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POS机上刷银行卡也好,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的手机交易也好,对消费者而言这些不需要使用现金。轻而易举的消费举动,看似简单的原理却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腾讯和阿里巴巴为此做出非常多的努力和尝试,不断通过指引等方式带动人们习惯在手机、iPad等终端进行交易,这也让一部分人“刷”进了互联网的“无现金时代”。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另一方面,手机支付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关注。即便手机支付技术研发的公司能够在技术和安全方面严格把关,但手持终端被曝光出的各种安全隐患已经让人们感到互联网时代的恐惧。近年来,央视“3·15”晚会已经向人们介绍多种不安全的软件、不安全的WiFi、不安全的免费充电,储存用户大量信息的终端也将成为人们信息、资金、财产等方面的安全负担。

如果我们想真正实现“无现金社会”,一方面提供互联网支付的单位要在货币和IT方面的经验、技术过硬,一方面要多方面协助来创造高度安全的网络环境,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如果网络环境无法保证交易安全,就如同我们在被安装信息窃取工具的POS机上刷银行卡一样,无论多么小心,都会被不法分子复制银行卡、盗取密码。在这样不安全的环境下,人们宁可用现金。

(摘编自宋清辉《“无现金时代”真的来临了吗》,《证券时报》2017年4月1日)

材料二:

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三:

媒体和互联网巨头都在歌颂“无现金时代”,普通人则在便利性面前用手机进行了投票。但“无现金时代”,仍然是一个乌托邦名词。美国人在信用卡时代,就用一张卡部分消除了现金,而今 天,手机只是比信用卡的应用场景更广泛一些而已。

不过,这不妨碍“无现金时代”被宣称为一种共识。移动支付和“无现金时代”的出现,从根本上一举改变了中国人谨慎而保守的消费习惯。过去信用卡没有实现的中国人的信贷梦想,被移动支付慢慢带进了现实。绑定一张银行卡,或者干脆用支付公司的小额信贷,很快,曾经喜欢赚一分花一分的中国人,就会被带进信用消费的未来之中。

随着技术持续进步,移动支付正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主流支付方式,如今大至连锁超市,小到路边的水果摊,纷纷加入移动支付的行列,部分商家甚至拒绝接受现金支付。这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涉事商家或已违法。

尽管我国在移动支付领域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据统计,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有两亿多,而这部分人中大多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青海省社会科学研究院一位专家表示,一些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互联网并不普及的农村、山区等地的消费者在“无现金”面前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另一方面,一些人出于“个人隐私安全”考虑,对移动支付存有顾虑。“第三方支付平台都要求绑定很多实名认证信息,一旦信息被窃取,有人可能利用这些被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进一步诈骗或者其他犯罪。”

(摘编自《“无现金社会”快步走来,你准备好了吗》,新华社2017年8月8日)

材料四: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10月9日报道,移动支付“攻占”中国,甚至改变其他国家和地区商业业态。

互联网研究机构“易观国际”(Analysy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总金额较上一年翻番,达到5万亿美元(约合33万亿元人民币)。2017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占领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达到54%,微信支付为40%。

中国人使用手机支付的习惯正在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2017年的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超过600万人次中国游客出境游玩。这让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比如日本和香港,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当地商家开始增加移动支付服务。

以香港为例,有很多大陆游客询问店员是否能够扫描手机上的二雏码付款,而当地人则在使用现金。日本经济新闻2017年4月报道称,2017年日本支持支付宝的商家数量将会翻一番,达到4.5万个。

中国移动支付崛起的背后是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今年第二季度,中国腾讯公司旗下微信软件的月活跃用户数量高达9.63亿。在商业会晤等场合,添加他人微信账号已经开始慢慢取代交换名片。

(摘编自《美媒:移动支付开道,中国已进入“无现金时代”》,中国日报网2017年10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若提供互联网支付的单位拥有过硬的技术与经验,相关方面创造了高度安全的网络环境,“无现金社会”就可得以实现。
B.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C.据材料二的走势图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逐年递增,其中2018年的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了2015年的两倍多。
D.材料四显示移动支付交易数额呈暴涨趋势,这种支付方式影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甚至改变着当地的支付服务形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报道往往透露出一定的立场和态度,相较于材料四,材料一、三对“无现金时代”的到来持不同程度的观望态度。
B.不同媒体的不同报道在内容上可能存在共性,除却材料二,其余材料的共性是提及智能手机对中国无现金支付起助推作用。
C.从材料四关于中国游客出境游玩使当地商家增设移动支付服务的报道来看,中国人民对“无现金时代”的到来充满自信。
D.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指按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核心内容概括在前,材料四则是这种结构的典型代表。
【小题3】哪些现象表明“无现金时代”目前仍旧是一个乌托邦名词?请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2 10:45: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救人
侯发山
随着楼上的灯火渐次熄灭,夜,一点儿一点儿深了。直到四楼那一家的灯光消失,整个楼都沉寂下来,他才松了口气。这是他初出茅庐,千万不能失手。他在工地上干了几个月,工钱没要到,身上只有二百块钱,回家的路费都不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他打算,弄够回家的盘缠,便回家过年。
在公园里藏了几个小时,身子骨都麻木了,再不动手,他就要被冻僵了。这是栋老式的六层住宅楼,没有大门,没有门卫,他如入无人之境,很轻松地进入了楼道。
起风了,呜呜的声响把楼道里的路灯弄得忽明忽暗。他轻手蹑脚来到二楼。白天他已经踩好了点,东户住着一对老两口,没有其他人。他不会开锁,也没有撬门的本事,原打算以水电工的身份敲开人家的门,然后见机行事,不料,他轻轻一拉外边的防盗门,开了,再轻轻一推里面的木门,竟然也开了!有那么好大一会儿,他以为是在梦中。他不知道,老两口的儿子在外打工,担心儿子随时回来进不到家中,多年来,门从来就没锁过。
他推开屋门那一刹那,明显感到一股浓重的煤气袭来。他忙退了出来,本想打道回府,又想不对,若是两个老人煤气中毒了怎么办?见死不救,可是一场大罪啊。不行,得进去看看。他把门完全推开,稍等片刻,他进了房间,同时“有人吗?有人吗?”地叫着。没有人回应!他打开手机的照明按钮四下扫射,屋内陈设简单,不像是富有的人家,走到卧室门口,果然看到两个老人躺在床上“熟睡”,又大声叫道:“大伯!大娘!”两个老人没有丝毫反应。他上前推了推他们,还是没有反应!
他来不及想那么多,掏出手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打过电话,他心里略微轻松了一些。他想撤离现场,感觉不妥,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自己不能离开。
120来的同时,110也来了。原来,他在打120的时候,说话不免语无伦次。这让医生起了疑心,挂断电话后,又拨打了110。煤气中毒,除正常因素外,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自杀,另一种是他杀。因此,医生多了个心眼。
120走的时候,他把身上仅有的二百块钱交给了医生,说是医药费。医生迟疑了一下,还是收下了。
他被一高一矮两个警察带走了,任凭问他什么,他一句话也不说。有什么可说的呢!
看到他瑟缩发抖的样子,高个儿警察给他拿了一条军大衣,让他裹上。其实,他不仅是因为冷,还有害怕。
矮个儿警察看了他一眼,对高个儿警察说:“是不是小偷啊?”
他大声辩解道:“我不是小偷!我不是小偷!”说罢,眼泪几 乎要流出来。
矮个儿警察说:“那你怎么出现在现场呢?跟这家人什么关系?”
他又闭上了嘴巴。他知道,捉奸捉双,捉贼捉赃。他们没有抓到证据,不会对自己怎么样。
任凭矮个儿警察怎么问,他还是不开口。
高个儿警察说:“不像。现场咱们也看了,门没有被破坏的痕迹啊!”
矮个儿警察说:“现在的人能着呢,不能小瞧了。”
高个儿警察说:“是老人的亲戚也说不准。”
矮个儿警察在网上搜了一遍,然后对高个儿警察摆了摆手。高个儿警察明白,他不是惯偷,先前也没有不良记录。
两位老人终于醒了。
他被两个警察带到了老人面前,问他们认识不。此时,两位老人已经知道是他救了他们。
老大娘看了半天,茫然地摇摇头。
他本来就紧张,这下子更紧张了,额头上渗出了汗。
老大爷白了老伴儿一眼,对两个警察说:“是我一个远房亲戚,论辈分该叫我叔。”
高个儿警察的脸上溢出不易察觉的笑容。
矮个儿警察对老大爷说:“真的?”
“真的,真的。”老大爷用力点点头。
“没咱啥事,走!”高个儿警察扯上矮个儿警察走了。
待两个警察走后,他“扑通”一声给老人跪下,眼泪也哗哗流出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事情起因的交代,表现出了“他”无奈又无助的心态。
B.高个儿警察已经对真相有所察觉,但本着治病救人的目的,没有揭穿老大爷的谎言。
C.小说的叙述方式较为灵活,如对110到来原因的说明,就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D.小说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如两处划线句子中的“流泪”分别可以看出他的委屈和感激。
【小题2】小说中“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救人”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有删改)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了尊体之说。
B.北宋词坛有人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C.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这种做法。
D.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由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起笔,转而引人文章的中心话题,即北宋词坛的尊体说。
B.第二、三段主要论述苏轼尊体,先述说苏轼对词风的改革,再着重分析他创作上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C.第四段重点论述李清照尊体,比较了李、苏观点和做法的不同之处,指出李清照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思想。
D.文章先指出尊体说的展开大致有两个层面,接着依次从两个层面分析,最后指明两个层面的关系及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了改革,这在当时堪称非常另类的表现。
B.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C.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即音乐性。
D.苏、李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论学究气

法蒙田

小时候,看意大利喜剧,其中总有一个逗乐的迂夫子。那时,想到我们这里给满腹学究气的教书先生的绰号也一样饱含讽刺意味,心里总免不了要气恼。他们的学识极多于我们,珍惜他们的声誉,难道不是我们起码该做的吗?可我又很难解释,为什么最斯文的人偏偏将他们视如敝屣。以后,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发现这些人的看法还是极有道理的,“最伟大的学者不是最聪明的人”。

植物会因太多的水而溺死,灯会因太多的油而窒息,同样,人的思想会因饱学、装满纷繁杂乱的东西而理不出头绪,压得腰弯背驼,枯萎干瘪。远离公众事务的哲学家,他们庸碌无能,难以担负公众事务。你让他们来仲裁某桩诉讼案,他们要问清楚,他们做这有没有生命,会不会动,人是否跟牛不同。因此,俗人鄙视他们,认为他们不通世事,自高自大。至于另一些哲学家,我要说,他们不但博古通今,而且还是行动的巨人。他们和锡拉库萨的几何学家很相似。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某位几何学家从冥思苦想的纯科学研究中走出来,把某些研究付诸实践,于是他很快就发明了可怕的守城器械。然而,他自己却对这些发明不屑一顾,认为这有损于科学的尊严,这些创造不过是学徒的活计和儿童的玩具。那些哲学家也一样。有时,人们让他们经受行动的考验,他们就展翅高飞,对事物的领悟更加透彻,他们的胸怀和思想仿佛就更加博大精深。但也有一些人,也许是太过聪明,看穿了世间名利纷争的无聊,看到无能之辈掌握政权,就退避三舍。赫拉克利特把王位让给了兄弟,人民就责备他不该自命清高,整天和孩童在神殿前玩耍,他回答道:“与孩童玩耍难道不比和你们这帮人一起治理国家强吗?”

我不再气恼于对满腹学究气的教书先生讽刺的行为,我把这个错误归咎于他们对待学问的态度不正确。看来我也受到时下风气的感染,写随笔会到处搜集我喜欢的警句名言。表面的东西似乎传授起来更为简单,在现行的教育方式下,如果说学生和先生尽管饱学书本,却并不聪明能干,看起来也头脑简单,这是不足为怪的。我们的父辈花钱让我们受教育,只关心让我们的脑袋装满知识,至于判断力和品德,则很少关注。我们只注重让记忆装得满满的,却让理解力和意识一片空白。我们的学究传授知识,就像鸟儿有时出去寻觅谷粒,不尝一尝味道就衔回来喂小鸟一样,从书本中采集知识,只把它们挂在嘴边,仅仅为了吐出来喂学生,的确迂腐可笑得很。更糟糕的是,那些学究的学生和孩子们学到的那些口耳相传的所谓知识,不过是用来作为炫耀、交谈和引经据典的资本。我们只会说:“西塞罗是这样讲的,这是柏拉图的习惯,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原话。”可我们自己说什么呢?我们指责什么?我们做什么?鹦鹉都会这样学舌。

我们总是扶着别人的胳膊走路,致使我们的力气丧失殆尽。像这样乞讨来的有限的才能,我是十分厌恶的。即使我们可以凭借别人的知识成为学者,但要成为哲人,却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智慧。我憎恨那些并不聪明的哲人。

(选自《蒙田随笔》,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在作者看来,学究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第一段中“最伟大的学者不是最聪明的人”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手 艺

孙如静

老罗头从县城回来了。前些日子,他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太顺心,像是缺少些什么东西。按理来说,儿子当上了副县长,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可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呢?

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个漏水的盆子,他举起盆子,一线阳光透过小孔落在他昏暗的眼睛里,多么熟悉的动作,多么熟悉的感觉啊。老罗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了,他怀念自己的手艺--补锅。晚上,老罗头连夜收拾包袱,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回老家。

终于回到老房子,老物件还在,老罗头简单地收拾一下,中午时分,就在门口架起了火炉,抽起大风箱,清清嗓子大声喊,“补锅啰…….补锅啰……”。这两嗓子把隔壁的长河老爷子喊出来了,老爷子一看到老罗头,顿时脸上乐开了花。来到老罗头的小摊前,咣当一声,好家伙,几个盘子,一个水壶,两口铝锅,全撂了下来。老爷子笑着说,老伙计,你不在的这几年,我把家里漏水的锅碗瓢盆都攒起来了,就等着你的大风箱又抽气了。一声老伙计,让老罗头听着心里暖暖的。

老罗头使劲地抽了抽大风箱,火炉伸出长长的舌头,火舌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老罗头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锅,再把坩锅埋进火炉中间,等了许久,铁锅片熔化成红通通的铁水,他迅速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柔软圆圆的毡子上,晃了几圈,铁水就变成了一粒圆圆的金属球,然后把金属球对准盘子的漏洞,轻轻一挤,用力一压,漏洞瞬间消失了。接下来是进一步验证,用补好的盘子舀上半勺水,高高举起,“看,滴水不漏!”老罗头得意地说。长河老爷子说:“老罗头,几年不见,看来你的手艺还够火候哦。”老罗头拍拍胸脯说:“功夫在这里,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

老罗头每天从大清早坐到傍晚,路人就像一阵风一样从他眼前飘过。除了长河老爷子和几个老伙计偶尔来陪他说说话以外,几乎没有人在他小摊上停留。当年老罗头的手艺可是个绝活啊,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呢。看着满脸愁容的老罗头,长河老爷子叹了口气说:“现在人家都用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了,那些家用电器五花八门的,哪还用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铁锅啊。哎,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喜欢那股烟火味了。”这番感慨让老罗头心里有了郁结,没两天,竟然病倒了。

这下可把他的儿子急坏了,心想,老头子不跟着自己好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瞎折腾,把自己折腾到医院来了。住了几天医院,找不到病因,却也不见好转。最后,还是长河老爷子说了一句:“你爸这是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啊。”儿子吩咐一声,手下人立刻到镇上各家各户,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索,去收购,很快给老罗头找来了活。听说有人找他补锅,老罗头腾的一下从病床上坐起来,病全好了。一只小火炉,一个大风箱,老罗头的补锅小摊又开张了。

原以为一切恢复平静。没想到有好事者在闲聊中提到,老罗头补的锅都是他儿子高价收购来的。偏偏这些闲聊又被老罗头听到了。这消息如同睛天露雳,一阵急火攻心,老罗彻底倒下了。老罗头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一句话,不要把我放到那些坛子罐子里,要把我放到补好的锅里,那里暖和。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对老罗头补锅的过程描写详实、细腻,这既表明了老罗头技艺的娴熟,又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B.长河老爷子对时代的感慨让老罗头心中郁结并病倒,可见老罗头执着念旧,无法面对自己手艺将逐渐被淘汰的现状。
C.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们的闲聊而使老罗头一命呜呼,小说主要想借此表达人言可畏的主题。
D.从当年“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到如今“几乎没有人停留”,鲜明的对比,巨大的落差,表明了时代变迁的必然。
【小题2】文章写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小题3】小说以“手艺”命名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男孩清水
陈振林
我要去找一个名叫清水的男孩。
他是我的学生,高三(3)班的学生,品学兼优的学生。从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我做班主任,他在我班上三年了,从来没犯过什么事儿。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高考,不用考,他是铁板钉钉的重点大学学生。
可是,他已经有三天没有来上课了。这些日子,他是有些反常,从来不迟到的他偶尔会迟到,有时身上的衣服还脏兮兮的。
他会出什么事儿呢?
我对他的家庭情况太熟悉了。他五岁时,他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身亡,留下了他和两岁大的妹妹,一年后他们年轻的母亲也改嫁了。好在家中还有爷爷奶奶,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着兄妹俩,长年吃着百家饭,后来民政局才有些救济,但日子也过得紧巴巴地。初中还没毕业时,清水就想着不读书了,他要用他的肩膀挑起这个家。那个晚上,爷爷抚摸着他的头,轻轻地说了句:“孩子,不读书,你的路更窄了哩。”
他又走进了教室。中考,他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县一中。他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势头冲刺着自己的高考。机遇也不错。高一年级的时候,县里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清水成为副县长刘日福的资助对象。这样,每学期清水都能从学校领取一千元的资助金。领取资助金的时候也会举行简短的仪式,清水会恭敬地从副县长刘日福手中接过钱,然后小声地说声“谢谢”。刘副县长呢,看到成绩接连攀升的清水,总会说句鼓励的话:“好好学习,安心学习,你们才是未来的希望啊。”
清水总算能安心学习了。他知道爷爷奶奶多病,尽可能地省吃俭用,将多余的钱帮爷爷奶奶买点药。他知道读初中的妹妹从来没有喝过牛奶,想着有一天帮妹妹买一些那个什么“特仑苏”牛奶。
清水懂事。可是,懂事的他去了哪里呢?
我问过他要好的同学张林,张林说他只是说“家中有事”就走了。我昨天去过清水的家,三十多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子,他的家,两间小屋,没有任何家电,生病的奶奶卧在床上,他的爷爷刚刚下地去了。清水根本没有回家。
我向人打听到了清水的妈妈的电话号码,接通后,她说,儿子好几年不和她说话,不可能到她这儿来。
我又去了他妹妹的学校。他妹妹说,哥哥清水是来找过她,给她带来了两盒“特仑苏”牛奶就走了,临走时,背着个大大的蛇皮袋,袋子里鼓鼓地,像是满满的易拉罐。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接着,我走访了几个废品收购站,向人比划着清水的模样。果然,这几天,清水都在这些废品收购站卖过易拉罐,而且, 有时还不只是他一个人。
在县城城东最大的一家废品收购站,我找到了清水。他将满满一袋易拉罐吃力地放在了秤盘上。他的身边,还有几个一般大的孩子。见了我,他有些不好意思:“老师,我明天就去上学,明天就去。”
“这几天你不上课,不担心你的高考了?”我反问,有些生气。
“老师,我就是担心影响我的高考,影响我的生活,所以这些天我不上课。”他说,声音不大,但有力量。说着,他指了指身边的几个孩子:“这三个是我初中最好的同学,他们在帮我捡易拉罐,有时也低价收购,这一个多月,到昨天为止,我们已经赚了四千五百元钱。”
“赚这么多钱做什么?”我不解。
“归还啊。”他一本正经。见我还是一头雾水,他递给我一张报纸,报纸上的一条消息赫然醒目:原副县长刘日福贪污受贿被查处。
这时,清水身旁的同学发话了:“老师,清水是得到了刘副县长的资助金才学习的,可是,刘副县长贪污受贿被查处了。清水说,他不能接受贪污受贿的钱来学习,他想着归还这些钱。”
清水接过了话:“老师,这五个学期,我一共接受了刘副县长五千元的资助,现在我已经归还了四千五百元,今天应该能赚两百多元吧,您能借我三百元吗?我将那五千元全部还清。”
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木偶一样,从钱包里抽出三百元,递到清水的手中。
第二天清晨,清水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满脸的笑容。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情节安排上,这篇小小说采用了步步设疑法,将本来很平常的故事叙述得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B.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竟然在临近高考时出现了反常情况,说明优秀生也会因高考压力产生心理上的变化。
C.文中插叙男孩清水的贫困的家庭境况及他的艰难的求学之路的内容,目的是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了清水这一人物形象。
D.小说中,清水的妹妹提供的线索“背着蛇皮袋,袋子里鼓鼓的,像是满满的易拉罐”是为后文哥哥在捡拾垃圾做铺垫。
【小题2】小说的第五自然段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小题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