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中,具有深远价值的一种是上遵天道、下循地理的观念。先秦哲人谈及此点,多半是论证伦理、政治问题的借喻,农学家则是正面探讨这一问题。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时,概括出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如图所示):

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此类经验概括还是浅层次的,但所包蕴的意义却很深远,与当下正在觉醒的“绿色意识”在理念上相通。“绿色意识”主张人类应仿效绿色植物,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以利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
从“绿色意识”中还可引申出“绿色消费”的观念,即适度消费意识。当下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已经造成资源的巨量损耗,而发展中国家消费观念更新的速度,大大快于科技与经济发展速度,形成一种浮躁、超前的消费取向。值此之际,倡导天人协调的绿色意识及其表现———绿色消费,可以改变高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主体与客体协调互济。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曲折互为因果。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富于启迪。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但它阐扬的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祛除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印度思想中也有此类资源,泰戈尔说:印度人强调人和宇宙和谐。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人与天调”的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当然,这种“克服”绝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回古代的“主客不分”,而是利用现代科技,将现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
现代西方一些思想家,开始超越人与自然两分对立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指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双向互助式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这种认识与中国一千年前的哲学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命题一脉相通。
(选编自冯天瑜《古典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之道》,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哲人和农学家对上遵天道、下循地理这一观念的探讨,观点虽有分歧,但都具有深远的价值。
B.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蕴含了有机循环、生生不息的思想,在理念上与当下“绿色意识”是相通的。
C.贾思勰总结概括出来的农畜产业循环生产模式,它尽管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却是深远的。
D.“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度消费,它能够有效抑制资源的过度损耗,有利于缓解主客体对立失调。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会影响社会发展,在中国,天人相分的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因此现代化进程特别艰难曲折。
B.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属于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相互关系认识的第一阶段,它对第三阶段思维方式的形成富有启示。
C.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问题上,无视东亚智慧是不明智的,而想从中找到可仿效的完备样本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D.只有完成主客体从“两分对立”到“辩证统一”的转化,回归到“浑然一体”,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消费和超前消费都背离绿色意识,不利于自然的生态平衡,也不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和谐发展。
B.东亚智慧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弊病具有精神疗治的作用,是因为它得到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的关注。
C.利用现代科技化解人与自然对立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把现代生产力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是现代人面临的课题。
D.文章援引并梳理了古今中外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许多看法,旨在阐明“绿色意识”应成为人类当下的共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2 10:0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家书楼
乾隆初年,保定读书风气渐盛,藏书风气空前。其中最有名声的藏书者是丁聚会,其次有郝伯力,王家惠,郑子森。四人从小一起长大,经常一起切磋,谈书论诗。四家人关系相处和睦,来来往往,应付唱酬,情感自然愈演愈深。丁家是保定城内藏书行里首推的第一,丁聚会的父亲丁延祺卧病在床之后,长子丁聚会便接手了这些藏书。丁聚会的同胞弟弟丁聚合,在北京做生意,据说生意很是红火……
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入简出的习性,开始出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据说他总是不计输赢地豪赌。发展到后来他便举债进赌坊,郝伯力、郑子森、王家惠三家都被丁聚会借过大笔银两,转眼两年过去,丁聚会已经债台高筑,至今也没有还贷的动静。三人深深叹息一向稳重持家的丁聚会如何走到这一步田地,商议既然劝解丁聚会无效,也应与丁延旗老先生讲明白,让此事有个了结。
到了丁宅,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一个时辰后,郝伯力冷着一张脸,闷闷地讲,丁延祺老人病得很重,有些神志不清了。三人商议求见丁聚会的妻子冯氏。冯氏木着一张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听三人讲述。三人说过后,客厅一片沉默。三人好生无趣, 便起身告辞。
三人走在街上,郝伯力说道:“聚会败家,已成定局。我相信聚会是不会白白赖账的。只要催得紧,他必定将藏书抵债。再说聚会的胞弟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丁老人朝不保夕,聚会已经变得这样,又没有后人,丁家藏书到此缘分便是尽了。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货与了书商吗?”
面对三人的讨债,丁聚会长叹道:“我往日待你们三个不薄,几十年的交情,书友一场,如此相逼,是否有些过分了?”郝伯力冷笑道:“谁不知道聚会兄家中藏书万册有余,如何不以此抵账?” 丁聚会怔了片刻,哀哀地说:“我今日就与你们做一个了断,拿我的藏书抵账就是了。”说罢步子软软地向家中走去。
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清点书册,谈好价钱,打包装箱,搬上马车,三人各自引领着装满书籍的马车走了。车载很重,车轮转动得吃力,压迫得积雪痛苦地作响。
这一夜丁延祺老人去世,两个时辰后丁聚会去世。
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好了价钱。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书商也气急敗坏地索回了定金,泄气地走了。
郝伯力等三人吊唁后出了丁家,郑子森感慨万端说:“伯力兄,你催逼借贷,竟是为了保存那些藏书呀。”郝伯力叹道:“这是丁老人的一片苦心啊。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逼迫聚会用藏书抵账。这些藏书丁家已经传了九代,他万不想被后人换了银子挥霍一空,他知道我等都是藏书之人,便要我等借着索债的口实收藏这些书继以传世,他唯恐你二人心慈面软迁就了聚会这才瞒过。”郝伯力接着郑重地说:“切记告诉自家后人,这些书传之后世,是我等的职责啊。”
丁聚合将宅子卖给了族人,分给冯氏一笔钱,让冯氏回娘家,便回北京了。郝伯力等三人为冯氏送别。冯氏取出三张银票,淡淡道:“这些银子,还望你们收回去。聚会生前叮嘱我,一定要将这些还给你们。”
三人张口结舌:“聚会兄的借贷,已经将藏书抵账了啊。”
冯氏摇摇头:“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年聚会从未大赌,他只是虚张声势,只为从你们手里借贷银两。他三年前发现自己身有不治暗疾,公公当时也是人命危浅,他们父子都担心家中的藏书被聚合败了。思来想去,想把这藏书交与你们保存,又怕聚合从中作梗。便想出一个借贷不还、以书抵债的办法。”
三人都怔住了,郝伯力仰天长叹:“聚会兄,你如此费尽心机,将这万余册藏书交付于我们,真可谓至情至义的藏书圣人啊。我们岂敢稍有懈怠啊。”
第二天,三家便将藏书拢在了一起,一个月后,三家人出资在保定东大街盖了一栋阁楼,上面题的匾额是“四家书楼”。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积雪痛苦地作响”,这两处描写生动地烘托了丁聚会内心的沉重与痛苦。
B.小说对丁聚会形象的塑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聚合卖书这一情节就是从正面衬托聚会的形象。
C.小说围绕“这些藏书”,明写丁家忧书、保书、传书,暗写郝、郑、王三家借债、讨债、抵债,两条线索交织。
D.小说塑造了旧时藏书家的群体形象,从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艰辛历程,让我们感慨之余而肃然起敬。
【小题2】丁聚会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提议将小说题目“四家书楼”改为“丁家书楼”,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琴《<老子>的年代》)

【小题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B.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C.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德,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产生比《论语》早。
D.《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兰之殇

赵梦笔也算才俊之士,怎奈科举屡试不第,別无专长,唯有画技一路,便降格以求,以画谋生。虽山水、人物、花卉,样样拿得起,可困居于蓬牖之中,声名不出闾巷,日子过得很恓惶。他奉母极孝,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老母去世后,赵梦笔万念俱灰。

这天,赵梦笔关门闭户,踉踉跄跄来到山中古刹,推开虚掩的寺门,缓缓走进去。卵石小径两旁遍植着书带草,院内静寂无声。

正在禅房打坐的老僧闻声走出。赵梦笔忙迎上去施礼,说道,打扰长老清修。老僧双手合十,念了句阿弥陀佛,回道,施主客气。又问,施主面露戚容,有何心事,不妨说来听听。赵梦笔略一踌躇,便对老僧讲了自己的身世遭际。末了,向老僧请求剃度出家。

老僧叹口气,说道,老衲观你尘缘未尽,还是晚一步再说吧。你既是个画画的,且随我来。

跟着老僧走向后院,远远地,就有一股淡淡的幽香飘来。老僧指着花圃一株花草,施主可认得此花?赵梦笔道,请长老明示。老僧道,此花乃兰花中罕见的极品“压千红”。你今日能与它一见,也是缘分。听老僧如此说,赵梦笔方回过神,此花就是传说中的“压千红”?怪不得有如此奇香。

老僧说,施主能为老衲画幅兰花吗?

赵梦笔点头,说,这有何不可??

老僧说,既如此,施主请随我来。

赵梦笔跟着老僧去了禅房,磨墨展纸,准备作画。刚刚提笔,老僧说,且慢,待老衲点些东西在墨里。赵梦笔不解,但见老僧从几案上拿起一只小瓷瓶,向着磨好的墨汁里滴了几滴清露样的东西,说道,你现在可以作画了。

赵梦笔谦让一回,提笔蘸墨,在一张生宣上画了一块怪石,怪石旁逸出一株兰草,叶似翡翠,一茎兰箭,盛开着几朵兰花。有顷,画成。老僧站在一旁不住颔首。

神奇的事情在赵梦笔放下画笔的那一刻发生。他忽然嗅到从画面上浮动起一股清淡的兰香,愣神间香气忽下散开,时而远,时而近,来时是具体的,去时是缥缈的……

赵梦笔愕然。

老僧轻轻一笑,道,有此奇效,全赖这瓶中之物。

赵梦笔惊喜道,长老,瓶中究竟是何神物?

老僧表情极平淡,道,无他,是老衲清晨沥下的“压千红”花叶上的清露耳。

赵梦笔听了,心念一动,说,长老,能送我一株“压千红”吗?

老僧道,施主有所不知。这花长一株新的,便枯一株旧的,无法分予你。

赵梦笔大失所望。只听老僧又道,不过,老衲可将这一小瓶清露赠予你,可助你今后衣食无忧。只此一瓶,你要好自为之。

赵梦笔连连称谢,告辞老僧,欢天喜地回家去了。自此,赵梦笔专事画兰。他所画的兰花声名远播,那些富商巨贾达官贵人,都以能收藏到他的兰画作为辟邪祛俗的奇珍为荣。一时间,赵梦笔账了个盆满钵满。他摇身一变,置房买地,娶妻纳妾,成为当地的富豪。

翌年初春,老僧所赠清露已经一滴不剩,而拿着银两来求画者仍络绎不绝。看着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到不了手,赵梦笔心似火焚。这可如何是好?

这天,几个被人收买的市井泼皮闯进了深山古寺,抢走了寺中花圃里的那株“压千红”。

夜里,赵梦笔看着移植到自家后花里的“压千红",心里快意至极。

第二天一大早,刚刚起床,一道圣旨降在了赵梦笔的头上。原来,赵梦笔画兰的盛名,不知何时竟传到了当今皇上耳朵里,皇上很是惊奇,便命他即刻画幅兰花,火速送往京城。

赵梦笔领旨后,心中狂喜,当即提了瓷瓶,去了后花国。趁着清展,正好可以采集清露。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骨酥筋软。那株他视若无价之宝的“压千红”,不知何故,早已香消玉殒,变成枯草。

黄昏。古寺。

赵梦笔站在断砖颓垣中,古刹早已人去寺空,一片荒芜。猎猎的山风,吹得他宽大的衣袍发出刺耳的尖叫……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人公赵梦笔索要兰花时的“心念一动”,暗示了他的非分之想,收买泼皮抢花,则是他贪欲膨胀使然。
B.小说的写法类似于蒲松龄的志怪小说,奇异的兰花,滴露生香的画作,让情节显得非常离奇,超出现实,这是浪漫主义写作手法。
C.小说中赵梦笔本来是青年才俊,极具孝心,但是后来却行径卑劣,结局凄凉,前后对比强烈,让读者明白过度追求名利会让人堕落。
D.小说以“兰之殇”为题,既有兰花极品“压千红”因故枯萎的本义,同时也象征了主人公始终不得志的人生。
【小题2】文章中老僧瓶内的清露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小题3】古刹人去寺空,山风猎猎,赵梦笔呆立断砖颓垣,如此收文有何意义?请结合全篇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十一五《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但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
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是实现节能目标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作用,着重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实现节能目标,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附以税费的激励,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小题1】依据文意,不属于“节能环保”措施的一项是
A. 改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从而降低能耗强度。
B. 实现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
C. 通过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实现节能目标。
D. 政府的政策通过市场起作用,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经济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能源的低效率是必须改变的。
B. 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必须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
C. 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在复杂状况下,难以做到科学合理。
D.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带来了经历驱动力,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福 人
姜煜暄
福人一从娘胎里爬出来,接生婆边净洗他的身子,边惊叹地瞅着他的眉头,惊喜地大叫道,福人啊,这红痣生得有福,有福,有福。
爹妈瞅着儿子眉宇间那颗红痣,喜得合不拢嘴。那痣有黄豆粒大,紫红紫红的,微微发亮,特别显眼。民间有种说法,眉宇长痣的男人,将来必是富贵之人。儿子富贵,爹妈能不高兴吗?娘高兴地说,他爹,给儿子起个名吧。爹高兴地说,就叫“福仁”吧。取了“人”字的谐音,意思是大富大贵之人。  时间一长,周围的人都习惯叫他“福人”,但韵腔里却蕴含着讥笑之意。因为福人虽然叫“福人”,却没沾一点“福”,更谈不上“贵”了。福人一生下来,就没吃上一口奶水,压根不知娘的奶水啥味道。福人常饿得嗷嗷叫,那哭叫声有气无力的,像个小病猫似的。五六岁正长身体时,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饿得皮包骨,勒巴条一根根地鼓凸着,像麻杆似的,扛个大脑壳。中学一毕业又被赶到农村,受苦挨累,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好不容易回城进了工厂,没几年黄了,下岗了。整日无所事事,东门出西门进,烦得媳妇整天骂个不停,他却笑呵呵地不知愁,说,愁啥?愁也得过,不愁也得过,总不能拿根绳吊死吧?我还没活够呢。
媳妇皱着眉头,哭丧着脸说,你倒是想点法子,出去干点啥,好过日子啊!人家倒腾服装的,卖海鲜的,开店的都发财了,你整天悠悠闲闲地装大头蒜,你以为你是谁呀?皇帝老儿?呸,就是个要饭花子。媳妇气得把行李扔了出去,福人不生气,嘿嘿一笑,夹着铺盖卷去了小仓房。
一日,福人在街上闲溜达,忽然看见发小二皮搬个纸壳箱,乐嘻嘻地往家走。福人大老远地喊,二皮,忙啥呢?二皮满脸喜气地说,养蚂蚁了。养蚂蚁?福人疑惑了。二皮神秘兮兮地说,这么大的事你不知道?福人呆呵呵地瞅着二皮发愣。二皮神叨叨地说,一家药厂提供蚂蚁和饲料,养两个月厂家回收,一箱蚂蚁挣四千元,在家悠悠荡荡不费事就挣大钱了。
福人一听,有这等好事,为啥不干。福人回家说服媳妇,又从亲戚家借来抵押金四万元,兴高采烈地养起了蚂蚁。闲暇时,眯缝着眼睛盘算着,一箱挣二千元,十箱二万元,二十箱四万元,一年回本,第二年干挣四万元,三年、四年、五年……哈哈哈,发财了。福人想着想着进入了美梦。
福人的美梦还没做完,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半年后,药厂老板携集资巨款逃之夭夭。福人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投资的四万块打了水漂,连个响都没有。福人望着一堆烂纸箱,揪着头发,欲哭无泪。媳妇气得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哭够了,夹着衣服包领着儿子回娘家,一去不复返了。
一天晚上,福人在小酒馆灌得醉醺醺的,摇摇晃晃往家走,当走到漆黑的胡同时,突然脚下绊了一跤,低头一瞧,是个黑皮包。福人打开一看,“妈呀”,顿时酒醒了一半,里边装满了一沓沓的百元大票。
福人又是兴奋又是忐忑。兴奋的是天上掉馅饼,老天有眼,发财了;忐忑的是这么多钱,从来没见过,也从来不敢想象的。福人抱在怀里诚惶诚恐,一想到自己养蚂蚁赔钱的滋味,心里就像喝了一杯苦酒,联想到丢钱的人,现在会是啥滋味?福人犹豫了一会儿,索性走进了派出所。
翌日,大小报纸、电视全是福人的报道,还有一幅照片。媳妇听说赶回家,问,你个傻子,那 么多钱咋交了呢?福人憨厚地一笑说,不是自己的,花了早晚得病。福人照常乐呵呵地跑去劳务市场,给人家打零工,求得糊口。让福人没想到的是失钱的主竟是一位房地产大老板。
那天,大老板登门拜访,瞧福人家徒四壁,非要给钱以表感谢。福人傻笑着谢绝。老板思虑一会儿说,我有二十亩荒废厂房,你要不怕劳累,可以在那养长毛兔,兔毛很贵,市场供不应求,种兔由我提供,院子可以种些草料。
福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头,兴高采烈,一口答应。此后,福人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劳,不顾疲惫地饲养着长毛兔。转眼间,一年过去,福人净赚四万元。三年后越发展越大,福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企业家,不仅买了别墅,还鸟枪换炮,坐上了小轿车。
媳妇坐在小车里满脸笑容地说,你傻呼呼的,哪辈子积了德,修来这福气。
福人一手把着方向盘,一手挠挠后脑勺,呵呵一笑说,傻人有傻福,要不我咋叫“福人”呢!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7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福人眉宇间长了一颗据说预示将来必是富贵之人的红痣,其父为他取名为“福仁”;后因他不得福气,这名字被人叫出来反倒蕴含讥笑之意。
B.福人因听信发小二皮的话,不惜借巨款养蚂蚁,不料药厂老板携集资款逃走,他的发财美梦破灭,投入的本钱也不能收回,老婆气得回了娘家。
C.本文通过福人生来就带福气,虽后来碰到很多不幸,但最终还是得到了福气的故事,揭示了“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主旨。
D.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朴实率真,充满了生活气息,读来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
【小题2】小说题为“福人”,却用了大半篇幅去写福人遭遇的不幸,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小题3】小说中的福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