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南方的辣椒树
苇子
凡是从我们村小学出来的孩子,都知道一件事:南方的辣椒能长成树。
我们村小学,真就是个小学,巴掌那么大点地方却坐着26个孩子,有我们村的,也有临近村的,还有个孩子是外镇的。谁也不知道他为啥选择我们村的学校读。
这26个孩子,个个挂着青青的鼻涕,抹着灶灰的脸,衣服十天半月不洗,补丁跟着补丁。你进去看,分辨不出男孩女孩来,真奇怪!女孩子也把头发剪得那么短.你问她,她告诉你,头发长了容易生虱子,
老师来一个走一个,走的时候都摇着头:这哪里是人呆的地方。
没有老师就拿村里最有文化的万大叔硕吧。他念过几年书,懂不少事,进过城市,见过高楼,他的见识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万大叔也不推辞,夹着书本就来了学校。临出门前不忘戴上他那副老花镜,旧中山装上的风纪扣扣得死死的。口袋里插支钢笔,这样才像个老师样了。万大叔对自己这身行头相当满意。
春风满面的万大叔就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这—教就是10多年。10多年里,村里也不停的来过一些老师,可是他们跟以前的老师一样,呆不下半月就卷个铺盖逃跑了,他们说:这可不是人呆的地方!
万大叔知道自己的文化没有他们深,也乐得他们离开。
万大叔念起书本摇头晃脑,他不但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念起书来,拖着长尾巴,一拖一拖,余音袅袅,就跟谁藏在被子里哭泣似的!那时候你刚巧大早经过学校屋后,你会听见一群孩子稚嫩的声音,全拖着尾巴,那尾巴悠长且拐弯抹角,这些孩子进了初中之后纷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嘲笑,甚至连初中的老师也奇怪,怎么一下出来这么多清朝的遗少?
万大叔给他们讲加减乘除,讲李白杜甫,讲三皇五帝,讲江河湖海,还讲牛郎织女,也讲村后池塘里为啥长不了藕.万大叔还教他们唱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小燕子穿花衣……
万大叔说蝙蝠是老鼠吃盐巴变的,你们知道盐巴是怎么来的吗?盐巴是古代人的骨髓凝结的矿物质。你们知道了吧,为什么我们吃点盐巴就有力量,那是我们在吃古代人的骨髓啊.你们知道野蒜吧?
对!就是山上的,它有毒,并且是巨毒。这种毒不会立即发作,总是藏在身体里,等过了20岁,毒就发作啦!
那个吃过野蒜的小孩,吓得哭了起来。
小孩从这天起就开始担忧了,好像每活一天,日子就短一天,死亡就靠近了.他的日子是能计算出来的,他的身体里有颗不定时炸弹的种子。小孩后来就变得神情恍惚,小孩的头发大片大片的脱落。小孩得了抑郁症!
万大叔说,南方啊,好地方,蛇多哇,晚上睡觉好好的,早上起来一看,到处都是蛇啊,鞋里也是蛇,可那蛇不咬人,跟人亲着呢.怕蛇的孩子,就怕起南方来了,暗暗发誓,永不到南方去。
万大叔说:南方的辣椒全在树上结着.孩子们觉得稀奇。万大叔就说了:南方热啊,温度高,那辣椒,秋天落落叶,春天又接着长了。一年一年可不就成了树.南方人摘辣椒都要爬到树上去呢,孩子们听得呆了,孩子们深信不疑!
孩子们回家就跟父母讲,讲老鼠变蝙蝠,讲带毒的野蒜,讲南方的蛇,讲南方的辣椒树……
父母说:万大叔懂的还真多,咱的娃们有福气哇!他们就在心里无限感激着万大叔。
万大叔在村子里教了10多年.直到他的心脏病发作的前一刻,他还是站在讲台上的。
万大叔的葬礼很隆重.村子的所有人都参加了。他们一字排开,长长的队伍,从村头到村尾。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伤里,泪水滂沱,村子里最有学问的人死了,往后谁来教咱的娃娃呢…
说起来也奇怪,那个吃了野蒜的小男孩过了20岁竟然还在活着,他就想可能30岁死吧,过了30却又没死,就这样一直活到了现在.
他是个光棍,谁也不愿意嫁给这个20岁后毒发身亡的人。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介绍当地村小学很小,也还有不是本村的孩子米读书,这说明了当地人们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孩子们本身的求知欲也很强。
B.本文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乡村代课教师“万大叔”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形象。
C.本文情节安排清晰合理。开头介绍村小学的环境,接着介绍万大叔十多年来的教学内容和经历,最后以万人叔的葬礼和影响结束。
D.文中介绍说那个吃了野蒜的孩子一直活到到现在,并且一直单身,体现出了我们村里人对万大叔的尊重,展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敬畏。
E. 本文以万大叔在村小学的教书生涯为主要内容,触及到了偏远农村的教育问题,表达出了作者    对偏远农村落后的教育状况的担忧。
【小题2】万大叔是一个什么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过这里不是人呆的地力,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围绕万大叔展开,却以“南方的辣椒树”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烟 雨 西 湖
曾 辉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第一次读到杭州的赞美之辞,便对她产生了无限的向往,感叹她的古老与繁华;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杭州就不得不说到西湖。同样古老的西湖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代文人的赞颂赋予了她灵魂和生命。无论如何,我的杭州之旅是势在必行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果不其然。在这个细雨霏霏的季节,带着诸多期待与兴喜的我踏上了去往杭州的火车。
一下火车,虽是半夜十一点多,但仍然能感受到大城市的繁华。川流不息的街道,灯红酒绿的夜市给原本应该享受安宁的城市带来诸多不协调的元素。这让我有些措手不及,不敢去想象这个无数个夜晚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会变成什么样。
或许烟雨朦胧的西湖别有一番风味吧。第二天一大早,怀着一丝侥幸,我还是来到西湖的身边。
的确,好一幅江南烟雨图啊!放眼望去都是早春的画面,那么纯,那么静,最妙的是着缀几个撑伞的行人,更显得如诗如画。满眼都是多情的春水,风吹面过,船拂水游,柳丝漾起层层涟漪,含蓄着春天的绿意,跌宕绵延远去,美得让人不敢高声语。这个季节,西湖是属于杨柳的,杨柳又属于春风和这场解人春愁的微雨。刚刚抽了嫩芽,丝丝垂碧,有多少春愁待酒来浇呢?如烟如雾的嫩绿映在柔波里,好似一块融化在水里的无瑕美玉。走在苏堤和白堤上,只觉得无一处水一座桥不成画,无一丝雨一缕风不成诗,处处都是诗人的脚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说的大概就是这个季节的景致了吧。
可贵的是,西湖的景致,全然释放在那一片残荷中。
黛玉说她独爱李商隐的一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秋雨空冷,残荷孤寂。在萧瑟的秋日里,坐在荷花旁,静静地听着雨点打枯荷的声音,别有一种冷清萧瑟的诗情。古今多少文人,写秋雨时若非是身临其境,能用声音体现秋雨的人少之又少。李商隐仅用几片枯荷,就把秋雨的萧瑟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我想,虽然时令不同,但景致应该到底相仿了。这个季节,也是枯梗败叶,一派萧瑟,满目苍凉。不过,这种苍凉却孕育着一股强盛的生命力,格外受摄影师们的喜爱和追捧。在日落西山的黄昏,常常看到有摄影师手捧大大小小的镜头,对着枯荷和湖面拍个不停。春雨沙沙地洒落在湖面上,雨滴顺着枯荷茎叶,一滴滴掉进湖水中。远处,烟雨濛濛的湖面上,西湖的船夫轻轻地摇着画舫,不自觉地成为了湖上的另一番风景。这倒让我想到了“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此时安静的湖面上曾经是该有一番多么的热闹的场景呀,或许这该交付给无尽的想象了。
有桥的地方总有情,西湖的断桥也不例外。清明佳节,烟雨蒙蒙,“有缘千里来相会 ,须往西湖高处寻”,断桥上白娘子由伞传情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一段凄美的爱情便由着断桥伸展开来。可是,“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白娘子最终没能守住她的爱情,许仙看透红尘,拜入佛门。被压入雷峰塔的白娘子望着似隐似现的断桥,望着残雪,呢喃低语。桥栏拍遍,追古思今,每个性情中人都会发出无限的感慨。雷峰塔与断桥在西湖默默地守护着那份回忆。正是这份回忆守住了西湖的神秘与浪漫,引得天下有情人来到这里见证彼此忠贞不渝的爱情。流传了千年的缘分,注定了今生的会在断桥相会。
游罢西湖,终将离开。望着车窗外的烟雨朦胧,我仿佛看到一个轻颦浅笑的江南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与我擦肩而过,消失在烟雨之中,那么轻,那么柔,那么美。
这,就是西湖,烟雨中的西湖。
(1)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3)文章是怎么突出西湖的特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最后作者提到了西湖的断桥,是否显得多余,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秋日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60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袱(头巾)。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有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作者用齐白石的画和印象派画家的创作来形容篁岭村的晒秋情景,是说明篁岭晒秋气氛的明艳泼辣和丰盈生动的特点。
B.文章倒数第2段提到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和层层叠起的梯田,意在说明篁岭人晒秋习俗的因袭沿革。
C.“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的描写,说明“我”对篁岭人的晒秋习俗充满好奇,要一窥究竟。
D.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典雅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篁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
【小题2】文章第2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城拳王

起明宇

在元城,敢在大门口挂“元城拳王"这块牌子的,只有陈子轩。

陈子轩,元城沙圪塔人,住在城内文庙街。坐北朝南黑漆大门,门上一块金字匾,上书“元城拳王”。门前一对张牙舞爪的石狮子,还有个小广场,是陈子轩帶领徒弟们习武的地方。广场中间坚一旗杆,镶红边的舂黄旗猎猎飘舞。

陈子轩的霹雳拳是家传的,动作快,疾风闪电,几个招式即可击败对方,到了陈子轩这一代,凭着自身的聪颗和悟性,加上蛛功刻苦,拳术愈加炉火纯青。

所谓拳王,与人相搏赤手空拳,不用器械,否则就是枪王、刀王,而非拳王。

曾有个江湖游士手持两把砍刀,与陈子轩较量。你来我往,刀光闪烁,那游士找个蚍漏,恶很眼地剁下去,却砍在大青石上,火星四射,继而又是双刀飞,打在一起。再看陈子轩,左转右跳,上下腾挪,只有躲闪之功,哪有还手之力?

江湖游士咬牙切齿,两把刀虎虎生风,令人眼花繚乱。围观者屏息静气,一颗心心提到了嗓子眼。

少顷,双手持刀的江湖游士惨叫一声,两把刀当啷哪落地。再看,江湖游士泥塑一样,四肢动弹不得。众人还没回过味来,只见陈子轩在江湖游士后背上拍了一下,江湖游士才恢复前状,惊讶万分地跪在陈子轩面前,面色赤红。

大家后来才知道,陈子轩练的是“白功”,趁对手不备,可使对手美节脱自。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民国八年,陈子轩早晨出门,却见大门口的石翻子少了一只,顿生疑窦。再看,千斤重的石子被扯在了门前旗杆的顶梢!

陈子杆大惊失色,心说,遇上踢场子的高人了!放眼望去,=个农彩槛的乞丐蹲在小广场中间,正解开棉衣捉虱子,不时地用目光扫枧一下陈子轩,陈子轩径直来到乞丐面前,躬身施礼,那皂丐故作淡定,慢慢站起来,呵笑着,目如鹰隼,阴莺地说,我想学学陈大师的脱臼功,可否赐教?

未等陈子轩回答,乞丐从口袋里面取出来一块黑布,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挥拳便打。

呀!这乞丐,不仅力大无比,而能听风人!纵然是蒙上了眼睛,亦能分辨出对方的一招一式陈子轩倒吸一口凉气,却并不急于还手,纵身退到乞丐十几米开外,双臂一較力,蹿来跳去的乞丐竟然衣服脱落,只剩腰间一件逃羞的裤头。蒙眼睛的黑布也不见了。

乞丐臊得满面逋红,知道陈子轩已经给自己留面子了。

环顾四周,不见陈子轩身影,便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元城闹起了红枪会,一连儿天把县城围得岛飞不进、水泄不通。元城和大名是一个县城,同城办公,所以就有人給镇守大名和元城的地方官谢玉国举荐了陈子轩,让他卓领弟子出城大战红枪会。

陈子轩看不惯这些军阀,可是也想到了红枪会的弟兄们都是附近村里的农民,多数还是自己的徒弟,仅凭着红缨枪焉能斗得过官府的枪炮?陈子轩便答应下来。谢玉田很高兴,为陈子轩设宴,酒杯高举,款款说道,陈师傅,需要多少弟兄、多少枪支,随你调遣。

陈子轩手捋胡须,呵呵一笑,我一个人足矣。说罢,径直上了城楼。

望着城下黑压压的人群,陈子轩欲开口,却有几个头目喊道,陈师傅,您在这儿一站,我们退了。但是,你也给谢玉田捎个话,官府今年必须给我们减租减息,否则我们还会回来。

紅枪会兵退十里,元城解围。谢玉田大喜,给陈子轩摆宴致谢。谢玉田端起一杯酒说,陈师傅不战而屈人之兵,高!

陈子轩一饮而尽,旋即感到天旋地转,倒在地上。

谢玉田冷笑道,城头退兵暴露了你私通红枪会的身份。

陈子轩的死讯传来,红枪会愤恨不已,加大了攻城力度。不久,城破,谢玉田退往河南。

元城再无拳王。

选自2017年第5期《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交代“元城拳王”牌匾、陈子轩其人及住处环境,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并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B.围观者屏息静气,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不仅表现出江湖游士刀法精湛、攻势凌厉,也从侧面衬托陈子轩
C.小说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如写陈子轩与江湖游士、乞丐的比武,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
D.当谢玉田询问他需要什么时,陈子轩捋须而笑,说“我一个人足矣”,可见他胸有成竹,也暗示他私通红枪会
【小题2】陈子轩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一位客户
周海亮
他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他的客户。那客户将会带过来15万元现金。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好像这并不夸张,因为客户对他已经深深信任。
他的公司开了好几年,似乎一直运转良好。只有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有他知道自己赔了多少钱,又欠下多少债;只有他知道自己已经接近崩溃;只有他知道,明天,公司就将不复存在。现在他等待的,只有这最后一位客户。他将收下这位客户的1 5万元现金,然后在黄昏,携款潜逃。他知道他肯定可以做到,因为这位客户对他毫无戒备,他知道这是犯罪,他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他想搏一把。
客户在约好的时间敲响了门。他把客户让到沙发上,递烟递茶,聊些无关紧要的话。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终于他们聊到了正题,客户打开密码箱,他看到1 5摞码得整整齐齐的百元钞票。
这之前,他见到过太多次15万元。每一次都代表着一笔不错的生意.可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生意可做。他根本不打算、更没有信心完成这单生意。他只想骗下这15万元钱,然后,开始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已经订好了机票。他知道自己一旦跟客户说了谎话,就将变成贼,就将开始逃离。可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别的办法。他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做,
客户问:“这次有问题吗?”
他说:“没问题。明天早晨,您过来提货。”
这时电话响了。很突然的声音,把他吓了一跳。是母亲打来的,上一次他和母亲通电话,还是一个月前。
母亲问:“你还好吗?”
他说:“还好。”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买了很多菜。排骨已经炖好了,晚上回回锅就行。”
他说:“不了,今晚,忙……”
母亲问:“生意不顺心吗?”
他说:“没有。生意很好。刚接了一笔大单子,15万。”
母亲说:“那就好。晚上回来吧,你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吃过饭了。”
他说:“怕真的没时间。”
母亲在那边沉默了很久,然后,母亲突然问:“是不是生意不顺心?”
他说:“没有。刚接了一笔大单子……”
母亲说:“你骗不过我的。上次你回家,看你唉声叹气的,就知道肯定是生意遇到了麻烦。如果撑不下去了,别硬撑,回家歇一段日子……不管如何,家永远欢迎你。”
他抹一下眼睛,说:“生意没事.”
母亲说:“我给你攒了些钱,也许能帮上你的忙,晚上你回家吃饭时,我把钱给你。”
他问:“多少?”
母亲说:“5000块。”
他终于流下眼泪。今晚,他将携15万元巨款潜逃,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为了赚钱,他在酒店里宴请生意伙伴,花掉很多个5000块;而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公司,却悄悄地攒下5000块钱,并幻想用这5000块钱,将他的公司挽救。
他握着电话,流着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等你。”然后电话挂断了。
其实,家与公司,相距不足二十里。
他慢慢踱到窗前,看窗外的阳光。阳光下人流如织,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他想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走在阳光里;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阴暗;他们之所以快乐,或许,只因为他们今天能够回家,吃一顿母亲做的晚饭。
客户被他的样子吓坏了,问他:“你怎么了?”
他说:“没什么。”
客户说:“那我先走了。钱你收好。明天一早,我来提货。”
他喊住了客户。他说:“没有货。我骗了你。我犯下一个无耻的错误,我想骗走你的15万块钱。”
客户愣住了,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以后,客户思考了很久。然后,客户说:“我可以等你三天。三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我定会和你做这笔生意。不过,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放弃了疯狂的举动?”
他说:“是母亲。因为母亲今天晚上,会一直等我回家吃饭……”
那天晚上,他真的回了家,陪母亲吃了晚饭,和母亲拉了很长时间的家常。第二天回来时,他带上了母亲给他的5000块钱。他把它们存到银行,将存单镶在镜框里,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日日擦拭。
三天后,他真的做成了那笔15万元的生意。他的公司竟然起死回生。
他并不避人。他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这次经历。每到这时,就会有人感叹说:“亏了那位客户,如果没有他那笔15万元的生意,如果没有他对你的信任和宽容,你也许不会挺过来,更不可能把公司做到现在。”
他点头。他承认那位善良并宽容的客户给了他很多。可是他认为,真正挽救自己的,是他的母亲。是母亲的5000块钱,是母亲的那顿晚饭,是母亲的几句问候,甚至,仅仅是母亲关切的眼神。
他坚信,虽然母亲不懂经商,但她永远会是自己最后一位客户。
(选自《绽放:开在瓶子里的温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标题“最后一位客户”寓意丰富,既可指那位善良宽容,与“他”做成15万元生意的客户;也可指其母亲,因为关键时刻母亲给了“他”做人的“资本”。
B.小说善于通过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写“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 极为巧妙地写出“他”内心的紧张。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如写“他”在与客户谈生意时,电话响了,“把他吓了一跳”,生动地写出“他”与客户谈话非常专注。
D.客户在“他”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无私地帮助了“他”,明知“他”公司无货,还将那15万块钱放在“他”这里,给“他”以极大的信心。
E. 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如写“他”在接听母亲的电话时,想到自己携巨款潜逃后,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的凄凉场景,富有感染力。
【小题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后,客户经过慎重思考,决定和“他”做这笔生意。从全文看,这一情节设置有哪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