合文意推断作者对“进城务工者”的态度。
【小题4】文章结尾老人告诉董阳这些人都是他雇来的,表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他们不仅在理论上奠定了散 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 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 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 的广阔园地。
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二者是互为影响的。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使着意好 奇的传奇家,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因而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 方法,也给古文家以借鉴,因而也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韩愈、沈亚之都是把二者 统一起来的。他 们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
但是,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骈文恢复了统治地位。原来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但是骈散文之间并无绝对严格的分界线。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词俪句固不必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以为“文之异在气体之高下,思致之深浅,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寄李翱书》),就是说,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完全从形式着眼来反对骈文,意义是不大的。裴度还批评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就是从韩愈古文的内容来批评的。古文运动当时所以发生广泛的影响,是和韩柳文内容的深广有密切的关系的。
韩柳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不仅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无法挽回,而且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道统的宣传既无补于统治阶级的没落和崩溃,士大夫振作有为和希望,也渐趋破灭,后起的古文家乃不得不把古文引上狭小、琐细的道路,古文便成为少数隐者之流的抒写生活情 趣的工具。这些古文虽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但毕竟不够深广,不足以振奋人心,因 而也就自然地不为人所注意了。这样,形式主义的骈文就轻易地恢复了统治地位。
北宋初期,柳开、王禹偁、姚铉、穆修等,都标榜韩柳古文,反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到了中叶,在新的现实条件下,以欧阳修为首,再 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由于欧、曾、王、苏诸古文大家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从此韩柳古文遂成为新的传统。明代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古文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都是对以韩柳为首的唐宋古文新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个古文新传统,支配中国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才被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语体散文所代替。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
【小题1】下面各项不属于“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的理由的一项是
A.他们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
B.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
C.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
D.他们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
B.对韩愈反对“俗下文字”的做法,裴度是反对的。裴度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
C.韩愈提倡古文,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他认为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要惟去陈言。
D.裴度认为韩愈不应该只从形式上加以变革,而更应该在思想内容加以革新。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不仅仅只可以著书立说,也可以写景、抒情、言志。
B.韩、柳之后,古文成为少数作家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由于这些古文没有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不足以振奋人心,因而渐趋没落。
C.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韩、柳在理论上的贡献,更重要是由于他们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
D.宋代以欧阳修为首的一批作家再一次掀起的古文运动与唐代韩、柳提倡的古文运动是一脉相承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囚鸟
秦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安排在一个叫做白鹤山的粮站。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它们唯一要警惕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鹰。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
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 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扇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 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 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地上的子弹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田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画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楞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选自《华夏散文》2012 年第 9 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画线部分的句子,既坦陈了我当时的精神状态,又为下文我不“囚”鸟的行为作了铺垫,是作者的匠心之笔。
B.与之前的生活不一样,第二天我是更多地被那只“被囚”的鸟儿吵醒的,我放飞了它,是想让它与同类一起觅食。
C.文章在叙述一只鸟的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物我紧密结合,寓情于物,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悟。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
【小题2】请简要分析“我”对这只鸟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散文的题目“囚鸟”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益发展,手机、电脑等新的传播媒介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不知不觉间,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杂志、书本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却是现代化的屏幕阅读和零散的数字阅读,但现实的尴尬却在于,一些人总担心肤浅和碎片化的数字阅读会消解传统阅读的本质意义,并剥离它内在的深层思考,从而将阅读引向娱乐消费与文化沉沦的反面。

这样的纠结与担心其实有点多余。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我们的阅读载体一开始也并非就是纸质图书,千百年来,它也经历了从甲骨、帛书、竹简、金文碑刻再到纸质图书的演变,而如今,其被数字化的阅读所冲击,这也不过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体现。再者,数字化阅读的兴起并非就是带着否定传统阅读的目的来的,相反,其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对传统阅读的延展与升华。

因此,我们真正该纠结的,倒不是选择什么样的阅读载体,反倒是在阅读内容上,该作出什么样的甄别判断,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是,在消费社会里,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深深地受到物质社会的沉重挤压,这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人们都希望通过追求享乐的方式来获得心灵上的疏解和抚慰,这也使得人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物质消费的表面性和即时性、娱乐消费的肤浅性和盲从性,却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和必要的反思。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信息泛滥与信息超载的尴尬现实,不但影响着阅读者对有用信息的涉猎和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理解力与判断力,一些人为了不错过相应信息的呈现,甚至对阅读工具产生了强烈的迷恋,并患上了“工具强迫症”,有些人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机不离身,随时随地都在通过微博、微信、网页等查看信息,生怕有任何遗漏。可殊不知,这对阅读内容的非理性选择,不但没有达到自我改善与提升的目的,反倒将自己束缚在了工具之上,成了阅读工具的奴隶。

那么,数字化阅读时代,我们究竟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呢?首先要走出的一个误区是,对数字化阅读的利与弊,不能简单的用阅读的“深”与“浅”来衡量,因为就阅读者而言,不同的阅读需求往往决定着他们的阅读方式是宽泛的浏览还是深入的研究,而单纯用“深”与“浅”来概括数字化阅读的利与弊则未免太过武断与极端。至于阅读内容的选择,则是要在摒弃娱乐与消费的基础上,多些适合自身心灵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深度文本,并有着起码的判别意识,更不能被海量信息牵着鼻子走,事实上,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技术,其本质应是辅助性的,我们的整个社会也应该创造更加有利的因素使它在各领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并为其内容呈现出更多的精彩。

阅读,不止于认字,其终究目的乃是升华人的思想,促进人的思维进步。那么,阅读载体的选择,便不过是在选择一种工具而已,最重要的是阅读什么样的内容。于此来讲,对数字阅读我们也用不着过多纠结。

(摘编自张剑《阅读的“深”与“浅”如何衡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电脑等传媒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传统的纸质阅读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B.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只有选择宽泛的阅读才能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
C.信息泛滥和信息超载的现实,影响着人们对有用信息的涉猎和选择。
D.肤浅和碎片化的数字阅读会不会消解传统阅读的本质意义,引起了一些人的忧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认为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同等重要。
B.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否定了某些人的担心,指出数字阅读是社会的进步。
C.开头指出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给某些人带来了一些担优。
D.作者对数字阅读的利弊层层分析后指出,我们应为数字阅读方式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患有“工具强迫症”的阅读者对信息的涉猎和选择,影响着他们的理解力与判断力。
B.数字化阅读的兴起并不是带着否定传统阅读的目的来的,由此可见数字化阅读有它的缺陷。
C.在消费社会,人们受到物质社会的沉重挤压,在阅读上就必定会选择娱乐消费性的内容。
D.肤浅和碎片化的阅读会将人们的阅读引向娱乐消费和文化沉沦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11月25日,以“幻想无界,共享未来”为主题的2018中国科幻大会在深圳闭幕。与会专家表示,我国科幻行业近年来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前景乐观。

会上,南方科技大学发布了《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2018年上半年,原创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前六个月产值已经接近100亿元。

中国科幻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呈现出出版、漫画、影视、衍生品、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的局面。我国科幻小说发表平台继续增加,作品发表数量增加,质量也逐渐提高。2019年将上映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垒》等几部国产科幻电影,受到产业界的期待。科幻教育有望成为科幻行业的增长点。“去年,涌现了大量以科幻为内容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课程。今年全国多地的高考试题出现跟科幻相关的作文或知识点,这些有望对科幻教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科幻产业发展积蓄后备力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说。

当前科幻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专家指出,我国科幻优质资源总体上比较稀缺,管理部门、行业组织以及相关企业等,有必要聚集整合有限的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郑凯说,无论是科幻电影还是其他衍生品,优质的内容是产业的源头,要有持续的优质内容产出,应给科幻作家营造更好的创作环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还有一些与会者认为,出版界和网络阅读平台应当在挖掘有潜力的科幻作家上给予支持。

(摘编自喻思南、张珊珊《中国科幻,前景乐观》)

材料二:

“中国科幻产业的黄金时代可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科幻文学,一部分是科幻影视。对科幻文学的前景我真的看不明朗,但是对中国科幻影视我是抱着坚定乐观信心的。”刘慈欣说。

刘慈欣坦言,中国的科幻文学还处于一种很初步、规模很小的状态,长期从事科幻写作的作家群体也很小,同时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品。“《三体》的爆红只是意外,这并不意味着科幻文学的成熟。”

对未来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刘慈欣称,现在很多科幻影视项目都在运作之中,2019年至少有三四部高成本的、工业化的、按照好莱坞的工业标准去生产的科幻电影会上映。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这个就是对科幻产业,尤其是科幻文学最有利的一个肥沃的土壤。”刘慈欣说,即使目前对世界的影响力有限,但发展空间广阔,中国科幻产业仍有迎来黄金时代的可能。

(摘编自马佳欣《刘慈欣:中国科幻产业需要共同守望“黄金时代”》)

材料三: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科幻小说都是属于硬科幻系列,一般是由有较高理工科背景的专业人士创作完成的,普通人很难去理解,刘慈欣的《三体》已经在故事情节上实现了突破,但是还是有很多读者表示读来吃力。科幻是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想象的边缘和交叉领域,技术细节的想象和运用确实是有理工背景的人的一种优势,但是有理工背景的人比较强调思维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忽略了作品的人文性、叙事感,内部的冲突感不强,导致故事不是很好看。因此阅读范围仅限于小众范围内,无法延伸到大众范畴。

真正好的作品,仅靠技术细节是写不出来的,还需要更深刻的东西,需要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的理解。比如西方人关心的问题是文明冲突和对人性的终极审判,而中国却更关注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冲突和国家的崛起,有广泛文化号召力的科幻作品应该对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进行观照、做出回应。

(摘编自吴苡婷《科幻产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剖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中国科幻大会上,与会专家们对中国科幻发展多年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同时也对科幻资源稀缺等现实问题提出了建议。
B.《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原创科幻产业产值增长迅速,2018年超越2017年的势头已经十分明显。
C.中国的科幻文学现状是起步晚、规模不大、作家群体小,《三体》水平不高,爆红有偶然性,不代表中国科幻文学已经成熟。
D.我国目前大部分科幻小说是由有较高理工科背景的作者创作完成的,由于比较强调科学性而忽略人文性,缩小了阅读的范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幻优质资源总体稀缺的现状下,只有聚合有限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科幻产业才有可能向前发展。
B.对于科幻文学的前景和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刘慈欣的态度不尽相同,说明他对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持审慎的态度。
C.大量以科幻为内容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课程的涌现,是科幻教育为当前科幻产业发展提供的有力的增长点。
D.比起西方人关心文明冲突和对人性的终极审判,中国科幻作品关注的问题显得狭隘,是其缺乏广泛号召力的一个原因。
【小题3】发展科幻文学,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