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前不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②这让我联想到日前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份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些流行语所代表的语言现象不过是一时的时髦,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反复申说了好多年——年年有流行语新冒出来,年年就有人老生常谈。其实语言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在语言三要素中,又以词汇对上述变化的反映最为迅速、最为活跃。因此,流行语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值得关注也值得研究。
③流行语记录着社会变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指出:语言对社会有依附性,即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比如1977到1980年间我国集中出现的流行语“拨乱反正”、“党纪国法”、“平反”、“冤假错案”等等,就如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之后经济改革启动,“市场调节”、“关停并转”、“个体户”、“中外合资”等一系列流行语又扑面而来。流行语对社会变化感知的敏锐度与应变力是极为突出的。
④一些流行语具有丰富的含义。有时,人们对同一流行语的解读,会因立足点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会削弱它,反而能增加这些词语的张力。比如“山寨”一词,最初源于香港,专指一些不正规的产品,是“不正宗”、“不正统”的意思,最先进入公众视线的“山寨”是“山寨手机”,之后出现了“山寨建筑”、“山寨春晚”等系列衍生品,人们也渐渐把“山寨”等同于“盗版”和“侵权”,但同时有人解释“山寨”为一种奢侈品趋向的妥协,是追慕的表现形式,还有人认为“山寨”闪耀着草根阶层的智慧——众多对“山寨”的解读,使得这个词的意义在使用中丰富起来,“山寨文化”,“山寨现象”甚至成了颇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命题。
⑤与一般的新词语不同,流行语是一种语言时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它们丰富着汉语的表现力。在形式上,流行语可以是一个词素,如“裸~”(如裸婚、裸官);也可以是词或短语,前者如“隐婚”,后者如“食品安全”等;还可以是句子或格式,前者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后者如“今天你   了没有?”等等。在含义上,流行语相当丰富,比如,这几年流行的“晒”字,其含义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晒”。 这个“晒”于英语的“share”,是“分享”的意思,最早是一名英国的旅游爱好者将自己的旅行趣闻发在网上与人“share”,引来众多网友跟帖,“share”就此开始蔚然成风。在我国,北大一名副教授于2006年9月在其博客上公布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后,网友们纷纷学样“晒工资”、“晒奖金”等,有了新含义的汉字“晒”也因此步入了流行语的行列,“晒”的内容则不断推陈出新,被“晒”的事物种类越来越多,从有形的收入、固定资产,到无形的回忆、新年打算,甚至伊朗政府公布拥有核技术,也被网民表述成“‘晒’核”。仔细想想,我们实在很难在汉语中找出另一个词汇来替代这个鲜活的“晒”。流行语对汉语现有语汇的贡献可见一斑。
⑥当然,流行语的影响也并不总是积极的、正面的,个别流行语失之粗俗,有些过于怪诞的流行语的使用给交流带来了障碍。但是,如果“一刀切”地把流行语视作语言“纯洁”和“规范”的破坏者,在学理上说不通,在实践中恐怕也没几个人会响应。
【小题1】符合本文第②段中“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的一项是
A.“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B.《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
C.流行语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
D.个别流行语失之粗俗,有些过于怪诞的流行语的使用给交流带来了障碍。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
B.在语言三要素中,语音和语法要比词汇相对稳定一些。
C.“盗版”和“侵权”不是“山寨”的本义,而是引申义。
D.这几年流行的“晒”字,说明流行语在形式上相当丰富。
【小题3】从全文看,流行语的魅力与活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23 02:5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期,电视剧《延禧攻略》让传统工艺美术重新火了一把。剧中,“颜值”极高的绒花头饰、缂丝团扇、京绣服饰……这些原本作为点缀的手工艺品道具,意外引发公众探讨,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几乎同时,第四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和“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相继开幕。从线上到线下,从社会层面到专业学术领域,工艺美术正在掀起复苏浪潮。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可以说,一部美术史半部是工艺美术史。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下智慧生活中,似乎难有一席之地。受创作耗时、材料稀缺、不实用等因素影响,一些工艺品始终很难为广大民众所享有。但这不应成为传统手工艺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理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内涵,还在于其作为人类造物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不断寻求自我创新的物质载体,因此一件小小的手工制品,也能够反映时代变化,传递文化精神。电视剧、展览可以通过展示传统手工艺,使其得到社会关注,但是相关领域的良性发展不能仅满足于这种昙花一现式的露面,工艺终归要还给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数千年文明,使竹编、陶瓷、织锦等手工艺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早在18世纪就已盛行欧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图样曾被世界各地工匠大量模仿借鉴。今日,仍不乏国际品牌将中国元素移植到产品、服饰设计中,试图重新诠释中国风。这虽是工艺回归生活的创新尝试,然而对中国传统工艺精神的阐释还需本土视角方能言尽其意。追本溯源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不应摒弃的传统,在文化根土的滋养浸润中创新活化,才能重现造物之美。

当代工艺美术回归生活,还需要引领生活美学。纵观时下工艺美术展览,依然是精美宏大的陈列、装饰类作品多,具备实用价值的工艺品少。局限于传统样式的手工艺,注定无法走入当代生活。日常生活美学的兴起,成为工艺美术重寻现代生活价值的突破口,已有一些领域开始尝试将技术化为艺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着力提升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新中式生活方式。比如,有建筑师将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融入现代特色小镇建设。传统工艺智慧不仅可以使经典文化基因在现代生活中得到继承,还可以被用来解决当下设计所遇难题。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手工艺不应成为历史车轮下即将消散的辙痕,不应成为电视剧中一闪而过的道具,更不应成为展览中仅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传统手工艺需要活态保护,也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创新教学、传承体系,更需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真正还生活以诗意雅致,还工艺美术以独特风貌

(马苏薇《工美,回归生活更美》,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9月23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处境不容乐观。
B.电视剧、展览等展示,虽可一度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工艺美术终究要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C.一些手工艺品难以被广大百姓享用,是因为传统手工艺受到创作耗时、不能使用等因素制约。
D.中国传统工艺智慧可以使经典文化基因在现代生活中得到继承,还可用来解决当下设计中的难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延禧攻略》的手工艺品道具引发公众热议,顺势探讨工艺美术的复苏。
B.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由传统手工艺的式微谈到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等问题。
C.文章在阐述道理时穿插事实论证等方法,使文章观点更加鲜明,更具有说服力。
D.文章主要从继承发展和引领创新两个方面阐述当代工艺美术回归生活的具体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工艺美术不能做影视里的道具,也不能当展览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它只能回归生活。
B.传统手工艺如果要进行活态保护,就要教育部门创新教学,从而回应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C.只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实现转化发展,弘扬传统精神,就能让工艺美术富有独特风貌。
D.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诠释不能仅靠外国品牌的模仿借鉴,而应该从本土视角去追本溯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总之,众说纷纭,无一定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胶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 18英寸或 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l/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段时间具体指什么时候?
(2)关于极光的成因,人们有哪些非物理性描述?
(3)什么是太阳风?
(4)在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时,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音乐会
袁省梅
天黑时,工地西北角的小房子亮起了灯。黄亮岛一个小窗户,在大片的黑里,突兀、孤单。月亮照下来,风很静。吱扭一声,黑里切下方的一块亮,一个人影嵌在亮里,也不关门,就从亮里一跌一跌地到黑里去了。
为啥不能?他也不给你工资。女人硬邦邦的话棍子般追了过来。
人家叫我看守,我倒倒卖钢筋?手里晃着个手电筒,夜的空中划出来几道白线,纷纷乱。
建了半截的楼房,突然叫停了。工头照顾他,叫他留下看守工地,说是工钱按小工的算。 
他没说话。说什么呢?拉着一条坏腿,出了这个工地,是连一份小工的钱也挣不来。
媳妇为了照顾他,扯着孩子扛着锅碗也来了。可是,媳妇在城里找不下活。也不是没有, 都不合适。家里有他和孩子啊。媳妇就推个车子收破烂捡破烂,说还是收破烂自由些。他知道,是他拖累了媳妇。只是媳妇一天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
黑里,他听见媳妇又嘀咕,要不,把孩子送村里幼儿园,钱少。
明明的,不舍得跟孩子分开,还这样说。他没吭气,跌着脚,绕着工地看。工地上一团白亮的光也踉踉跄跄的。
倏地,黑里响起了敲击声。先是轻一下重一下,好像是,调试乐器。然后,钢钢的声音有节奏地响了起来,《月儿光光照四方》的调子。接着,歌声响了。宽厚的男:中音,温润,柔曼,很抒情了。接着是《我有一头小毛驴》。调子一下明亮了起来,也欢喜,也顽皮,兴奋奋的模样。小屋门口的那片黄亮里,孩子也唱,拍着手,跺着脚,“我有一头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孩子叫妈妈也唱,妈妈不唱。妈妈说,唱,唱,就知道唱,能唱出钱啊唱。
分明的,他听见了女人的抱怨,咔嚓,歌声齐刷刷地斯了,如正在生长的庄稼,露出了白生生的断口,心,莫名地就慌了。钢钢的敲击声就低沉了下去,小心,沉重,又不甘心,
钢钢钢钢   
别敲了,想想明天咋办吧。
一时半刻的,那钢钢声默了。一会儿,从黑里闪出一柱亮光,天上地下地乱照,笔般嗖吱地划下一道道纷乱乱的线。
要我说,卖上几根钢筋,收破烂的老王说给高价。
黑里,钢钢钢的敲打声又高了,凌厉,倔强,又恼火。
那咋办?孩子上幼儿园要好几千。
钢钢的声音还在响,分明的,又衰弱了下去。突然,黑里亮起了 一声歌:我要飞得更高…… 以前,他是工地上的“歌王”。手里的活儿一旦松下,嘴里就唱开了。有时,手上的瓦刀青砖玩 具般翩飞着,也唱。站在高高的架子上,《春天里》《飞得更高》《今天是个好日斤》……一首接一首地唱。架上的地上的人们,听着他唱,也跟着唱。工地上尘灰飞舞,机器轰鸣,歌声却掩不住,活泼泼地四处飞溅。有时,也累,不想唱,可是,工友们不干,吆喝他唱。他撇撇嘴,咬咬牙, 要把乏累、烦恼咬碎嚼烂吞下般,旋即,瓦刀咣咣地敲到砖上瓦上钢管上,取声跟着就飞了起 来。工友们说他的歌声就是兴奋剂,说,一听到你的歌,就不乏了,就觉得这日子还挺有意思。
黑里,哑哑地笑了,手电光在空中倏地劈下白亮的一道,钢钢的声音又在工地上响了起来:“可当初妁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黑里,竟有人跟着他一起唱。而且,不是一个人的声音。他敲击着两小段钢筋棍子,向门口走去。手电筒在胸前呼嗵呼嗵地乱跳,工地上这儿那儿划下一道道花的光影。
门口围拢了好多人。一问,是附近工地的。他们敲着门的铁栏杆,咣咣咣,钢钢钢,山呼海 啸般地吼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留在那时光里……”
晦明里,门里门外的人们,唱完一首,就要哈哈大笑一阵。门外的人说,看咱这音乐会,高级。
凉气下了,门外的人才踩着满地的月花,说笑着回工地睡觉去了。走了没几步,又回头喊,明晚,唱不?
他把手电筒在空中嗖嗖地划着,吼了声,唱!回头,媳妇站在月下,脸上湿亮,不说话。他一下软了,跌过去,拥着媳妇,低低地说,是那些人叫唤,才唱的。    
媳妇不理他的话,只问,明天咋办?
送孩子上幼儿园。
钱呢?
一时就静默了。
照我说,卖上几权钢筋,也不妨事+反正,他們也欠着咱工钱,再说,这么大个工地,也没数。
穷疯了啊你。摔下媳妇,他顾自把一束光在黑里划着,看媳妇不吭声,又说,我想法子,你,别急。声音软软的,举着个手电筒,又去巡视工地了。
工地上,亮起了 一片一片的光,跌跌撞撞地乱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和简单的人物对话,交代了“他”的身份和家庭生活状况,也照应结尾,凸显人物品质。
B.媳妇为了“他”也来到城市,来到工地,找不到合适的进钱门路,就捡起了破烂。为此,她常常抱怨“他”无能。
C.“他”和工友们今晚唱完,还相约第二晚再暖,但当回头发现媳妇脸上湿亮时,“他”心怀愧疚,说是别人要他唱的。
D.对比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媳妇迫于生活压力让丈夫监守自盗与丈夫夫的断然拒绝为对比,突出了丈夫的品质。
【小题2】“钢钢钢钢……”的声音在文中出现了多处,时高时低。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名为“音乐会”,实际重点记述的是一对农民工夫妻的家庭纠纷。作者这样构思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但是,为了防止商品在运输过程中被损坏,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商品损坏,造成损失,就得不偿失了。”

市邮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包裹多了,肯定会产生垃圾。快递只是使用环节,而且我们国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记者了解到,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包装过度”与“安全所需”,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消费者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对待快递包装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买家既想让“宝贝”拥有“金钟罩”,又为家里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而烦恼;店家担心快递途中物品受损便“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个严严实实,成本自然就高出许多;快递公司面对五花八门的包装只好望“包”兴叹,回收与不回收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在我国大力推动绿色经济的背景下,对“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企业的规范和整治是重点,而电商蓬勃发展所催生的物流行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目前还看不到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方式。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小到人们的日常环保意识,缺一不可。而这些日常细节需要从人们很小的时候进行教育和规范,知识和规则需要不断地在人们头脑中强化,因此,真正推动环保和绿色事业发展,需要从基础的教育工作抓起。

(摘编自《快递包装的“纠结”与绿色金融》)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德国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提出包装废弃物管理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终处置”的顺序进行,并设定了不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目标和时限,强制要求包装生产商、销售商对包装回收共同负责。该办法还制定了包装废弃物从收集到最终处置的量化标准,比如规定80%的包装废弃物和100%的运输包装必须回收利用,使包装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标准可依。

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关注绿色包装。为了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美国各州政府根据企业包装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适当免除企业相关的税收。同时,美国还在《资源保护与回收利用法》中规定,“减少包装材料的消耗量,并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目前,美国已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产业化运作,不仅改善了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除此,在包装材料技术上一些美国企业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酒类包装物是用秸秆制成的,强度高,便于物流运输,而且环保。

(摘编自“中国物流产品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近一半的买家嫌太麻烦,而不愿将快递包装回收,这成了包装回收工作开展的最大阻力。
B.快递包装成本低,产量大,某些包装物料对环境有极大的污染,很有必要回收。
C.很多人认为将快递包装送回收站太麻烦,这是环保意识不强的表现,严重影响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D.人们对快递包装废弃物由谁负责莫衷一是,只有快递公司、政府、包装公司、消费者等齐心合力,才能打赢这场环境保卫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快递包装虽有推荐性指标,但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对解决包装废弃物问题毫无用处。
B.美国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的措施,不仅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因此比德国的措施更好。
C.德国法律法规偏重于对包装废弃物回收过程的监管,美国则更看重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D.国家对物流行业带来的环保问题缺乏有效管理和规范方式,却把规范整治重心放在“两高一剩”的企业上,本末倒置。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应该如何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是义与利的关系。其实,义也是利,不过是受惠范围稍大的利。弟弟帮哥哥与邻居打架,在邻居看来是争利,在哥哥看来是可歌可泣的仗义。民族冲突时的举国奋争,对民族之外是争利,在民族之内是慷慨悲歌的举义。义与利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只是取决于不同的观察视角。

一个高尚者大爱无疆,爱及人类之外的动物、植物,乃至整个银河星系。但从另一角度看,如此大爱其实也是放大了的自利,无非是把天下万物视为人类家园,打理家园是确保主人的安乐。如果有人爱到了这种地步:主张人类都死光,以此阻止海王星地质结构恶化,那他肯定会被视为神经病,思想比邪教还邪教,其所谓的高尚其实一文不值,且不可思议。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其实很世俗,充满人间烟火味,不过是一种福利分配方案,一种让更多人活下去或活得好的方案。一个人有饭吃了,也让父母吃一口,也让儿女吃一口,就算得上一位符合最低纲领的道德义士。

作为历史上宏伟的道德工程之一,基督教曾提交了最为普惠性的福利分配方案。“爱你的邻居”,《旧约》这样训谕。基督教创始人耶和华在《以赛亚书》里把“穷人”视若宠儿,一心想让陌生人受到欢迎,让饥民吃饱肚子。耶和华要求信奉者“寻求公平,解放受欺压者,给孤儿申冤,为寡妇辨屈”,这种视天下受苦人为自家骨肉的情怀,以及相应的慈善制度,既是一种伦理,差不多也是一种政纲。这与儒家常宣传的圣王一体,与亚里士多德将伦理与政治视为一体,都甚为接近;与某些宗教更醉心于永恒(道教)智慧(佛教)等等,则有较大的差别。

中国不乏西哲之同道。《尚书》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管子》称“王者以民为天”。《左传》称“夫民,神之主也”。而《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也明显含有关切民众的天道观。稍有区别的是,中国先贤们不谈“怪力乱神”,不习惯人格化传奇化、神话化的赎救故事,因此最终没有走向神学。中国先贤虽然也有“不愧屋漏”或“举头神明”(见《诗经》等)之类的玄语,但对头顶上的天意、天命、天道一直语焉不详,或搁置不论。西方的“天赋人权”具有神学背景,是宗教化的;中国的“奉民若天”则是玄学话语,具有半宗教的性质。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置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于道德核心,“上帝”也好,“天道”也好,与“人民”均为一体两面,不过是道德的神学符号或玄学符号,是精神工程的形象标志,一种方便流传和教化的代指。

(摘編自韩少功《重说道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实质上是义与利的关系,利是从义中产生的。
B.为了方便流传和教化,东西方分别创造“天道”“上帝”作为精神的标志。
C.道德是一种福利分配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一个人有饭吃,也让全家有饭吃。
D.中国先贤对天意、天命、天道一直语焉不详,或搁置不论,因此不喜欢神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义与利的关系入手,阐述了道德的世俗性,对道德进行重新解读。
B.文章辩证分析,深入浅出,既有浅显通俗的事例,也有权威著作的言论。
C.文章在论证中,东西方言论并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文立论的普适性。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中国和西方对于道德的认识的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尚者的大爱可以理解为放大了的自利,但这种高尚不加节制也会走向反面。
B.分别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儒家和基督教有相似之处,同属中国文化的儒道释有所差别。
C.中国哲学不尚神学,无法像西方宗教那样提供最为普惠性的福利分配方案。
D.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是否为民族英雄的争论,其实是视角不同所致。