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观
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殊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诂。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五行》以 “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裁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圣”之义即无着落。
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正因受孟、荀圣人观之影响,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子·天下》而非孟、荀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可以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无论就训诂抑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所思简约为“内圣外王”。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王天下的尧舜都不可称为“圣”的原因是其内在之德与外在惠民济众之举是并重的。
B.“仁境”不及“圣境”,但必须有外在立人、达人之功;而圣境,自然也应该具备化人之功。
C.由“聖”的甲骨文可知“通”应是其引申义,因此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必须内外兼通。
D.“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所说的圣是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训诂和思想的层面论证了“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非孔子的圣人观。
B.作者引经据典,引用了一些的先秦经典篇章,可谓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C.文章以孔子与子贡、子路的对话来论证孔子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D.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否定现代新儒家概括的孔子之道及其儒家思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与《说文解字》两者在对于“圣”字训为“通”的理解上是一致的。
B.《五行》和孔子对“圣”的解释使得“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缺乏依据。
C.孟子、荀子所理解的“圣”与孔子所认为的“圣”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D.正因为受孟、荀二人影响,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家思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3 06:41: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信,还是不信,这是个问题。

北京“漂白蘑菇”调查、浙江钱云会案,种种网络热点都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面镜子。即使有些猜测事后证明不过是一场谣言,但民众当初一边倒的怀疑仍在隐隐透露着一些信息。

今天,这种“不相信”的情绪,已然渗透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住,我们有楼倒倒、楼脆脆、楼歪歪、楼薄薄;吃,我们得小心假烟、假酒、假鸡蛋、假牛奶、地沟油、人造脂肪、美容而成的大米、药水泡大的豆芽、洗衣粉炸出的油条;出门,我们要提防推销的、碰瓷的、钓鱼(执法)的;上医院,我们担心假药、无照行医、被过度治疗。此外,我们还要面对假票、假证、假中奖、假老虎、假新闻等等。

我们曾经对一切都充满信任,对领袖、对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必将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光明未来……但我们现在却似乎什么都不信——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表态,不相信媒体的报道,不相信身边人——尤其是,“政府说什么都加以怀疑,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习惯”。有人说,幸福感源自相信。而当怀疑一切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中国人与幸福的距离又该有多远?

不相信其实未见得比相信糟糕,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说明信息渠道多了,社会开放程度增强了。

需要焦虑和担心的或许不只是政府官员。今天的中国,让我们不相信的土壤几乎随处可见且都相当肥沃。

我们活在两个世界。现实中,我们不相信一切陌生人。我们明哲保身,安安稳稳做沉默的大多数;家家都安防盗门,低层住户都装防盗网;我们不敢让小孩自己上下学,学校门口有警察维持治安;我们对陌生人充满警惕,人口普查遭遇入户难。虚拟世界里,网络是一件神奇的衣服,把大家全变成了蜘蛛侠。现实到了网络就完全调了个儿:发言者陷入沉默,沉默者开始发言;权贵默默退后,草民成了主角。

今天的什么都不信和几十年前的盲信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信任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关系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小题1】如何理解文段中划线句子“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的内涵?
【小题2】联系全文,请概括国人的“不信任”的主要表现。
【小题3】作者说,“当怀疑一切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中国人与幸福的距离又该有多远?”我们的政府如何重建公信力,才能使国人生活的幸福?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出色的英语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是“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了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言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会再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我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让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了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小题1】联系文章,下面对“汉语的处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大赛,不仅缺乏最好的译文,评不出一等奖,而且二等奖还被外国选手拿走,这种尴尬局面让人反思。
B.国内选手相当多的翻译作品言不达意,其中文字符号的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母语面临危机。
C.虽然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我们的后人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汉语危机”不断的呼声却使我们不能尽展欢颜。
D.与“全民学英语”热潮相比照,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 严重退化,这说明对于母语的忽视。
【小题2】作者感叹“语词破辟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B.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主单调的状况。
C.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就让作者百感交集,忧心不平,看来作者思索这种问题已有时日,显示出作者的文化责任心。
B.由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词藻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
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说明汉语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文、拉丁文基本死了,说明活着的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D.“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受到冷落,产生危机,因此,我们应把对母语对外语的重视程度颠倒过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快递业一年用胶带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
缠满了胶带的纸箱,异味熏鼻的黑色塑料袋……快递包裹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风险。
国家邮政局20日发布《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按照平均每单快件使用1米长胶带计算,2015年全国快递业所使用的胶带总长度为169.85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我国快递包装年耗用量惊人。
据报告统计,2015年,我国快递业共消耗快递运单约207亿枚、编织袋约31亿条、塑料袋约82.68亿个、封套约31.05亿个、包装箱约99.22亿个、胶带约169.85亿米、内部缓冲物约29.77亿个。
国家邮政局预测,2016年我国将产生300亿个快递包裹,到2018年将达500亿个包裹。快递行业每年使用大量不可自然降解塑料袋、胶带,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2000万到3000万吨。
300亿个快递包裹最后落在了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给社会和环境带来巨大负担。
针对所有可回收的包装品,耗材本身有没有标准化规范?“快递包装的相关标准明年有望出台。”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标准处处长徐华荣回应说,快递包装标准的制定已经启动,将遵循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化利用三大目标。考虑到快递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有毒有害的包装将推出强制性要求。对于可降解等高标准的要求,将综合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调研报告指出,一个真正可降解的环保快递包装,成本大概上涨0.5元。关键是谁来为绿色买单?
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童文红坦言,今天中国的快递袋都不是完全可降解的,真正完全可降解的袋子因为成本高,产业发展不起来。
目前我国快递包装回收率小于20%。这是因为包装使用的透明胶带不仅本身不可降解,客观上造成纸箱与塑料难以分离,提高了回收成本。
“快递服务的终点在民生,痛点在末端,切入点就在绿色。”广东省邮政管理局局长江明发说,绿色不仅体现在快递行业的绿色包装,还体现在快递行业的绿色通行。
童文红说,中国快递市场从2008至2016年,保持每年平均50%以上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端旺盛,但快递供给侧并不匹配。
“快递给人的印象就体现在城市的马路牙子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形象地说,快递员在马路边上因陋就简操作的现状亟待改变。快递“最后一公里”实际反映的是整个运作体系的问题。快递员在小区、写字楼马路牙子边上做分拣、这跟我国快递业世界第一的规模是严重不匹配的,也严重降低了这个行业的层次。
显然,无论是培育消费者的包装回收习惯,还是提升企业对环保的社会责任感,都任重道远。
汪鸣指出,很多城市把货运配送节点建设纳入到了城市规划范畴,应该把城市配送节点和城市集结点在功能方面做一些整合,使城市内的集结点逐渐走向规范化、合法化,这样可以减少车流量,降低碳排放。
京东商城总监高宇举例说,一个在新疆的买家,如果要买深圳卖家的手机,快递包装必须非常严实以免破损或丢失,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包装浪费。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消费习惯,京东在距离客户最近的仓库直接布货,仓配一体化可以实现配送和包装成本的降低。“别的商家用5层瓦楞纸,我们用3层就够了。”高宇说,电商的包裹一般最多要经过7次中转,而在京东只需要经过1次中转,即从仓库直接到用户。目前京东实现了10%的纸箱回收,客户收到包裹后,可以将纸箱返回仓库重新利用。
顺丰速运副总裁许志君说,要以绿色环保实现快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包装方面,首先是减量化,优化包装设计,避免过度包装,降低包装能耗。在环保方面,研究更多使用100%降解的材料,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在配送方面,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有效管控车辆和司机的驾驶行为,降低油耗。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10月21日)
相关链接
①顺丰去年生产了一批可循环利用的纸质包装,硬度比较高,成本价要4到5元,至少可循环使用5到6次。但这批硬纸盒的回收利用率只有2%到3%。因为货物包装归客户所有,大多数客户出于自用或保护隐私等原因,不愿意将包装留给快递员,公司只能尊重客户的选择。
(《循环利用难,3亿快递包装哪去了》)
②要在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取得明显效果,“十三五”期间,力争在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快递包装绿色发展上取得突破。到2020年,基本淘汰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包装材料,基本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
(《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将快递业一年所用胶带数量用“可以绕赤道425圈”这一数字来表达,加上感叹号的使用,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震撼。
B.文章前几个自然段中开列的大数据,让人认识到现状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为下文做了铺垫。
C.要解决快递包裹的环境污染问题,培育消费者的包装回收习惯和提升企业对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很重要,但目前还没有应对策略。
D.中国快递市场从2008至2016年保持每年平均50%以上的增长,消费者需求旺盛,但快递供给侧的现状却亟待改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快递业没能推广使用可降解的快递包装袋,其重要原因是环保产品的成本太高,如果让快递企业独自承担,则负担过重。
B.快递包装标准的制定已经启动,将根据快递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包装是否有毒有害、是否可降解提出强制性要求。
C.快递给人的印象太低端,与我国快递业世界第一的规模严重不匹配,这就决定了发展绿色快递之路短期内无法完成。
D.要想使快递包装袋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使用,就要建立社会化快递回收体系,使快递包装袋全部回收循环利用。
E. 新闻通过京东商城总监的举例,让人看到了将来快递业利用大数据分析、仓配一体化、纸箱回收等绿色环保的趋势。
【小题3】如何才能有效减少快递包裹带来的环境污染?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智库答问•关注网络时代的表达匮乏糸列访谈之一

本期嘉宾:

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刘运峰: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王灿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光明智库: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痩香菇”……我们的语言到底是越来越贫乏,还是越来越多样?从个人语言运用情况来看呢?

刘运峰:语言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们现在的很多语言是时代产物,几乎每天都在产生新词语。

个人语言运用是存在贫乏、单调甚至生硬的问题。我经常想,同古人相比,我们的科技进步大快了,但我们的表达能力,对人和事物的观察、感知能力,文学艺术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却没有同步提高。古人可以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描写早春景象,我们大多只能用“春天来了,大地吐绿”或“春风吹来,感到暖融融的”来表达。

王灿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系统。评价一个时代的话语,标准很关键。自从白话文成为书面语言形式以来,从政论文章到文学作品,再到法律文件、科研报告等,都能很好地满足表达的需要。古代的诗词歌赋的确语言优美、韵味悠长,但我们不能仅仅以此为参照来判断说今天语言贫乏。

光明智库:有网友表示,由于互联网时代有着同质化表达的网络氛围,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造成了语言贫乏。您觉得社交软件、网络的应用有没有导致语言贫乏,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是否加剧了这种现象?

李宇明:过去,书面表达是很慎重的事,比如给远方家人寄信,还要专门请教书先生帮忙。现在除了给报纸投稿、撰写论文,其他情况下,很多人都是通过手机即时表达。这种频率和过去明显不同,也就显得不那么郑重了。

刘运峰:如果说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加剧了语言贫乏,恐怕有些武断。但可以说,社交软件和网络平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展了交往空间;另一方面,使人在表达方面变得懒惰、随意。比如,书信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对语言表达的依赖性非常强。写信时,要考虑收信人的身份、感受,要字斟句酌、文从字顺,要表述准确、讲究格式,这无疑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训练,但互联网时代的通信太发达了,我们几乎不写信了,逐渐也就变得不会写信了。

光明智库:对于这种语言表达相对匮乏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您是否会忧虑?要扭转这一现实,我们该从何发力?

刘运峰:我所担心的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对技术的依赖会越来越强,而主观能动的表达会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感悟能力、认知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会下降。

专业教育固然重要,但素质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单纯是某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素质除了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之外,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主要靠读书这一途径。

刘运峰:杜甫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笔”最终要落实到语言表达上。读书,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命体验。具体到语言表达也是如此。不读书或是读书少,就没有或者少有词汇的积累,就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更谈不上丰富性、形象化的表达。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04月08日07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像大家耳熟能详的“高富帅”“白富美”“蓝瘦香菇”等语言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B.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我们的表达能力、观察感知能力、创造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却相对滞后,并没有同步提高。
C.王灿龙认为,古代诗词歌赋的语言优美、富有韵味,但是今天的书面语言并不贫乏,能够很好地满足表达的需要。
D.有网友认为,语言之所以贫乏,是网络环境中语言表达的差异性越来越小,个性化表达少,再加上表达的直接和简洁造成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会越来越丰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语言积累也会越来越多,相反地,个人语言运用还会出现贫乏、单调甚至生硬的问题。
B.网络时代的社交软件和网络技术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交往空间,但同时会让人产生依赖,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
C.李宇明认为当下人们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借助通讯工具方便快捷地表达,这使人们对书面表达不再看重,导致语言贫乏。
D.李宇明、刘运峰在谈话中都提到了“写信”,李宇明以“写信”强调书面表达的重要性,而刘运峰则强调“书信”对语言表达的依赖性很高。
【小题3】针对网络时代语言表达相对匮乏的趋势和现状,你有什么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用具、礼器、兵器、饰物等。考古学上的青铜器则特指先秦时期质地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铅浇铸而成,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因此,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中国青铜器的发明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追根溯源,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以夏、商、周三代的为代表,其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另外青铜器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如勾践剑、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司母戊方鼎、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等。此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青铜器,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一处房屋遗址中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残片,其属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在较晚一些的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北、辽宁、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也普遍发现了青铜制造的工具、兵器、装饰品等。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知,虽然中国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有着很大区别,但不少地区的先民还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精巧绝伦。它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并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中国文化宝库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制作工艺上来说,中国的古代青铜器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在中国古代就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也非常成熟。而随后发展出来的不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更是显示出我国青铜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另外,在很早的时候,青铜器上还出现了为增加美观度而镶嵌的装饰。至于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是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等,经鉴定铁刃均为陨铁所铸成;第四种是红铜,即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第五是用金、银来做镶嵌,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青铜器铸刻有文字,即铭文(也就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中国青铜器所独有的。我国的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起初只有1-2个字,到商代晚期逐渐增多,但最长也不过48个字。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但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做法开始逐渐减少,至战国已经罕见长篇铭文。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及为其断代与鉴别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郭军林的《中国青铜文化》,时事出版社)

【小题1】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它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
B.青铜器的发明,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C.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的工具、用具、礼器、兵器、饰物等,且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D.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能够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甘肃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碎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表明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
B.青铜器浇铸制作的工艺主要有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不需分铸的失蜡法,以及浑铸、分铸、铸接、叠铸等方法。
C.在很早的时候,为了增加器物的美观度,青铜器上出现了用绿松石、玉、陨铁、红铜、金、银等材料来做镶嵌的装饰。
D.我国在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世界上独有的,从商代中期开始,到商代晚期逐渐增多,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我国最早发现的青铜器可知,原始先民已经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B.中国青铜器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C.从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上来说,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D.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粗犷瘦劲、工细秀美,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和断代史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