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放逐于世界边缘的局外人
谷立立
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殒命。
苏珊·桑塔格曾在《反对阐释》一书中将加缪归为“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纵观加缪一生,“受难者”的形象总与他息息相关: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几乎失学。生活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他画上了休止符,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开始。疾病作为加缪的“绝望和挑战”,“一半是宿敌,一半是催化剂”。在他,这不是隐喻,而是真实的存在。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从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
加缪的荒诞哲学,虽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却绝非凌空蹈虚,皆源于其对生存的高度认知与敏锐感悟。我们读《局外人》,总是惊异于叙述的冷静克制、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的无动于衷,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真实的加缪并非如此。生活于他,虽极为“悲伤”,但仍有“热情”。他认为,诞生到一个荒诞世界上来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与自己的自由。如果说《局外人》是其荒诞哲学的首度展示,那么《西西弗的神话》则可以看作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希腊神话中背负着沉重诅咒、永远推着石头上山的悲剧人物,何以在加缪笔下摇身一变成了主动抗争的英雄?这是一种暗示,隐隐对应着作家积极的人生观——生活虽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但正如小说《鼠疫》里所写,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只要一息热情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
加缪的文字虽是隐忍的,他的态度却是显而易见的。漠不关心、冷漠超然,或者悲观厌世,从来与他无缘。终其一生,他秉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训诫,“热爱生活本身更甚于热爱它的意义”,满含着热情介入这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他以手中之笔针砭时政,挑战荒诞,新闻、文论、时评、小说、戏剧,无所不写,只为了唤醒世间囿于生存之累的芸芸众生。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他“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也正是对此种“介入”的肯定。
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加缪精神上有“囹圄”之感,这和其早期经历不无相关,但更直接的伤害,自然非后期政治上的纷争与最终被排斥的际遇莫属。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在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其后他逐渐成为左派文人攻击的标靶,被以萨特为掌门人的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从此,生活在局外人一般的被放逐状态之中。
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这“局外人”的身份更是越演越烈,终至无法收拾。一直以来,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自居。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都在牵动其敏感内心。作为书写的原乡,阿尔及利亚更时时出现于其小说及戏剧创作之中。从早期的《局外人》《鼠疫》《卡利古拉》,再到遗作《第一个人》,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虽构成加缪书写的主题,其下却潜藏着何其相似的关键词,比如,阳光、大海、沙滩。作为“乌脚”(当地话,意指白人移民)后裔的他,身份极为尴尬,“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帕慕克语)。他一直试图在战争与和平的罅隙间寻得某种微妙的平衡——他不愿自己的“妈妈”遭受横祸,亦不愿记忆里“无法割舍”的美好尽数毁于硝烟。
因此,加缪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的原则,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在彼时日渐高涨的民族独立风潮之下,这和平主张更近乎于美好的想象,是一厢情愿的空谈,双方均无法认同。然而,世事的吊诡也正在于此,追求和平的人反倒成了阻挠和平的帮凶。彼时,加缪腹背受敌,就连昔日的战友也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现实的屡屡受挫,无疑将他推入孤绝的深渊。从此,他避居乡间,不问政事,只在日记中涂抹彷徨与失落,或在戏剧中寻找往日的荣光,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这种无为,既非“江郎才尽”的无奈之举,亦非明哲保身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抗”,源于理想主义者对自我信念的坚持,是加缪一生对抗错误、矛盾和踯躅的具体例证。
(有删改)
(注)
①阿尔及利亚战争:50年代中期,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不断袭击法国殖民地当局和普通的法国人,法国方面派出军队镇压。
②昔日的战友:指萨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加缪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影响他一生,常常让加缪陷入绝望,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死亡。
B.《局外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无动于衷,小说的叙述冷静克制。但并不能因此就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
C.《鼠疫》是加缪的早期作品,描写了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一片荒芜的世界,隐忍的文字鲜明地表达了“生活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的主旨。
D.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他对这片土地抱有深厚的情感,但是他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这让他选择了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阿尔及利亚战争。
E. 加缪后来避居乡间,不问政事,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表面上是无为,实际上体现了他对所处的环境的对抗和对自我信念的坚持。
【小题2】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加缪“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请简要分析其含意。
【小题3】简要概括加缪与萨特在政治观点上的不同之处。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有关近视的遗传方式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多因子遗传、隐性遗传、单因子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对近视眼患者家族的调查发现,父母为近视者子女近视率为48.28%,其中高度近视者占52.12%,明显高于父母无近视者子女的近视率27.28%、高度近视率36.76%。而又的资料却表明,双亲单纯性近视或变性近视,子代不一定都出现近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父母都有近视而子女患近视的不足半数。还有人认为中低度近视的发病有肯定的家族倾向性,与遗传密切相关。先天性遗传患者长大以后近视甚至会超过两千度,这主要是遗传所致,因此目前无有效方法可阻止其继续加深。
外部因素中,用眼过度、阅读距离太近等错误的读写习惯等都将导致视力下降。原因是长时间的阅读或近距离操作精密仪器使眼体视物聚集的睫状肌处于痉挛状态,从而不能放松到原来位置。处于一个大量学习和阅读的环境中,近视的发生率就会相对提高。而且来自世界各地的数据都显示近视在学龄前很少出现,而在上学期间逐渐增加并会在学习紧张的大学期间达到高峰。
缺乏体育锻炼,体质较差也会导致近视。某视力矫治中心搜查的资料显示:体校学生近视率明显小于普通高校,仅为普通高校的四分之一。这一方面与体育专业学生课业负担较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体育专业学生喜爱运动、体质好有关,体校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多,在室外视野也比较开阔。普通学校女生比男生更不喜欢运动,也存在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的现象。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导致近视。某视力矫治中心搜集的大量资料说明:近视眼的形成与机体缺乏钙、铬等微量元素有关。铬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青少年,铬的需求量比成年人大。铬主要存在粗粮、红糖、蔬菜及水果等食物中,青少年如果长期吃精细食物,会造成铬的缺失而患上近视。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视力报告》)
材料二:
2010年中外学生近视率比较
 
小学生近视率
初中生近视率
高中生近视率
大学生近视率
中国
29.96%
53.43%
72.80%
77.95%
日本
25.70%
49.00%
63.80%
高于63.80%
德国
8.80%
15.60%
-
20.40%
 
2017年中国学生近视率统计
学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近视率
43.50%
71.89%
81.89%
90.29%
 
(摘编自《世界各国近视概况》)
材料三:
中国眼科专家、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许迅介绍说:“近视可能导致严重的眼病,如青光眼、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较高的高度近视率将来可能导致失明者增多。而且,近视率上升的趋势目前尚未得到遏制。一个孩子患上近视后,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近视程度通常会逐年加重。
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健康视觉报告》称,到2020年,中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7亿。那时,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者可能出现巨大缺口,将直接威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安全。
《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提醒相关部门,长期以来,我国与视觉健康相关的机构设置与政策内容,主要围绕防盲治盲展开,缺乏对整体视觉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整体视觉健康的有效措施,在公共教育、预防保健、医疗保障及社会引导等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国民普遍缺乏基本的视力健康知识,相关预防保健措施形同虚设。
报告强调,青少年视力普遍恶化,从长远看将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生产活动,“在可量化的社会经济成本中,视力受损患者的劳动参与损失不容忽视”。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近视率为何居高不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近视遗传的方式,存在多种观点,如多因子遗传、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单因子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
B.中帝度近视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密切相关,某些先天性遗传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近视会进一步加深,目前还没有办法阻止。
C.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认为,中国近视患病率将会继续增长,5岁以上的近视患者将超过国民总数的一半。
D.近视并非小事,它将会对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产生严重威胁,甚至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近视患者,子女出生后,一般都会患先天性遗传近视,而且高度近视的可能性很大。
B.分析材料二可以发现,中国各学段学生近视的比例都明显高于外国,近几年来,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C.分析材料二可以发现,中国防治近视,要重视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殷,因为这一阶段近视率增长幅度最大。
D.近视的后果很严重,首先,近视程度只会逐年加重,进而导致青光眼、黄斑病变等严重的眼病,直至失明。
【小题3】个人怎样才能有效预防近视?依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 题。
建筑审美
①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 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是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 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 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②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 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 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 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 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 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 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 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 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受形式,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 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涵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 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 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③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式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 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 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 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 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小题1】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纪的直接成果。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涵了历史审美因素。
【小题2】第②段中“某些特定的内容”主要指的是
A.客观上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体系,但将来必 定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 则而得以升华。
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 到复杂。
D.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拓展、深入探索 和建筑学健康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在大众层面上科学被迷信击败。
②这样一部令人有点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途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在居住区外面的马路上,还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4”是不吉利的,“8”是吉利的等等。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这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背道而驰。
③在中国当今的报纸和电视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最典型的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新闻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倾心于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科学的余味——其实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毫无科学理性可言。
④美国科普史上曾出现过一批既从事科研又热心科普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撰写科普文章,把科学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过二十世纪后这批科学家撤退了。反观中国当今的情形,似乎从来没出现过这样一大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
(钮卫星《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历史学教授伯纳姆认为科学最终将为迷信所击败,原因在于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使在科学压制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以新伪装的方式复活。
B.人们泼洒药渣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字区分凶吉等,这些改头换面的老式迷信现象助长了迷信思想在当今的流行。
C.作者认为新闻媒体在宣传上应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比如中国的航天活动更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活动。
D.作者以美国科普现状作为参照对象,从前沿科学工作者、公众、政府等几个方面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不足,并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设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主要通过列举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迷信行为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现阶段科学普及工作的迫切性。
B.文章就当今媒体报道航天技术新闻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当今媒体有步入新伪装下的迷信与神秘主义道路的趋势。
C.文章提出问题后,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分析了中国科学普及艰难的原因,并指出改变中国的科普现状的基本途径。
D.整篇文章旨在呼吁公众更多更深入地参与科学,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去理解科学,来提高科学素养。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科学没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就可能与一批能把理性带入生活各个方面的科学家的参与有关。
B.如果迷信不能被破除干净,必然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生长环境不好有关。
C.新闻媒体宣传航天技术过于渲染神秘性和尊贵性,由此可见中国的新闻媒体也需要重视自我的科学普及。
D.要实现科教兴国的国策,培育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就需要政府和科研机构组织者向民众普及科学。

同类题4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

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

那么,何为环境美学?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关的重要内涵。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审关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月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环境的属人性非常必要,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
B.生态文明环境可以通过人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
C.就审美而言,精神性的乐更重要,因此,“乐居”就是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
D.环境美学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是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的三门学科中最尖端、最高深的学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先总体提出环境、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再分别闹释这两个问题,最后总结何为环境美学。
B.文章第三段论证看环境的两个维度,由生态到文明,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C.文章最后两段都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详细地阐释了审美和环境美学两个概念。
D.文章对环境审美的论述采用了从大到小的方式,即先论述审美,再由审美的具体内涵进一步论述到环境的审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与资源的价值对人类都很重要,但两者发生矛盾时,需要权衡轻重才能决定取舍。
B.不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是不好的生态,这种生态属性不能称之为人的环境。
C.人有三种生存方式,各有特性,也有层次差异,乐生是人生的最高层次,而乐居属于乐生的一种表现形式。
D.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学勤:“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

刘国忠

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母亲很早就教他认字,四岁之前已可识字读书。父亲给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他用两年时间学完了小学教材,但因年幼,1941年进小学时仍需上三年级。由于课堂内容远不能满足其求知欲,上课之余,他阅读了众多的课外书籍。

李先生的读书范围也非常广泛,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他经常不吃早饭或午饭,省吃俭用,去书店和书摊买旧书,看完后再卖掉,换买其他的书来读。当时商务印书馆印行了许多学术著作,李先生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甚至一度计划要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部图书搜集齐备,足见他对读书学习的痴迷程度。

20世纪50年代,李先生刚到清华大学读书时,他的同学钱耕森等人曾应邀去他家玩,对于其藏书的丰富留下了深刻印象:“只见四壁都摆着一排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摆满了书,几乎全是中外古今的学术名著。”

侯外庐先生晚年撰写回忆录时,对青年时期的李学勤评价是“博闻强记,熟悉典籍”,可以说是切中肯綮。

在李先生阅读的大量典籍中,符号一类的书籍是他特别钟情的,越是看不懂的书他越感兴趣。李先生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启迪人们智慧,而又多少能给人以一种神秘感,需要费一番气力才能看得懂的作品。金岳霖先生的《逻辑》一书,他先后读过多次,书中第三章“介绍一逻辑系统”介绍了数理逻辑,里面都是他不认识的各种符号,让他十分着迷。1951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就是想追随金岳霖先生研究数理逻辑,不过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最终他没有能够实现这一愿望。

还在中学读书时,李先生就曾听人说,最难学的是甲骨文,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留心甲骨文,一有时间就到位于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自学甲骨文。在他看来,那些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像符号一样,特别有意思。

长期潜心治学的结果,使李先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自觉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工作之中,不肯浪费点滴时光。青年时代的勤奋使他具备了渊博的学识,即便到了后来,虽然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职务,要处理繁忙的公务,一有闲暇,他还是用来读书和写作,并发表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之后,清华大学变成一所工科院校。李先生没有和大多数的学生那样转到北大求学,而是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编撰《殷虚文字缀合》,从此走上了学术道路。1953年年底,中国科学院筹建历史研究所,李先生又被选中,到新成立的历史研究所,作为侯外庐先生的助手,参加《中国思想通史》的写作。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云梦秦简等简牍帛书的发现,他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考古和古文字学方面。2003年,他离开了工作长达50年的历史研究所,回到了清华大学,为母校文科的重建竭尽心力。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李先生取得了累累硕果,共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成果之丰富、所涉领域之广博,令人眼花缭乱。对此,李先生戏称这是“杂学”:“我这个人兴趣相当广泛,所学杂而不纯,又由于工作的经历,从事过不同方面的研究,写过的东西很难理出一条思想发展的线索。”

李先生常说,一个人不见得要做理论的工作,但必须有理论的高度,在研究过程中可能考证的只是一个字,但心里得想着一个大的事儿。

相关链接
①李先生很喜欢用一句英文俗语“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来说明自己的治学体会。“一些的一切”即学什么东西就要对这个领域已有的一切都懂;“一切的一些”即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都应懂一些。
②李先生曾总结说:“我认为研究古代文明的这一段,最好采用多学科结合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所谓多学科结合,是指历史学、文献学(包括传统的经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美术史……诸方面研究的融会贯通,尤其要注意文献与考古的互相印证;所谓比较研究,是指以我国与世界各个古代文明对比参照,把中国古代文明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背景中去考察。”

(《李学勤集》自序)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学勤很聪明,不仅四岁之前就识字读书,而且用两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教材,但因年纪小,读小学时仍需上三年级。
B.李学勤为了多读书,常常将早饭或午饭的钱省下用来买旧书,甚至计划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部图书搜集齐备。
C.李学勤很喜欢符号一类的书籍,金岳霖先生的《逻辑》一书,里面都是他不认识的各种符号,因此让他十分着迷。
D.李学勤涉及的领域很广博,令人眼花缭乱,他认为自己是“杂学”,所学杂而不纯,这其实体现了他谦虚的精神品质。
【小题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侯外庐先生认为青年时期的李学勤博闻强记,这一评价非常到位,而这源于李学勤是他的助手,他对李学勤非常了解。
B.李学勤认为甲骨文也像符号一样,特别有意思,还在中学读书时,他对甲骨文就有极大的兴趣,一有时间就到北京图书馆自学甲骨文。
C.李学勤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长达50年,一直进行考古和古文字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
D.李学勤自从全国院系调整之后就正式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也认为在研究过程之中即使不是做理论工作,也要有理论的高度。
E.李学勤认为研究学问,应采用多学乎结合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其中多学科结合是指诸方面研究的融会贯通。
【小题3】李学勤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取得了累累硕果,请概括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