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

仁者之心

张晓林

清早起来,范希文(范仲淹)搬一个小木板凳,去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下弹琴。槐花已经开了,一串一串挂满枝头。坐在槐树下,槐花的清香让人陶醉。这样的心境,最适合弹琴。

琴声在槐花间穿越。槐花和着琴的旋律开始舞蹈。这个时间,范希文的妻子李氏开始下厨做饭。李氏对这支曲子再熟悉不过了,这些年来,她都是听着这支曲子做早饭的。这是一支名叫《履霜》的曲子,是她手把手教给丈夫的。范希文只会弹这一支曲子,再教他,他说,会弹一曲《履霜》就行了,会那么多干什么?李氏就打趣他,我看干脆叫你范履霜吧。

李氏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世代书香门第。这样的一个女人,也是打心底敬佩范希文的,在她看来,能遇到这样的丈夫,也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刚过门的那些日子,她的婆婆,脸上皱纹像几张重叠的蛛网,常常向她谈起范希文小时候的事,每逢谈到儿子,婆婆满脸的皱纹就一下子舒展开来。

婆婆说,希文进京赶考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给家里节省点口粮,他就住进了淄州长白山下的一座寺院里。和他一起住的还有个姓刘的秀才。每天黄昏,等僧人们都消停下来,他们就开始在一口铁锅里煮米,这些米粗糙无比,咽下去刮得喉咙疼。煮好一锅米,倒进瓦盆里面,算是第二天的三顿饭了。过一夜,瓦盆里的米凝结成了一块,希文他们用刀把米切成六块,吃的时候各捞出一块儿用开水泡着吃。

每当婆婆说到这儿,李氏都要插话问一句:“他们也不吃菜吗?”

婆婆瘪瘪嘴,慈祥地看着媳妇,说:“有时吃有时不吃,全凭老天爷了。春夏二季,去山上寻些野葱,七八根,十几根,就着下饭;十冬腊月,雪封住了寺门,就倒上小半瓯的醋汁,加上一小勺盐……”婆婆开始用衣襟揉眼,“这种日子,希文一过就是三年呐!”

婆婆心疼儿子。在李氏看来,这三年未必不是好事,也许因了那三年里,范希文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睡觉前,都要盘算一下今天花了多少钱,这些钱花在了哪些地方,到底该不该花。如果这些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他就会把双手搭在已经有点发福的小肚子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否则,一夜将不能入眠。第二天一定把昨天不该花的那点钱省回来才心安。

女人嘛,总爱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希文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他的心胸大着呢。李氏很清楚地记得,在苏州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一块宅基地,一个堪舆大师看后私下对范希文说:“世代当出卿相。”希文笑笑,说:“若果如此,我不敢一家独享,应为天下人所共有。”于是,就把这块地捐出建了苏州府学。

想到这儿,李氏为丈夫自豪起来。

李氏在想着这些事的时候,范希文一曲《履霜》弹完了。他收了琴。他要简单吃点早餐,然后到朝堂去面见仁宗皇帝。一想起要见仁宗皇帝,范希文的心里就有些堵得慌。前两天西京光化军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如何处理这件事上,他与枢密副使富弼的意见简直是水火不容,各不相让。今天就是要到仁宗皇帝那里来见个结果的。

平日里,他和富弼相处得很融洽,富弼像对待长者一样地尊重他,帮了他不少的忙。但希文也深知富弼的脾气,犟得很,他认准的事,八匹骡子去拉,他也不会轻易回头。这年暮春的一个上午。范希文和富弼一同站在了仁宗面前。仁宗问:“光化知军弃城逃跑一事如何处置,二位爱卿可商议好了?”富弼率先往前迈了一步,口气决绝地说:“应按军法处置,斩了他!”仁宗看了看范希文。范希文不慌不忙地向仁宗行了君臣之礼,然后说道:“光化城既没有城郭,也没有兵卒,强盗来势凶猛,光化知军不逃匿躲藏,他又能如何呢?望陛下从轻发落。”仁宗沉思了一下,说:“准范爱卿的奏。”

走出朝堂,富弼的火气还没消。范公太宽容罪犯了,这让仁宗如何治国!他第一次对范希文说出不恭敬的话:“参政是想修炼成佛的啊!”范希文笑笑:“我只是个普通人,不想成佛。但我的话有道理,等到政事院再给你细讲。”

富弼愈发显得不高兴。

到了政事院,二人坐下来,范希文从容地问:“你希望把皇上教唆成一个暴君吗?”停了停,他放缓了语气:“仁宗还年轻,我们岂能动不动就教他杀人,等他杀得手滑了,不但我们做大臣的常会有杀身之虞,天下百姓也会因此遭殃啊!”

富弼猛然惊醒,额头的汗水纷纷滚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范希文常在妻子做饭时就着院子里槐花的清香,弹奏李氏教给他的《履霜》,意在刻画范希文好丈夫的形象。
B.文中“脸上皱纹像几张重叠的蛛网” 、“皱纹就一下子舒展开来”两处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C.小说中范希文面对富弼的强势,只是“笑笑” 、“放缓了语气”,因为平时富弼很尊重他,他不好意思和富弼撕破脸皮。
D.小说结尾“天下百姓也会因此遭殃啊!”一句是语言描写,突出了范希文“为民止杀” 的精神,与题目遥相呼应。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范希文的性格特点
A.
【小题3】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范希文与富弼的同僚相争,但前半部分却用大量笔墨写范希文妻子的回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手法和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7:5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引发观影热潮。《流浪地球》以超过40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以宇宙为背景的宏大设定,配上太空场景、灾难景观、工业风格、热血少年,让这部电影颇具观赏性。在这个电影世界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那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去往远方。这或许也是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

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从《战狼》到《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

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瞩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科幻文艺创作,既有改革开放40年科技巨大进步这一“巨人的肩膀”,又有着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这一“深厚的土壤”,中国的科幻人、电影人有能力也有责任抓住机遇,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拓展人类对于木来的想象空间。

(摘编自金仓《(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

材料二:相比于其他艺木门类,电影更能艺术化地体现国家立场、国家意志、国家情怀。中国电影票房突飞猛进的背后,是中国电影银幕数的飞速增长,更是电影类型不断完善、电影创作者国际化表达和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视野不断推进与扩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电影,须直面一个亚待解决的问题: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如何自我建构,如何自信挺立于世界?

2018年12月11日,国家电影局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达到8万块以上”的目标。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现实基础,也是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由此必须明确,对于那些完成了类型化突破、严业化突破、创作主体突破、叙事题材突破、制作能力和水平突破的优秀影片,我们应该如何给于支持,如何对其形成的环境和机制予以进一步保护。

(摘编自李航《中国电影的类型突破》,2019年3月12日)

材料三: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影视创作,我们发现,在此起彼伏的市场喧嚣中,有一类影视剧,尽管没有多少叫卖声,却牢牢地刻在人们的审美记忆里,那就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我国影视剧最突出的成就和最厚重的作品都蕴藏在现实主义创作之中。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指导创作的作品蕴藏着恒久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生命力,能穿越时代和历史,成为常看常新的经典。而那些脱离现实、疏离时代、回避主流和只求娱乐与眼球效应的快销产品,哪怕曾鼓噪一时,也只能是过眼云烟,转眼即被丢弃到文化垃圾堆中。改革开放40年中国影视剧创作的经验再次证明,现实主义精神是影视创作的生命线。

今天,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化,百姓的喜怒哀乐,处处充满感人肺腑的故事,构成了一片朝气蓬勃、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令现实主义创作大有作为。现实主义是新时代包括影视创作在内的文艺创作的主流,是影视创作这种思想艺术活动的根本特征,把握住这个根本特征,才能保证文艺创作主流不偏向,不跑题。 

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善于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苹取精华、汲取能量,沉下身子,扎根群众,用现实的厚重质感来呈现活本来的自然美、力量美、震撼美,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杨明品、胡祥《现实主义精神成就影视精品力作》,2018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背景宏大,场景壮观,鲜明的英雄类型主题,又加上熟悉的中国元素的使用,因此得到观众的好评也在情理之中了
B.中国科幻文学趋热、电影创作水位提高等要素,使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就是这一需求的体现。
C.创作者学会运用国际化表达,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视野不断推进与扩大,就能实现中国电影的自我建构,自信挺立于世界
D.改革开放40年影视剧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指导创作的作品思想价值和艺术生命力更加恒久,才更易成为经典。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的成功有其时代背景,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在客观上推动了对这一类电影的需求。
B.国家电影局提出的电影院银幕数量增加的目标,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现实基础,也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C.快销类影视作品脱离现实、琉离时代、回避主流,只追求娱乐与眼球效应,不可能产生激励观众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D.影视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扎根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用现实的厚重质感来呈现生活本来的自然美、力量美、震撼美
【小题3】当下中国电影要实现新的提高与突破,应在哪几个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最近,讲述“慰安妇”老人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悲情触摸那段充满伤痛的历史;继而纪录片中老人们的截图竟然被制作成“表情包”在网络上出现,引发集体愤怒。两件事,让我们分别看到了尊重与无知。
“听完片尾曲,没有人说话。灯亮了,好些人还在位子上发怔。”一位观众的话,道出了多数人观看《二十二》之后的感受。老人们所经历的苦难,那些烙印于心的伤痛,即便只是通过平静的镜头语言,也足以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从上映前3万多人为影片捐款,到后来无数人转发影片信息、呼吁人们观看,可以说,一部纪录片,倾注了从制作者到观影者共同的情感,也凝结成整个社会的集体追思。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老人们痛苦、哭泣的表情,竟然被制作成充满戏谑色彩的“表情包”。这种消费苦难、无底线娱乐化的举动,无异于是在受害者的伤口上撒盐,也是对大众集体感情的挑战,当然让人难以接受。后半生都在悲剧中活着的“慰安妇”,犹如压在我们民族心口上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刻印着战争历史的痕迹,也承载着不能忘记的家国之痛。况且,她们所遭受的侵害,至今没有得到始作俑者的道歉。如何对待这些战争受害者,直接关系着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
(摘编自《别让对历史的铭记毁于“表情包”》)
材料二:
“葛优躺”表情包侵权案二审落槌,维持原判,判决艺龙网公司赔偿葛优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支出7.5万元并赔礼道歉。从“葛优躺”走红,到葛优肖像权“躺枪”,再到今天葛优胜诉,尽管维权过程并非轻而易举,但这起案件给企业和公众都上了一堂普法教育课:使用真人表情包不能随心所欲,即使博人一笑,也应谨守法律边界,以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
时下,表情包已成为流行的网络表达方式,但也带来了滥用的乱象。除了本案中的演员葛优外,姚明、张学友、周杰等体育、演艺明星的表情包,也是网民社交聊天、商家广告宣传的热宠。事实上,明星官方出品的“正版”表情包不仅是宣传工具、圈粉利器,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现实中,明星真人表情包的使用却往往超越官方提供的范围,侵权纠纷也因此时有发生。
更为恶劣的是,个别商家与网友在制作与使用真人表情包时,为蹭热点而践踏道德底线。比如,韩红帮助环卫工人打扫街道的画面被制作成“韩红听了都想打人”的表情包,此类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有违社会公德的表情包,不仅把网络环境搞得乌烟瘴气,更销蚀社会的价值认同。
(摘编自《表情包也要有“法治脸”》)
材料三:
在网友看来,表情包的使用早已经不限定在官方提供的范围之内了。傅园慧的“我已经使了洪荒之力了”,尔康的招牌动作“伸手咆哮”,黄子韬的“我选择狗带”以及漫画与姚明等名人照片“移花接木”合成的表情包……成了社交聊天时的热宠。随着这股潮流,商家也爱用表情包为自己的产品广告宣传。为此,部分“被表情包”的名人选择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如果截取表情包图像以商业使用为目的,未经肖像权人或其三代以内近亲属同意,就会构成对他人肖像权的侵害。”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堂发说,如果表情图形存在对权利人的不适当“艺术”处理,体现为一种“丑化、歪曲”的效果,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摘编自《小心!你的表情包可能违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录片《二十二》用老人们的伤心表情制作成“表情包”的行为引发了众怒。
B.个別商家和网友使真人表情包时,触碰了社会道德底线,扰乱了网络环境。
C.表情包的使用早已突破了官方提供的范围,商家充分利用了表情包做广告宣传。
D.对权利人进行不当“艺术”处理,这是对权利人的不尊重,可能构成名誉权侵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纪片《二十二》进行无底线娱乐,是对受害者的不敬,挑战大众感情。
B.网友使用明星表情包有许多好处,如作为宣传工具、圈粉利器,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C.“葛优躺”表情包侵权案落槌,案件告诉大众,使用表情包应谨守法律的边界。
D.经肖像权人或三代以内近亲属同意,截取表情包图像的非商业行为,没有侵害肖像权。
【小题3】表情包传播速度如此迅猛,请你根据材料分析如何正确使用表情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社会进步的文化审视
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精神是文化的一个表现层面,人的精神是个体积极向上的动力。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等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不论是革命、改革还是创新科技,这些行为的实践主体都是人。只有人具备了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才能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为社会进步提供的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基础上的支持。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够让人进行价值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思想成果,这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自身的进步都有推动作用。二是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在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首先是人认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进而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三是目标定位的作用。文化让个体对价值与道德进行反思,并以文化形态的方式在社会内部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社会群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四是为社会进步提供创新支持。只有文化深植于个体内心,社会才会形成创新思潮,而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更多是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没有实质的进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的逐利性也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上倾向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便弱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造成传统与现代的撕裂。因此,尽管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但传统文化却没有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且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并没有过多关注社会文化建设,当个体从传统的集体组织脱离出来后,却又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加之很多个体在价值选择上产生迷茫,导致人们容易陷入封建迷信甚至是邪教思想中。
在进入新世纪后,这种西方文化的涌入从早期的自然行为变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行为。当前由于我国本土文化建设的滞后,西方文化思潮获得了渗透空间,一部分受蛊惑的民众开始在网络等媒体平台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质疑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执政党。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但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文化渗透应该进行抵制。否则,当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够成为支撑社会进步的力量时,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也将受到威胁。
公民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实践主体,他们的道德素质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水平,而且社会进步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如果人的道德素质下降,那么社会进步仅是一种狭隘的物质进步。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对内有传统文化衰落问题,对外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诚信意识不强、片面追求享乐、公民道德素质有滑落趋势等问题。所以,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道德文化建设。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宣传中,我国原本采用的公民道德工程建设、传统美德宣传等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化,并没有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所以在新时期的道德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宣传手段的生活化和群众化,让公民易于接受。
(《人民论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是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的实践主体,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提是人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精神。
B.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首先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才能得到人们认同,才能将思想观念进行实践,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C.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因而传承传统文化更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D.我国在道德教育宣传中,采用的方式是公民道德工程建设、传统美德宣传,形式化过多,没有产生宣传效果,令人警醒。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2段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的观点。
B.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C.作者列举我国当前传统文化的衰落,证明文化对社会进步是有限的。
D.文章运用“传统文化衰落”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证明了当前“道德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能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促进人们进行价值思考,也能获得一定思想成果。
B.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个体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从而在价值取向上产生迷茫。
C.西方文化思潮通过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渗透,动摇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根基,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进行有效的抵制。
D.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传统文化衰落和西方文化冲击的压力,出现了诚信意识不强、极端个人主义、片面追求享乐的现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残耱

李锐

斜长的身影越过门前的土路,正好影住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己经记不得惋惜多少遍了,可看见它还是痛惜不止,就好像被扯断了的是自己身上的筋骨,咳,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

金红的太阳压在西山顶上了。苍老的夕阳己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影当中。

零零落落的炊烟软软地升起来,在村子后面的杨树林上边连成一条白云,像是给渐起的暮色镶嵌了一块依稀的薄玉。

唉,看着怪好看的,看着怪揪心的,等日头一落下去,夜凉一起,一眨眼就空了,连个影子也没有。

满是青筋的手一直抓着身边的杨树苗,树枝上新吐的树叶只有铜钱大,在夕阳的余光里闪闪发亮,远远看过去,好像满树晶莹剔透的玉佩在夕阳中摇摆。

左腿上的伤还在疼。今天在地里耱地的时候,黑骡子拉着散了架的耱把自己给拽倒了。等到把耱从黑骡子身上卸下来,他才感觉到腿上的疼痛,疼得钻心。他抹下额头上的冷汗,坐在耱架上点着了一支烟,把第一口烟吸进去,眼泪就冒出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难受,是因为亲眼看见自己老了,亲眼看见自己快要伺候不了这些黄土了。身边没有人,漫天漫地的黄土里只有不会说话的黑骡子,只有这盘拉坏了的耱,他就那么坐在大太阳底下,一个人哭。不就是孙子孙女不在身边么?不就是清明节儿子们没回来么?没有人回来,你和老伴儿不是也把坟上了,也把纸烧了么?没有人回来,你不是也年年把庄稼种了么?

以前,院门前的路边上站着一排八棵杨树,还是大儿子出生的那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树早己经长成材了,全都做了房屋的大梁。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那时候,自己站在沟对面的塬畔上,远远看着这个繁花似锦的院子,心里像是喝了老酒一样又暖和又舒服。

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一家一家地都走了,去北京的,去太原的,去临汾的,去县城的,实在不行也要去河底镇、去黑龙关。住不进城里宁愿在城边上凑合,也不回来住。一座一座的空院子,僻静得叫人发怵。

后来,这锯倒的八棵杨树每年都从老根里憋出来数不清的枝条,可自己己经没有心思再伺弄它们了。年年长,年年砍。本以为它们都死绝了,可去年春天忽然又憋出这棵嫩枝子来,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站在那些伤疤旁边。明知道这些漫生的条子长不成材,可还是把它留下了。只要看见它,心里就一阵一阵地恓惶,一阵一阵地可怜它。

最后一抹余辉越过黄色的土墙,照亮了屋脊,他忽然看见几蓬枯草站在儿子们的屋顶上,像火苗一样在屋脊的瓦背上烧得通红。心里猛一阵钻心的绞疼,疼得牵心拽肺的,疼得连气都快要断了。他赶紧闭上眼睛,在黑暗中用别人说过的话安慰自己,你真是老糊涂啦你,儿孙自有儿孙福。娃娃们愿意留在城里过好日子,儿子孙子都想当城里人……可你说这棵小树苗它怎么就从死了的梦里又长出来了呢……我真想现在就死,就这么攥着这棵小树苗死。就让他们把这棵树和我一块放到棺材里,就让他们把我这盘散了架的耱和我一块埋到土里,赶明儿老伴死了让她和我埋在一块儿……我不用他们给我上坟。我不用在城里过好日子的儿孙们离开他们的好日子,到乡下来照看这几幢空院子。就让这棵小树苗从我坟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风一刮,树叶子在我头上哗哗地响,让树叶子哗啦哗啦地天天跟我说话。它知道我想的是什么,它知道我心疼它,它知道是我把它栽到我的梦里来的……死吧,死吧,死吧……和我的耱一块儿死,现在就死,就死在这黑天黑地里,就死在这几幢院子跟前,就拉着这棵小树苗死……

没有风,也没有响动。

太阳下山了。夜幕一下子扑上来。

(注)①耱(mò):有些地方称作耢或称作盖,是一种农具。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写到老人面对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痛惜不止,主要是因为耱是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的重要农具,失去了它就失去了劳动的工具。
B.小说写到老人看到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桃花、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意在凸显农村环境美好。
C.老人想让儿孙把这棵树放到棺材里,“从我坟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体现了老人的孤独、怀旧及对树的深厚感情。
D.小说主要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成功地对老人展开了全方位的刻画,使老人的形象栩栩如生。
E.小说对于我们特殊的吸引力在于,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忧伤、软弱、矛盾、痛惜,却帮不了他,因为这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夕阳,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社会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同类题5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寻找芦苇地

贡发芹

这片芦苇地是我儿时经常玩耍的地方。

春天来临,细嫩的苇芽一夜之间就嫩绿开了。那绿色渐渐加深,一两个星期之后,苇芽就长成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芦苇相互簇拥着,抚摸着,层层叠叠,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充满了无限生机。立在堤岸,清风拂来,放眼望去,芦苇地就像绿色海洋,碧浪翻滚,一直延伸到白雾蒙蒙的天际,煞是壮观。

春末夏初是这片芦苇地最富情趣的时节。那时天空晴朗,气温不高不低。儿时,我经常会在这个时候与一群伙伴到芦苇地里打猪草,芦苇地里的猪草,因很少见阳光,种类繁多,又肥又嫩,几分钟就可以打上一大背篓。

苇地里有苇莺、灰鹤、画眉、白鹭等各种鸟儿,大多数叫不出名字,叫声此起彼伏,清脆甜润,悠扬婉转,时高时低,时远时近,悦耳动听。然而,我们关注的却是鸟巢在哪里。我们赤着脚,踩在苇地柔软湿润的泥土之上,在茁壮的芦苇中间穿行,然后循着鸟叫声,找到鸟巢。鸟巢多搭在繁密的苇叶之间,伸手可及,鸟巢里往往内容丰富,于是,我们或可掏几窝鸟蛋回家打牙祭,或是捉些幼鸟回家饲养玩赏,其乐无穷。有时钻到苇地深处,常遇到小苇塘——苇地低洼之处,积水不深,清澈见底,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捕到不少新鲜的鱼儿。有时我们也会在苇荡里迷失方向,转来转去,大半天才能钻出苇地,害得父母担惊受怕,免不了被训斥一顿。

秋天来临,霜降之后,芦苇地一片金黄,金灿灿的苇地上空,飘荡着雪白的苇絮,那苇絮上下翻飞,漫天打转,像是白云飘荡在湛蓝的天空。

苇子熟了的时候,编织厂会雇周围的农民帮助收割。这个季节,芦苇地里便人山人海,坝上坝下苇丛林立,远远望去,像一个个草原上的蒙古包。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我一直想再见见这片苇地,机会终于来了。今年“五一”,我回乡喝喜酒,饭后无事,就漫步到河边,转悠近一个小时,终于等到渡船,想到马上就要见到多年以来思念的芦苇地,心情非常激动。

但当我登上大堤时,一下子傻眼了!我魂牵梦萦的芦苇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片青青的麦苗和星罗棋布的养鱼池。二十多年来所有的思念瞬间化为了泡影!

我去追寻,去追问,船工说,这里改种粮食了。船工告诉我,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农家已不再使用芦苇席,建房已不再使用席笆,除造纸厂采购外,芦苇已没有多大用途,种植芦苇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了。
我说,苇地失去了直接经济价值,为什么不寻找它的间接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呢?譬如可保留下来,作为特有的湿地风景和鸟类天堂,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船工说,那太遥远了,还是种粮食、养鱼来得快!哦,我明白了,看来这才是事件的根本,这才是那芦苇的真正命运,才是我儿时记忆的坟墓和沼泽!

不过,这又有什么值得抑郁和迷惘的呢,你看在这片芦苇地里种麦和捕鱼的人们多么富裕,多么开心啊,这难道不是我的祝福,不是芦苇的祝福吗?

这是四月,那片芦苇地里早已是麦浪滚滚了,我看到那一株一株的麦子的根茎却都是我儿时的芦苇呐!

(有删改)

【小题1】作者以四季为序描绘了芦苇地的哪些特点?请概括说明。
【小题2】作者说“看来这才是事件的根本,这才是那芦苇的真正命运”,有什么含意?请加以分析。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艺术特色。
【小题4】本文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