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传感器、算法和数据。但是,数据本身深受制度影响。如果制度能够充分保护人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人们的表达就会比较充分。但是,一旦人们知道他的隐私权不受保护,表达就会留有余地或者会自我保护。于是大量数据是得不到的,即使能得到也是不真实的。于是,同样的技术在不同场景得到的数据可以大不相同。

侵犯隐私权的主体有两大类:一类是政府,一类是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公司。我们知道美国联邦政府出于反恐的需要从谷歌和苹果拿数据,但这两家公司坚决抵制。如果站在反恐的一面,你会认为这两家公司没有道理,但是它们坚持的是最基本原则,关系到全社会对使用数据和信息的态度。只有保护隐私,整个社会的运作才是正常的。2018年3月下自媒体披露,英国剑桥分析公司在2016年通过脸书盗窃和滥用五千多万个人的数据,有效地帮助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成功竞选,这一丑闻揭示大数据、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可以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大数据的发展不一定在所有方面都是有利于社会的,取决于谁在用,用在什么地方,用来做什么,怎么用,等等。现在欧盟国家正在试图起诉并限制谷歌和脸书,原因就是担心这种垄断性质的企业拿到数据之后,会不会造成重大负面后果。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深受制度的制约。人工智能可以走多远,也严重受到制度的制约。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引起新一轮大规模的自动化,比如无人工厂、无人车队、无人飞机队。但是,它们会不会在社会中普遍出现?这不仅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因为当它出现之后,会淘汰一大批企业,有大量的人会失业。比尔·盖茨曾经做过有关讨论,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向机器人征税。他说把每一个机器人当成一个人,你雇用了机器人,机器人就需要付所得税,用所得税补贴给失业工人。作为一个原则,他是对的。不补贴失业者,自动化一定会引起社会冲突,导致社会混乱。

可见,自动化不一定能改进社会福利,而且可能破坏社会福利。大量的人失业,严重的贫富不均,这种不平等会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而这种不平等是因为在技术发展之后,制度没有相应地跟上。

另一方面,制度影响国家的基础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任何对科学研究和教学自由的限制都会压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收集会受到约束或扭曲,科学探索包括人工智能的研究也都会受到约束。基础学科发展会受到阻碍。总之,制度影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自身的发展又影响制度。当人工智能普遍应用之后,全社会的生产方式会发生变化,资源配置也会发生变化,这反过来会影响制度。人工智能会影响全社会的效率,影响产业结构,由此影响制度。因此,任何国家,如果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落后,也会导致它的制度跟着更落后。

(摘编自许成钢《人工智能、工业革命与制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数据本身深受制度的影响,所以,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的场景得到的数据可以大不相同。
B.人工智能可以走多远,多少会受到制度的一点制约。
C.自动化不一定改进社会福利,而且还可能破坏社会福利,这与制度能否跟上技术的发展有关。
D.一个国家,如果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落后,也会导致它的制度跟着落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谈制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举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
B.文章论述制度和人工智能的相互制约关系,重点议论大数据、人工智能影响制度的发展。
C.文章举英国剑桥分析公司帮助特朗普成功竞选的丑闻,是为了说明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D.关于人工智能会引起的自动化现象,文章客观地论说了它会带来的不同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们一旦知道他的隐私权不受保护,他的表达就不会很充分。
B.侵犯隐私权的主体有两大类:政府和有垄断地位的大公司。当意见不一致时,公司应服从于政府。
C.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引起新一轮大规模的自动化,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
D.比尔·盖茨认为补贴因人工智能而产生的失业者,自动化就不会引起社会冲突与混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6 09:4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南方的辣椒树
苇子
凡是从我们村小学出来的孩子,都知道一件事:南方的辣椒能长成树。
我们村小学,真就是个小学,巴掌那么大点地方却坐着26个孩子,有我们村的,也有临近村的,还有个孩子是外镇的。谁也不知道他为啥选择我们村的学校读。
这26个孩子,个个挂着青青的鼻涕,抹着灶灰的脸,衣服十天半月不洗,补丁跟着补丁。你进去看,分辨不出男孩女孩来,真奇怪!女孩子也把头发剪得那么短.你问她,她告诉你,头发长了容易生虱子,
老师来一个走一个,走的时候都摇着头:这哪里是人呆的地方。
没有老师就拿村里最有文化的万大叔硕吧。他念过几年书,懂不少事,进过城市,见过高楼,他的见识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万大叔也不推辞,夹着书本就来了学校。临出门前不忘戴上他那副老花镜,旧中山装上的风纪扣扣得死死的。口袋里插支钢笔,这样才像个老师样了。万大叔对自己这身行头相当满意。
春风满面的万大叔就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这—教就是10多年。10多年里,村里也不停的来过一些老师,可是他们跟以前的老师一样,呆不下半月就卷个铺盖逃跑了,他们说:这可不是人呆的地方!
万大叔知道自己的文化没有他们深,也乐得他们离开。
万大叔念起书本摇头晃脑,他不但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念起书来,拖着长尾巴,一拖一拖,余音袅袅,就跟谁藏在被子里哭泣似的!那时候你刚巧大早经过学校屋后,你会听见一群孩子稚嫩的声音,全拖着尾巴,那尾巴悠长且拐弯抹角,这些孩子进了初中之后纷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嘲笑,甚至连初中的老师也奇怪,怎么一下出来这么多清朝的遗少?
万大叔给他们讲加减乘除,讲李白杜甫,讲三皇五帝,讲江河湖海,还讲牛郎织女,也讲村后池塘里为啥长不了藕.万大叔还教他们唱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小燕子穿花衣……
万大叔说蝙蝠是老鼠吃盐巴变的,你们知道盐巴是怎么来的吗?盐巴是古代人的骨髓凝结的矿物质。你们知道了吧,为什么我们吃点盐巴就有力量,那是我们在吃古代人的骨髓啊.你们知道野蒜吧?
对!就是山上的,它有毒,并且是巨毒。这种毒不会立即发作,总是藏在身体里,等过了20岁,毒就发作啦!
那个吃过野蒜的小孩,吓得哭了起来。
小孩从这天起就开始担忧了,好像每活一天,日子就短一天,死亡就靠近了.他的日子是能计算出来的,他的身体里有颗不定时炸弹的种子。小孩后来就变得神情恍惚,小孩的头发大片大片的脱落。小孩得了抑郁症!
万大叔说,南方啊,好地方,蛇多哇,晚上睡觉好好的,早上起来一看,到处都是蛇啊,鞋里也是蛇,可那蛇不咬人,跟人亲着呢.怕蛇的孩子,就怕起南方来了,暗暗发誓,永不到南方去。
万大叔说:南方的辣椒全在树上结着.孩子们觉得稀奇。万大叔就说了:南方热啊,温度高,那辣椒,秋天落落叶,春天又接着长了。一年一年可不就成了树.南方人摘辣椒都要爬到树上去呢,孩子们听得呆了,孩子们深信不疑!
孩子们回家就跟父母讲,讲老鼠变蝙蝠,讲带毒的野蒜,讲南方的蛇,讲南方的辣椒树……
父母说:万大叔懂的还真多,咱的娃们有福气哇!他们就在心里无限感激着万大叔。
万大叔在村子里教了10多年.直到他的心脏病发作的前一刻,他还是站在讲台上的。
万大叔的葬礼很隆重.村子的所有人都参加了。他们一字排开,长长的队伍,从村头到村尾。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伤里,泪水滂沱,村子里最有学问的人死了,往后谁来教咱的娃娃呢…
说起来也奇怪,那个吃了野蒜的小男孩过了20岁竟然还在活着,他就想可能30岁死吧,过了30却又没死,就这样一直活到了现在.
他是个光棍,谁也不愿意嫁给这个20岁后毒发身亡的人。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介绍当地村小学很小,也还有不是本村的孩子米读书,这说明了当地人们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孩子们本身的求知欲也很强。
B.本文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乡村代课教师“万大叔”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形象。
C.本文情节安排清晰合理。开头介绍村小学的环境,接着介绍万大叔十多年来的教学内容和经历,最后以万人叔的葬礼和影响结束。
D.文中介绍说那个吃了野蒜的孩子一直活到到现在,并且一直单身,体现出了我们村里人对万大叔的尊重,展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敬畏。
E. 本文以万大叔在村小学的教书生涯为主要内容,触及到了偏远农村的教育问题,表达出了作者    对偏远农村落后的教育状况的担忧。
【小题2】万大叔是一个什么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过这里不是人呆的地力,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围绕万大叔展开,却以“南方的辣椒树”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同在明代的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
清人基本上在宋、明推出的七律压卷上争高低,同时也推出了新的七律压卷。如徐增等推杜甫《秋兴》八首为七律第一,管世铭等又推杜甫《诸将》五首为压卷,杨伦《杜诗镜铨》甚至认为《诸将》在“《秋兴》之上”。如此一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票数直线上升,崔颢其次,占二首。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由于盛唐诗气象博大,七律亦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未免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占了便宜,多有被选为第一者。但也有人为此抱不平,硬是从中唐诗人中发掘了二首七律压卷,这便是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沈德潜曾说:“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养之气不存。”但刘长卿这首《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实在是鹤立鸡群,“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通体浑成。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金圣叹说它如“象王回身”,都是盛赞此诗的气象壮阔,雄伟浑成。难怪何焯叹道:“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
中国古代在对诗的长期研究和探讨中,的确形成了一整套的诗歌评价体系,而这正是目前新诗所缺少的。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4日孙琴安《七律压卷与唐诗审美》,有删改)
(注)①兀募(ao):形容文词格调不同流俗。
【小题1】下列对唐诗七律压卷之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律压卷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是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推出的“压卷之作”争论比较激烈,但都是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推出的。
B.《登高》与《秋兴》八首,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因为都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见长,都有气势浩大、骨力道劲的风格,皆被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
C.沈俭期的《独不见》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各得其妙,而前者因其“高振唐音,远包古韵”,被作者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D.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被人推为七律压卷,是因为它们工绝秀绝,浑厚兀募,同样体现了盛唐诗的博大气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严羽认为杨万里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崔颢《黄鹤楼》“以元气浑成为上”,应为第一。
B.推选七律压卷主要考虑的是诗歌内容风格、气势以及诗歌在历史上的独特位置,至于格律方面则没有严格的要求。
C.在古代人心目中,七律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风格见长,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而五律可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乃至空灵幽淡,则容易创作。
D.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多在初盛唐之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博大的盛唐诗气象与七律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特点不谋而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象博大的盛唐诗风孕育出众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七律作品,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多有作品被选为第一。
B.清人在七律压卷上争高低,虽然也推出了新的压卷,但还是沿袭了前人的审美标准,所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作品及票数最多。
C.“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气象壮阔,雄伟浑成,明显异于当时七律的工巧之风,显得鹤立鸡群。
D.古人没有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仅仅是因为评论者各自审美趣味不同,未必正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藏匿在《人骑图》里的“画外音”
42岁的赵孟頫在湖州老家画出了《人骑图》,左边有两则赵孟頫的自题,第一则说北上后见到三卷唐代画马高手韩干的真迹,才开始明白韩干在画中的用意。三年后他再次题跋说画好画是难事,但能够“识画”更难。自己能把马画得如此好,主要是天分使然,这一幅画自认为不愧唐人。
赵孟頫的次子赵雍题跋中说这匹马吃的是与三品官俸相等的精美饲料,装饰的是价值千金的辔环。谁能给它解脱束缚的缰绳,让他回归“汧渭中间”纵情奔跑呢? 《人骑图》中的“骑”字是由“马”和“奇”组成的会意字,“奇”字古义为“异”和“大”,作为量词与“偶”相反,而“偶”就是俗的意思,《后汉书·独行列传》中对独行之士的描绘就为历代文人推崇。远古时期的马也是以多数出现,或是被组成骑兵团参战,或是作为天子贵族出行的马车,孔颖达《左传正义》说至六国时始有单骑。不同凡俗之人才能骑马独行,“千里走单骑”的关羽就是一例。赵孟頫把自己画成唐代骑马的独行之士,正是一种内心独白:因为秉持道义,所以具有一意孤行的勇气。
赵雍的题跋正是以说马来暗喻自己父亲。学者赵华《赵孟頫同知济南考》一文也认为《人骑图》是赵孟頫的自画像,他将赵孟頫侄儿赵由辰的题跋和1295年赵孟頫好友戴表元的《史廉访自济南来江东,时赵子昂同知府事,画其所乘玉鼻骍以为赠》二首对比,认为戴表元描绘的一身“唐妆”的赵孟頫就是画中这样,而这匹马也就是赵孟頫的骑乘玉鼻骍。父子二人都在画自己的画里扮成唐人,这种艺术的复古风潮背后正是对古人道德的推崇。
《人骑图》和唐人韩干的《牧马图》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所画马鬃都很薄很少,修剪马鬃是为了去除兽性,唐代宫廷贵族把马鬃梳成几簇的流行样式,称为“三花马”和“五花马”,多见于唐三彩的马。而且,唐代尚乘局都在良马身上印以三花飞凤等字样以示珍贵,可二者所画马身上也都没有打上印记,辔头、辔环、马鞍、鞍垫也以纯色为主,少有花纹,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那种马的装饰比起来甚为朴素。题跋中吴巽的“长安借得看花无”所云正是此意。中国的相马术讲究透过粗陋的外表去发现内在的精神,《人骑图》意旨可能正是让人去发现内在的不凡;其次,骑马的人拿鞭子的手都是下垂的,拿缰绳的手也很松弛,辔头和缰绳都勒得很轻,和马的皮肤保持了空间,不像其他画中那么紧贴,题跋中何颐贞所说“垂鞭不动辔绦轻”正是看到了对马的善待;二者笔下的马耳朵都是向上垂直竖起的,当马心情愉快的时候,它的耳根非常挺拔有力,《人骑图》中,无论是人还是马的表情都很闲适,似在微笑。由此可见,赵孟頫说此画“不愧”的那个“唐人”指的就是韩干。这正是赵孟頫理解驭马和用人之策的根据所在。
骑者善堕,只有懂得驾驭马的道理的人才能稳稳坐在马背上。清代帝王乾隆也读懂了赵孟頫的意思,遂书“深得稳意”四个大字于其上,以示赞颂。
赵孟頫归隐时所画《人骑图》,恰恰警示了我心中思虑的问题。
(2017年11月10日 《北京青年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孟頫和韩干都是唐代画马高手,画中的用意深刻,都不愧是唐人。
B.把自己画成独行之士的赵孟頫与“千里走单骑”的关羽一样,都是不同凡俗之人。
C.学者赵华在《赵孟頫同知济南考》一文中证实了赵孟頫与赵雍父子二人都在画自己的画里扮成唐人,表达对古人道德的推崇。
D.赵孟頫的《人骑图》和唐人韩干的《牧马图》所画马鬃都很薄很少,并且都在良马身上印以三花飞凤等字样以示珍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赵孟頫自认为 “不愧唐人”切入,层层深入,主要从艺术与史学的角度论证了《人骑图》丰富的“画外音”。
B.文章例举《后汉书·独行列传》中对独行之士的描绘为历代文人推崇的事实,有力论证了《人骑图》中的“骑”字意义之妙。
C.作者从马的鬃耳、马的装饰与骑马人执鞭的姿势等方面对《人骑图》和《牧马图》进行了细致的比较,通过对比论证得出 “唐人”即韩干的结论。
D.作者以乾隆之例论证了两点:一是乾隆读懂了赵孟頫的意思,二是赵孟頫有帝王之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见到三卷唐代韩干的真迹,赵孟頫很难画出《人骑图》,
B.赵雍在画自己的画里的艺术风格与道德追求深受其父影响,
C.如果没有韩干的《牧马图》,赵孟頫《人骑图》的“画外音”就难以发现。
D.赵孟頫归隐时的心境在《人骑图》中得到充分体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前不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②这让我联想到日前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份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些流行语所代表的语言现象不过是一时的时髦,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反复申说了好多年——年年有流行语新冒出来,年年就有人老生常谈。其实语言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在语言三要素中,又以词汇对上述变化的反映最为迅速、最为活跃。因此,流行语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值得关注也值得研究。
③流行语记录着社会变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指出:语言对社会有依附性,即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比如1977到1980年间我国集中出现的流行语“拨乱反正”、“党纪国法”、“平反”、“冤假错案”等等,就如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之后经济改革启动,“市场调节”、“关停并转”、“个体户”、“中外合资”等一系列流行语又扑面而来。流行语对社会变化感知的敏锐度与应变力是极为突出的。
④一些流行语具有丰富的含义。有时,人们对同一流行语的解读,会因立足点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会削弱它,反而能增加这些词语的张力。比如“山寨”一词,最初源于香港,专指一些不正规的产品,是“不正宗”、“不正统”的意思,最先进入公众视线的“山寨”是“山寨手机”,之后出现了“山寨建筑”、“山寨春晚”等系列衍生品,人们也渐渐把“山寨”等同于“盗版”和“侵权”,但同时有人解释“山寨”为一种奢侈品趋向的妥协,是追慕的表现形式,还有人认为“山寨”闪耀着草根阶层的智慧——众多对“山寨”的解读,使得这个词的意义在使用中丰富起来,“山寨文化”,“山寨现象”甚至成了颇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命题。
⑤与一般的新词语不同,流行语是一种语言时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它们丰富着汉语的表现力。在形式上,流行语可以是一个词素,如“裸~”(如裸婚、裸官);也可以是词或短语,前者如“隐婚”,后者如“食品安全”等;还可以是句子或格式,前者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后者如“今天你   了没有?”等等。在含义上,流行语相当丰富,比如,这几年流行的“晒”字,其含义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晒”。 这个“晒”于英语的“share”,是“分享”的意思,最早是一名英国的旅游爱好者将自己的旅行趣闻发在网上与人“share”,引来众多网友跟帖,“share”就此开始蔚然成风。在我国,北大一名副教授于2006年9月在其博客上公布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后,网友们纷纷学样“晒工资”、“晒奖金”等,有了新含义的汉字“晒”也因此步入了流行语的行列,“晒”的内容则不断推陈出新,被“晒”的事物种类越来越多,从有形的收入、固定资产,到无形的回忆、新年打算,甚至伊朗政府公布拥有核技术,也被网民表述成“‘晒’核”。仔细想想,我们实在很难在汉语中找出另一个词汇来替代这个鲜活的“晒”。流行语对汉语现有语汇的贡献可见一斑。
⑥当然,流行语的影响也并不总是积极的、正面的,个别流行语失之粗俗,有些过于怪诞的流行语的使用给交流带来了障碍。但是,如果“一刀切”地把流行语视作语言“纯洁”和“规范”的破坏者,在学理上说不通,在实践中恐怕也没几个人会响应。
【小题1】符合本文第②段中“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的一项是
A.“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B.《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
C.流行语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
D.个别流行语失之粗俗,有些过于怪诞的流行语的使用给交流带来了障碍。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
B.在语言三要素中,语音和语法要比词汇相对稳定一些。
C.“盗版”和“侵权”不是“山寨”的本义,而是引申义。
D.这几年流行的“晒”字,说明流行语在形式上相当丰富。
【小题3】从全文看,流行语的魅力与活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