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会等雅乐外,还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这可以从当时的《诗经·小雅·鹿鸣》中得到印证。“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等传说。传说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月。

所谓“焚香操琴”,是指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中国国,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历来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乐器。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

“琴者,情也。”抚琴吹箫和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仙境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体会到一种天人交融的意境。

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含蓄的思想,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绵远悠长,意趣高雅,温柔敦厚,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沉静,回归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

(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有删改)

材料三

深邃、从容,古琴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情。古琴的弦特别长,因而振幅大,振动时间久,其余音绵长不绝。余音绵长不绝,可以在演奏中出现古琴所独有的“走手音”,“走手音”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

古琴的“走手音”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从而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音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走手音”还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逐渐弱化的听觉效果,由实而虚的张力方向使得琴音超逸而绵延,深远无限。这与拉弦乐器或吹管乐器所创造出的线状音迹的表现力有着很大不同,古琴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时间有限,强度逐渐减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

古琴“走手音”之所以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也与该乐器自身的音域有关,多数乐器的音域取向是向中高音区发展,而古琴是往低音区和超低音区发展,这往往能给听琴者厚重、低沉、深邃、悠远的感受,并激发听琴者在价值、意义上的感悟。

从琴歌、琴诗、琴曲的文学内涵来考量,古琴与文学都有着渊源。古人喜抚琴吟唱,琴歌以诗为主体,配合琴曲。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叙述故事,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鼓琴训论》中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这与我国文人所追求的崇尚自然、心灵回归、人格纯净的精神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

(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诗句能印证古琴在先秦时期受百姓喜爱。
B.古琴为先古圣贤所作,是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
C.古琴的长度、琴弦个数及十二徽都有各自的象征意。
D.古琴的弹奏是有讲究的,不是什么条件下都适宜弹琴。
【小题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朝”读作zhāo 意思是“早晨”
B.月:“闰”读作rùn 意思是“余数”
C.圭:“臬”读作niè 意思是“法治”
D.正:“匡”读作kuàng 意思是“纠正”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琴德最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琴乐意境深远
B.琴韵虚静高雅
C.琴曲追求心物相合
D.古琴音乐特质自然
【小题4】下列对材料二最后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琴的音乐特质是古琴艺术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
B.古琴的音乐特质能够体现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C.古琴之音能给人带来淳和淡雅、绵远悠长之感。
D.古琴之音能使今时今日之人浮躁的心沉静愉悦。
【小题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诗句不适合刻在古琴上的一项是(   )
A.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征客怀离绪,邻人思旧情。
B.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C.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D.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古琴“走手音”艺术效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琴“走手音”能将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余音绵长不绝。
B.古琴“走手音”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有音乐感染力。
C.古琴“走手音”产生的渐弱的听觉效果,是弹奏者用力弱而形成的。
D.古琴“走手音”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与其自身的音域较低有关。
【小题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词语最能表达古琴给人带来艺术享受的一项是(   )
A.铿将有力
B.余音袅袅
C.穿云裂石
D.清脆悦耳
【小题8】请结合上述三个材料,概括回答弹奏古琴有哪些讲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2 08: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给青春更多飞扬的机会
盛玉雷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李大钊语)中国改革开放40年,青春活力串联起无数个经典瞬间。1977年,570多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标注“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1984年,一个中国小伙子在长城上的照片,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中国的新面孔”高举改革大旗;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特意提出,“我要握一握年轻人的手”,在此之后,一大批青年从机关下海创业,成为中国经济史上的“92一代”。某种意义上,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中国奇迹,正是一个“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过程。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活力迸发,离不开朝气蓬勃的青春之歌。这也为过去5年的生动实践所证明。长征六号火箭研制团队组建时,平均年龄只有27岁;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年轻技工,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大放异彩;共享单车敲开了共享经济的大门,创业团队却多为80后、90后……
然而,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80年代的青年曾面对“潘晓之问”,而今天的青年也有着别样的成长烦恼。“葛优瘫”“丧文化”“佛系”等说法,也许只是部分群体的戏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青年的困惑:面对现实压力,奋斗是否还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宝?面对上升压力,拼搏是否还能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低欲望社会”如果提前到来,到底去哪里寻找诗和远方?“有三岁之翁,有百年之童。”青春活力无关年龄,而是一种积极心态,一种对未来的正向预期,一种追求卓越与成功的冲动。正因此,为了激荡青春梦想,整个社会都应该与青年共同成长,既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正向预期,同时解开他们的心理困惑。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语)一方面,机会来自制度给予的机遇。无论是财富的分配,还是发展的环境,抑或是命运的改变,都需要从外部为青年拓宽更多上升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才能在新时代最大限度激发起青春活力。另一方面,机会来自内部的自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创新挺进“无人区”、发展开拓“新蓝海”,这些领域没有既得利益,也没有论资排辈,恰恰适合青年开疆拓土、挥斥方遒,只要站上风口,机会就能从无到有被创造出来。为什么不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奋斗的土地上,让自己成为机会眷顾的那个有准备的人呢?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曾如此寄望于青春活力。青春是一种改变与创造的力量,是一种带来可能性的力量,是一种把空白时间变成饱满历史的力量。万众瞩目的新时代,不仅需要而且必将激起这样的磅礴伟力。
(选自2018年1月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女儿的遗产

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想躺一会,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和剩菜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我上去摸了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烫得像一团炭火,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

我将女儿抱了起来,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但她却从我的怀中挣脱下来,说:“不用了,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虚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

“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来到屋里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心里十分酸楚。

“妈,真的不用去医院,我明天就会好的……”我扭头看见女儿已靠在我的房门上,她显然已看到了我刚才的窘态,她穿得很单薄。

“快去穿上衣服,我们马上打的去!”我胡乱地将钱塞在口袋里,搀着女儿的手说。

“不,你蹬三轮车去,医院反正又不远。”女儿说着就挣脱了我的手,踉跄地走向锁在院子里的三轮车。当我蹬着小三轮在寂静的街上急驶时,身后传来她微弱的呻吟声,以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见她这么哼哼过,我有点怕了。3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而去,接下来我又下岗失业,于是只得蹬着三轮车出摊赶夜市。那一年女儿还很小。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赶到医院挂上急诊,接下来是检查、肌注、物理降温,忙碌了一阵后,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松了一口气。值班医生告诉我,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上班后做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我感到了疲倦。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别瞎想,你肯定不是。”

“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你记住了,我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儿藏有一个布袋,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一些钱,留给你……”

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腔,我的眼睛湿了。我抓住了女儿的手,“孩子,你不会有事,因为有妈妈在。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在一起勇敢地活下去,孩子,你记住了啊!”

女儿怔住了,她异样地、静静地望着我……好一会儿,我感觉到她抓住我的那只手有了力度,她攥住了我的三根手指头,紧紧地攥住,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滚落而下。

待女儿睡着时,东方已经透亮。我来到门外,我想透口气,突然就蹲在地上号啕大哭。打丈夫去世后,多少年没有哭过了,此刻才体会到了一个无助女人动情时的哭,会是那么可怜。

第二天上午,女儿做了脑脊液检查,显示正常。接着又做了胸片检查,确诊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医生说不要紧,住院两三天就可以出院。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女儿时,她一下子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我们都哭了。

回去后,我偷偷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袋,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眼泪再一次从我的眼角滑下来。

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却是这所同样令人垂慕的军医大。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免去妈妈的负担。

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那只布袋,那是她曾经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这只布袋,记录的是我们母女间那段相依为命、刻骨铭心的经历。

【小题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故事。
【小题2】文章以“女儿的遗产”为题,又在文中反复三次出现,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题3】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她当时的心理
(1)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小题4】从文中女儿身上,我们感受到那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身为人子的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对待父母?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个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委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   ,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它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小题1】在划线处填入的名著是《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文章作者称“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这里为什么都要称她们为小妇人,是否带有歧视意味?
【小题3】第一段中“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一句中的“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美”是一种“附加”?此处引用这位母亲的话作用是什么?
【小题4】第二段结尾处引用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_(姓名)的《_____(作品名),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是想借此强调 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5】上面两段中主要运用了以下论证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比上年有所增长,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

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0.38本,连续七年稳步提升;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纸质图书、电子书的阅读量略有提升。

在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上升的同时,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依然保持下降趋势。据统计,2013年,人均报纸阅读量较2012年的77.20期(份)下降了6.35期(份),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也比2012年的6.56期(份)下降了1.05期(份)。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首次超过半数,达到50.1%,较2012年上升了8.58个百分点。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均有所上升。

据统计,我国超九成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国民是49周岁以下群体,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其中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的16.52分钟增加了5.18分钟。

据中国新闻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获取便利”是我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方便随时随地阅读”和“方便信息检索”也成为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重要原因。魏玉山表示,超九成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就不再购买其纸质版,这一数据连续4年持续上升,反映出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作用不断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有70.5%的国民认为当今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阅读不重要的比例仅为5.2%。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表示,国家将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平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并将加强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全面阅读立法和规划工作,努力营造“书香中国”的浓厚氛围。

材料二

本报讯(记者 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对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摘自《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

附图: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

材料四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有一次集体焦虑,然后又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这并不乏数据证实,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人们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其实,我们不必过于焦虑。中国人的阅读率正在上升,比如,去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25本,较2012年上升了0.51本。今天的阅读率一定超过古代,在遍地文盲的时代,特别是印刷技术落后的时代,阅读率怎么可能高?至于指责国人喜欢浅阅读,习惯用电子工具阅读,更是经不起推敲。时代在变,电子书也是书,不能因为读了纸质书就有了优越感。试想,那些喜欢龟壳书的人有理由嘲笑竹简书吗?而习惯于竹简书的读者又有理由嘲笑纸质书吗?载体变了,书犹在,喜欢阅读何必拘泥于载体不同呢?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侧重点是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的情况及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具体原因。
B.材料二的侧重点是介绍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以及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主力军这一情况。
C.材料三分析中国人阅读现状,新媒体的兴起冲击传统阅读方式,使得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只能获取碎片化的信息。
D.材料四认为,读书是关键,没有必要纠结于阅读的载体。电子书也是书,不能因为读了纸质书就有了优越感。
【小题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公布“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一事都进行了报道,下列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两家媒体的报道中,共同点有:①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七年上升;②纸质图书阅读量上升,报纸、期刊阅读量下降;③数字化阅读量增加,接触时间长。
B.两段材料不同,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两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C.两家报道中,材料一重点介绍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具体原因,点出了现代国民仍然认为读书重要;材料二介绍了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指出0~17岁未成年人是纸质书阅读的绝对主力。
D.两家媒体的读者群体显然不一样,相对而言,材料二的专业性最强,材料一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E.虽然两篇报道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但从有关信息来看,许多国民还是认为读书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并不重要。
【小题3】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华社沈阳7 月7 日电(记者石庆伟、罗捷)  作为国家首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沈阳市将对餐厨垃圾进行闭环式集中处理,以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这个月,用于集中处理餐厨垃圾的一期20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将进行调试和试生产,年底前投入使用。
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关正君表示,沈阳市将建设规范统一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队伍。配备统一的专用密闭运输车辆,定时定点上门收集,集中运至处理厂。全程在线监管,不给非法收运者可乘之机,防止收运过程跑冒滴漏。
在餐厨垃圾没有进行集中收运和处理时,餐厨废弃弃物主要通过一些非正常途径(如混入生活垃圾、喂养畜禽、非法提炼地沟油等)被消纳掉。度弃食用油脂被不法分子提炼后,可能会以食用油脂的面目重回餐来。长期食用这种油脂会导致慢性中毒,引发多种癌症。
关正君表示,因餐局垃圾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缺乏明确有效的法律法规的管理,目前管理比较薄弱。建设受政府监管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使餐厨度弃物流转的全过程置于监控、监管之下,是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有效途径。,
(摘自新华社《沈阳将“闭环式”处理垃圾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
材料三:
10月30 日,20辆环卫车在位于上海市奉贤区的中石化加油站加注了由“地沟油”生产出的生物柴油,这意味着,单位和社会车辆都可以在这里定点加注生物柴油,这也是全国首次由餐厨废弃油脂制成的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
记者在位于奉贤区的这一中石化加油站看到,这里新增了两个生物柴油的加油箱。价格显示,一般柴油售价6.02元/升而B5生物柴油打9.5折,售价为5.72元/升。加油站工作人员说,按这次有20辆环卫车、每辆车加注60升计算,一天就有1200升生物柴油被消耗掉。从30日开始、这里和浦东的另一个加油站都已存储了10吨生物柴油,预计四五天此能加注完毕。
所谓B5生物柴油,指的是将5%左右的生物柴油,与95%的石油柴油混合的调和燃料。而这一加油站的生物柴油,正是人们谈之色变的餐厨废弃油脂,也就是“地沟油”。为推动餐厨废弃油脂资源化再利用、阻击其回流餐桌,上海从2013年就开始研究在公交车等车辆上试用这种生物柴油。
数据显示,截至9月30 日,上海已有104辆公交车使用了生物柴油,累计运行1560.72万公里,消耗混合燃料583.9 万升;32辆环卫车累计运行8.31万公里,消耗生物柴油2.38 万升。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楼狄明介绍,这些车辆使用了B5 类型的“地沟油”制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后,发动机运行正常;氮氧化物排放与石化柴油相当;重金属以及细颗粒物等污染气体排放降低了10%以上,氮氧化物净化效率达80%。
不过,仅是在单位车辆上的示范应用,还不算是正式打通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杨劲松表示,“地沟油”能进入中石化的加油站,向社会车辆开放,是资源化再利用的关键一步,将为“地沟油”打开市场、获得公众认可起到积极作用。
(摘自新华网《“地沟油”首入加油站阻击回流餐来需“疏堵结合”》 )
材料四:
深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长效监管的宣传工作,树立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理念。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形成部门依法监管、行业严格自律、社会广泛监督的群防群治局面。
(摘自《成都: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沟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小题1】下列对“地沟油”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沟油既是指利用下水道中的泔水提炼的油,也包括利用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炼制的油以及反复利用后剩余的油。
B.地沟油中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涤剂,一般提炼后无法根除细菌和有害化学成分,所以,即使经过一般提炼,也不能食用。
C.废弃食用油脂被不法分子提炼成“地沟油”后消费者无法辨别,会以食用油脂的面目重新回到餐桌,影响人们的健康。
D.人们谈虎色变的“地沟油”已被合理利用,上海市部分公交车已开始使用“地沟油”与石油柴油混合做的动力燃油。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了地沟油的定义、范畴、危害、辨别方法,简洁清晰;材料二介绍了沈阳市全面无公害处理餐厨垃圾的情况。
B.沈阳市是我国首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将对餐厨垃圾进行闭环式集中处理,控制不法分子收运。
C.将利用“地沟油”生产出来的生物柴油与成品油混合而成的B5 生物柴油,不仅价格低,而且降低了污染气体排放。
D.上海市奉贤区的中石化加油站是全国首次让B5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的加油站,这说明B5 生物柴油获得了公众认可。
【小题3】如何才能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 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